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授课课件ppt
展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的体现。
1. 地域文化2.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3.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上海外滩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见证
周庄水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下哪些图片展示了地域文化?
①地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②多样性:可以分成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③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可能会发展变化。
泸沽湖走婚制度 摩梭人是母系社会,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婚姻制度。
傣族泼水节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泼湿一身、幸福终身"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我国饮食文化差异较大。如:南米北面、八大菜系等。
2.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
乡村作为世界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聚落类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村落景观、房屋建筑景观、土地利用景观等方面。
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体现了什么地域文化?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体现了人地和谐的地域文化。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清,并延续至今。是闽西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土楼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墙夯土厚度达1-2米。在施工中则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1.分析土楼的选址原因和建筑选材原因。
选址原因:客家人为躲避战乱,选择在闽西山区定居,受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只能选择在山区小平地建屋。
选材原因:山区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造价低。
2.简述土楼这种村落景观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兴旺团结,御外凝内的客家文化特色。
1.从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生产活动●用水、用地制度●价值观、审美情趣2.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特定范围森林不得砍伐、选分水官
保障森林面积足够大、水田宛如油画
可以在不同地方传播,但其他地方很难复制梯田文化
3. 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城镇中的建筑因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的色调、色彩,可以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一座城镇空间格局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作为港口城市的瓦尔帕莱索,经过停泊的船只维修保养,经常需要给船体涂抹油漆。用剩的油漆,工人会拿回家去,顺手涂在自己家的屋顶和外墙上,久而久之,这个城市就变得五彩缤纷。
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建筑粉墙黛瓦,白墙利于反射阳光,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家庭成员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里,长辈居正房,晚辈住厢房,佣人住倒座房。(1)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什么性格特征?(2)试从北方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
体现了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以及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
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朝南利于冬季多采纳阳光。
明清北京城以皇城居中,城市的东部和西部居住着王公贵族,城市的南部和外围为平民居住区,东西两市为商业区。
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中轴线对称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建设思路。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位于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东月西”。都城建设挖池筑丘,营造了广阔的水面和生动的天际轮廓线,体现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的思想。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引发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新城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旧城则当成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你持什么样的观点呢?
梁思成认为古城墙是民族的财富祖宗的产业,文化的瑰宝。梁陈方案中写道:北京为故都及历史名城,许多旧日的建筑以为今日有纪念性的文物,不但他们形体美丽,不允许损毁,他们的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文物环境,正是这座名城壮美的特点之一,也必须在保护之列。
郭沫若极力主张拆掉古城墙,因为古城墙严重地影响了北京的重建工作。北京的面积很小,拆了古城墙之后,会多出来很多面积可以供北京建设。中国迫切地需要工业用地,郭沫若建议使用古城墙拆除之后空出来的土地。其次,古城墙已经十分破旧,如果不拆城墙,就势必要修缮城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百废待兴,实在没有闲钱可以用于修缮古城墙。
最后政府采纳了郭沫若先生的意见,决定拆掉北京老城墙。就这样,屹立了几百年的古城墙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从1952年到1969年,北京的古城墙逐渐被拆除,到如今,古城墙只剩两处遗址,断壁残垣提醒着后人,这里曾经矗立着多么宏伟的城墙。
西直门自元朝开始就是京畿的重要通行关口。1969年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西直门城楼拆除后,建设了北京地铁二号线西直门站。1980年建成通车的西直门立交桥,是连接西直门内、外大街,西直门南北大街的跨路立交桥,为上环形3层全互通式,地下有双层地铁交叉,大大以缓解了附近的交通拥堵状况。
明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域,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北京城的标志,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展现古都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欣赏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差异,人家尽枕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课件ppt,共16页。
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秀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ABOUT,福建客家土楼,地域文化,城乡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