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9760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9760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1氓 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97606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氓》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第一板块“风骚比兴”第一篇。“笔落惊风雨”分成“风骚比兴”“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三个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让学生熟读成诵,含英咀华,感知古典诗词的声韵美、意境美,提高对古代诗文的审美能力。《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赋、比、兴”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氓》选自《诗经·卫风》,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与男子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过程,痛苦的回忆中蕴含着眷恋,悲伤的情感里饱含着幸福,但哀伤和悔恨仍是诗歌情感的主基调。本诗共有六节,从情节看可分为婚前、婚后、婚变三个人生阶段,塑造了一位纯真、痴情,勤劳、忠贞,自尊、独立的“完美女性”(鲍鹏山语)。诗歌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兼用“比、兴”手法,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女子年轻貌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兴女子“无与士耽”;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女子容貌衰减,兴女子婚后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氓》,作为“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间歌谣,也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它是质朴的,它也是动人。质朴是因为语言上的朴实无华,动人是因为情感的真挚自然。这样的经典文本,如何体现教学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从诗歌意象入手,抓住“淇水”的三次变化,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内涵;比如从表现手法入手,围绕“赋、比、兴”的常用手法,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比如从叙事诗入手,通过诵读甚至演唱,了解四字诗语言节奏韵律之美,体会《诗经》一唱三叹的抒情意味……而我在文本的反复诵读中,头脑里逐渐浮现出两个字:“耽”和“脱”。《氓》中的女子以自身的爱情悲剧告诫世间的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就是沉溺。爱情是美好的,没有人不沉溺;犹如桑椹是甜美的,小斑鸠即便沉醉也要贪食。可见,“耽”是人的本性。无论是恋爱期间的痴情纯真,还是结婚以后的任劳任怨,《氓》中的女子显然“耽”于其中无法自拔。女子“耽”于爱情本无可厚非,然而换来的却是男子的“二三其德”,这无疑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因此,女子痛定思痛,冷静反省,发出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告诫。那么,“耽”于爱情的女子真的“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吗?真的无法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吗?诚然,古代女子爱情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意味着人生的无望,有自甘沉沦的,有同归于尽的,有苦苦哀求的,有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的……但卫国女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女子人性的觉醒,人格的独立,成长为一株在风雨中依然绽放的玫瑰。正如张幼仪“最彻底的伤害,是最有力的成长”,真正从不幸中解脱,走向成熟和坚强。可见,“耽”是人类的本性,“脱”是自我的觉醒。
我认为,《诗经》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源头,反映了先秦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生活,体现了“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的时代风貌,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人生的智慧启迪。因此,我认为《氓》的教学核心,应该是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和人生智慧的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拯救人心灵的文本!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诗经》的学习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初中阶段曾接触过《关雎》《蒹葭》,熟悉《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但《诗经》毕竟是距今2000多年的文学作品,语言比较晦涩,主旨难以把握,所以学生往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诗经》“字字翻译,句句落实”,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解释疏通上,而忽略了其内在的文学价值和精神启迪。从学生学情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高二同学还是对《氓》的内容理解比较困惑,只有基于学生疑点的教学设计,才是理想的教学设计。比如,学生提出了以下五大疑问:
(1)诗中的女子为什么会嫁给男子?为什么最后却被抛弃?
(2)为什么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为什么诗中女子婚后遭遇家庭暴力,至亲的兄弟反而讥笑她呢?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看似解脱,实则是否真正放下?
(5)《氓》这首诗对我们当代高中生有何启示?
从这些疑问看,课堂设计的核心应该放在卫国女子的形象解读。关键是适当联系古代的婚姻知识和社会背景,真正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走进女子的心灵深处,感受她那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觉醒,体悟鲍鹏山先生所言“最完美的女性”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爱情和婚姻。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朗诵,多品味,多思考,多讨论,在活动中鉴赏人物形象之美,在交流中获得人生精神启迪。《氓》中的女子遵循自己的意愿,大胆追求爱情,承担家庭的责任,当爱情挫败后,又能从生活的阴影里走出,这多么令人可敬!这也是对“无与士耽”的最好诠释!爱情需要理性,更需要法律的约束;婚姻是平衡的艺术,是两个人的修行。或许就是《氓》给予当代高中生的人生智慧吧。正如叶嘉莹所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经》质朴的语言魅力。
2.品味诗句,鉴赏女子的形象之美。
3.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
在诗句的品味中,鉴赏形象之美,获得生命的积极力量。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布置学生自学,朗读课文,梳理字词,发放学习资料——《氓》“学习单”(见附录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知识支架的阅读,了解“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名家点评,学会多角度解读经典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是古典诗词的源头。东汉何休对《诗经》的评价:“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见,《诗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民俗歌谣。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卫风·氓》,去聆听先民淳朴的天籁之音,去感受古典诗词的无尽魅力。
(二)说一说
1.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配乐诵读,思考:诗歌的情感基调怎样?
明确:《氓》叙述了女子回忆自己与男子从相恋、嫁娶到被弃的爱情故事。整首诗大致分为三部分:婚前(1—2节)、婚后(3—5节)、婚变(第6节)。诗歌的情感主基调:哀伤,悔恨。
(三)想一想
1.如果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来体现女子的悔恨之情,你觉得用哪个字?
明确:“耽”,“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子由斑鸠耽于桑葚,沉醉不醒,比兴女子耽于男子,无法解脱。
2.你能说说“耽”在生活中的体现吗?
明确:耽:本义是耳朵大而下垂,引申为“沉溺,爱好而沉浸其中”。
举例:沉溺于网络游戏,沉溺于韩剧言情;陆游耽于唐琬的才情放弃功名,海子耽于幻想欲以诗歌改造社会,李煜耽于声乐终至亡国……当然,也有耽于事业而取得最终成功的,比如屠呦呦耽于青蒿素研究、莫言耽于小说创作……可见,“耽”字体现了人的天性,也是人性的弱点。
(四)读一读
1.诗中女子的“耽”体现在哪些诗句?请圈画,品读。
明确:
(1)婚前:痴情纯真
比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本义是蹚水过河,引申为渡过,可以想象女子与男子依依惜别的深情,徒步走在淇水之边,一直送到了遥远的顿丘,可见女子痴迷于恋爱的甜蜜美好,犹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
比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读出女子乞求的语气,读出女子对男子的迁就,足见其情之深、爱之切。在男子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情况下,在男子生气发怒的情形下,善良的女子依然答应了婚期。(补充资料:古代婚嫁程序“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六礼”指的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比如“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恋爱中的女子对爱人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乘”,登上;“垝垣”颓坏的墙;可见女子不顾个人安危登上颓坏的城墙盼望爱人的到来,真是“望穿秋水”啊!足见其急切、热烈、痴情、义无反顾。“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 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沉迷之深。
比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两个句子紧密相连,一个代词“尔”,一个代词“我”;一个动词“来”,一个动词“迁”,两两相对,互为呼应,可以想见女子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嫁过去,带着对未来幸福的期望,带着所有的嫁妆和财产。她完全把男子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未来的依靠。
小结:“蚩蚩”之氓,让女子痴狂,他那种幽默风趣的言谈、那种信誓旦旦的“忠心”,让女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失去了理性的判断,这是“耽”的表现之一。
(2)婚后:任劳任怨
比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个“食”字写尽女子身为妻子的勤俭持家、安贫守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里的汤汤淇水暗示了女子虽然过着贫苦的生活,但心意不改,如涉深水也一往无前。所以史达尔夫人说:“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的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
比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两个“靡”字、“矣”字凸显了婚后妻子任劳任怨、恪守妇道的传统美德。“书画琴棋诗酒花”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的日夜操劳也让女子容貌衰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过渡语:如果说女子所爱的氓是一位敢于担当、善于怜惜的男子,那么女子可能会过上神仙伴侣般的美好生活。然而,她遇人不淑,偏偏碰到了“负心汉”,而且对她“至于暴矣”,这让女子陷于痛苦悔恨无法自拔,只有独自伤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正如北岛的诗歌《生活》:“网”。)
小结:女子婚后依然为爱倾心付出,任劳任怨,承担了所有家务,也让男子失去了丈夫应该承担的责任。尽管如此,女子“耽”的结果却换来了男子的“变心”,换来的是“家暴”,这让女子陷于痛苦悔恨无法自拔,只有独自伤悼。
(3)“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思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面对男子的变心,女子冷静地思考她该何去何从呢?
明确:经过冷静的反思,女子得出了结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自古以来,有很多女子因为爱情失败而走不出感情的阴影,有的以死解脱,有的发泄报复,有的自怨自艾。如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弃妇,就把表示坚贞爱情的双珠玳瑁簪“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警世通言》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误落风尘花柳中”的她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都压在李甲身上,当李甲“中道见弃”时,杜十娘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宁可把百宝箱和生命一起投入浩淼的长江,而没有设法报复薄情的李甲、贪婪的孙富;西方复仇女性——美狄亚,采取的是毒死情敌和杀死亲子的方法,使得伊阿宋的背弃行为造成每一方的幸福的毁灭。
(五)议一议
1.“耽”于爱情的女子,最后有没有“脱”呢?小组讨论。
观点一:不可脱。字里行间流露出女子受伤害的绝望、哀痛、悔恨,说明女子无法从失败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女子自己也说:“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李诒经:“亦已焉哉,虽已结住,尚有无限未了之语在也。”
观点二:可脱。“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已,止。既然没想到誓言会被违反,那就此了断了吧!既然走不到一起,那就分开吧。爱情的磨难,让她变得成熟;感情的挫折,让她变得坚强。她不想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不甘自我沉沦,也不是复仇同归,她默默承担自己的痛苦,放下了对氓的仇恨,这是人性的觉醒、人格的独立。这是一个成熟女性的魅力,这在远古时代多么可敬啊!所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对于一般女性而言,但卫国女子却在“耽”中实现了“脱”,所以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举例1:张幼仪:“最彻底的伤害,是最有力的成长。”
民国女子张幼仪是徐志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配妻子,她出生名门世家,知书达理,但受到徐志摩的嫌弃鄙视。徐志摩留学英国期间,遇到了博学多才的林徽因,完全陷入了情网,不顾一切追求自由恋爱,立志做中国近代离婚第一人。离开了徐志摩的张幼仪,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但她没有沉沦,迸发了一个女子体内蕴藏的所有力量,变成一个独立、坚强且活得漂亮的女子。她一边在德国教德语,一边把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回国后出任濒临破产的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并不负众望地挽救了风雨飘摇的企业,成了中国首位女银行家。辉煌的事业,让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活出了时代的传奇。
举例2:简爱:独立的个性。
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地位低贱而感到自卑,反而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理应受到尊重。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未婚妻时,她毅然离开了他,“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跟你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就算是一株野百合,只要我们自立自信自爱就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小结:面对爱情婚姻的失败,有多少女子实现了自我的觉醒或救赎?现实是残酷的,只有自我的独立,坚强,你才能成为风雨中依然绽放的玫瑰,这就是《氓》给予我们高中生的启示。
叶嘉莹:“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六)写一写
布置作业:如果《氓》被发布在微信朋友圈,请你写几句“评论”。
八、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1 氓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