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7643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7643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同步训练 高中地理新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2022年)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29764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选择题1.我国各地已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下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B.迁地保护濒危植物C.就地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答案】B【解析】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又叫就地保护,不是迁地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退耕还林,减少农药的使用B.围湖造田,种植多种农作物C.利用无性繁殖技术,保护濒危动植物D.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答案】D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⑤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 4.有关图中④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答案】3.A 4.D【解析】3.结合图中①—⑤的位置判断图中①—⑤分别位于荒漠化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河源区、云贵高原、森林地带,故其对应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依次是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4.④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岩石中的碳酸盐易淋溶,成土缓慢;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山高坡陡;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亚热带地区不可能多冻雨灾害天气。(2020·青岛高二检测)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1995年,互花米草被引种到崇明东滩,由于其具有强适应性和强扩散能力,现已大面积分布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内。如图是崇明东滩三种主要植物群落的面积变动统计图。据此,回答5~7题。5.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侵蚀 B.海水沉积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6.据图可知,崇明东滩出现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海洋污染严重 B.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C.陆地向海洋扩展 D.海岸遭受侵蚀7.互花米草具有适应性强和扩散能力强的特点,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 )A.抗寒能力 B.抗旱能力C.抗盐能力 D.抗病虫害能力【答案】5.D 6.B 7.C【解析】5.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处,长江流经该处,水流速度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得长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逐步形成了滩地,故崇明东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沉积。6.读图可知,引种互花米草后,互花米草群落面积不断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挤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对本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入侵地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7.崇明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经常遭受海水入侵。互花米草能在此处迅速扩散,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抗盐能力。(2020·泰安高二检测)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重点的保护对象。读下图,回答8~10题。8.关于扎龙湿地的形成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④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9.扎龙湿地对齐齐哈尔市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是( )A.1月至2月 B.6月至9月C.3月至5月 D.10月至12月10.黑龙江省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 B.涵养水源C.调蓄洪水 D.美化环境【答案】8.D 9.B 10.A【解析】8.扎龙湿地的形成条件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水位低不易形成湿地。9.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由图可知,齐齐哈尔6月至9月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大,扎龙湿地调节能力最强的时期为6月至9月。10.由材料中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可知,扎龙湿地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陕北地区地处我国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起,该地区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0年与2010年间,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了95.94毫米。下表为2000年与2010年陕北地区退耕区和未退耕区(采取其他修复措施)的土壤侵蚀情況。据此完成11~13题。土地类型年土壤侵蚀强度(吨/公顷)2000年2010年未退耕区梯田16.7415.84坡耕地41.5729.12平均38.4127.43退耕区原梯田15.2114.58原坡耕地50.6626.30平均48.4225.5211.据表中可推断,陕北地区( )A.坡耕地面积较小 B.梯田土壤较紧实C.退耕区坡度较大 D.未退耕区降水多12.2000年与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情况,反映该地区( )A.极端暴雨频率降低 B.地形破碎程度减小C.植被破坏程度减轻 D.雨季坡面径流减小13.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 )A.梯田退耕还林 B.坡耕地退耕还林C.梯田退耕还草 D.坡耕地退耕还草【答案】11.C 12.D 13.B【解析】11.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平均年土壤侵蚀强度与坡耕地侵蚀强度相近,与梯田侵蚀强度相差大,因此可推断,陕北地区坡耕地面积较大,A错误。梯田侵蚀强度远低于坡耕地主要是因为坡面径流速度的大小,与土壤紧实度关系不大,因此据表中信息不能推断梯田土壤较紧实,B错误。表中数据显示,2000年时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41.57吨/公顷,而退耕区原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为50.66吨/公顷,退耕区土壤侵蚀强度更强,因此退耕区坡度较大,C正确。表中信息无法推断未退耕区降水多,D错误。1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与2010年间陕北地区未退耕区坡耕地年土壤侵蚀强度由41.57吨/公顷降至29.12吨/公顷,土壤侵蚀明显下降,当地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坡面径流引起的,材料信息表明,未退耕区采取了其他修复措施,因此雨季坡面径流减小是导致土壤侵蚀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陕北地区极端暴雨频率降低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陕北地区流水侵蚀形成的沟壑地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因此地形破碎程度减小的可能性不大,排除B.未退耕区还在继续耕种,因此植被破坏程度不会有多大变化,排除C.13.从表中信息可知,陕北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比梯田大,即水土流失程度坡耕地远大于梯田,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坡耕地退耕的生态效益最明显,因此排除A、C.坡耕地退耕还林,还可以防风沙,对风力的削减效应好于草地,同时退耕还林可以获得丰富的林产品,因此综合效益最明显的是坡耕地退耕还林,B符合题意,排除D.五一过后,小明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火车从济南去了日喀则,途中经过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读图,回答14~16题。14.在三江源地区设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 )①发展旅游增加收入 ②保护高原湿地③保护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 ④恢复草场植被,发展畜牧业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15.下列措施不利于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的是( )A.退耕还林、还草 B.禁止过度放牧C.大力发展采矿业 D.设立自然保护区16.下列关于三江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被誉为“中华水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③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④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14.D 15.C 16.B【解析】14.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湿地。15.本题考查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措施。采矿业的发展会破坏三江源地区的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16.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但这里的水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源头的河流会干枯的,故①叙述错误。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不发源于此,故②叙述错误。这里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故③叙述正确。青藏地区的湖泊多为内流湖,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故④叙述正确。故选项B正确。 二、非选择题17.(2020·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1 875~2 106 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 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解析】第(1)题,本题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由材料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利于地表水的流动,中间又是盆地地形,易于积水;从地质角度分析,该地区有断层发育,断层处有地下水出露,利于地下水补给湿地。第(2)题,本题考查湿地对水库的意义,可从湿地的功能分析。 湿地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有利于水库削减洪峰;湿地能够提供水源,在枯水期补给水库;湿地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净化流入水库的水体的水质。18.受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20世纪末以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后水土流失面积开始减少,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图甲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前旧图,图乙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后示意图。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1982年至2013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指数由0.30上升到0.45。简述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对环境的影响。【答案】保持水土,遏制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减轻河道淤积;改善地方小气候,使气候变得湿润;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抬升;有利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解析】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沟壑减少,进入21世纪后水土流失面积开始减少,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水土流失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河道淤积减轻;生态环境改善,蒸腾作用加强,改善地方小气候,使气候变得湿润;植被覆盖度指数由0.30上升到0.45,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能力提高,地表水下渗增多,地下水位抬升,有利于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19.(2020·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从图中可以看出,Ⅰ阶段湖沼沉积增多,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沉积略有减少,风沙活动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沉积最多,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沉积先减少后增加,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沉积急剧减少,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沉积波动较大但呈现增多的趋势,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波动变化,但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该地水资源不足,降水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植被的固沙能力提高,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地1995—2013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自然条件应有利于湖沼面积增加,但湖沼面积却减小,应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造成湖沼面积减小。第(4)题,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赞同和反对两方面进行说明,但需要说明理由。赞同的理由:立足植被生长的自然条件改善、植树造林等方面分析;反对的理由:立足沙地存在的久远性、自然条件改善的局限性、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干旱等方面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缓冲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推进国家公园建设,A 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鲁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缓冲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复习练习题,共1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