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使至塞上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景,还有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受诗人的心语。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誉为“酒家之南董”。其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行世,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诗人于隋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初,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意愿。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诗的精妙所在。
颈联着力刻画了视野所见山野放牧归来的生活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了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诗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颔联 远景 静态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
黄鹤楼 崔颢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优美的诗歌《黄鹤楼》。
崔颢(hà)(?—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楼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去。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就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还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这两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2. 首联中的“空”字有何妙处?
晴天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烟”描绘出一种朦胧、迷漫、飘忽的景象。诗人用一“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与“日暮”一起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5.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部落不断袭扰,朝廷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诗人单车问边,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凌云之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欲:想要。过:经过。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原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长河:指黄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走到萧关恰逢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将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面的写景做铺垫。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诗人即景设喻,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用来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一片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且大。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营造的意境。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分析“孤” “直” “圆”的表达效果。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评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歌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平野:平旷的原野。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译文:远渡到荆门山以外,来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广阔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涛涛东流。
原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爱。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之意。
1.《渡荆门送别》中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送别”二字?为什么?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摹写出活动的状态来。
2.请描写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描绘的画面。
这一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 。
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4.分析“怜”字的表达效果及“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宏大、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5.《渡荆门送别》中诗人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来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诗人离蜀到楚的漫游行踪。颔联、颈联描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本诗可从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来认识和理解。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 的倡导者。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诗人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贾亭:贾公亭。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登山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水面开始与湖堤一样平了,低垂的云似与湖水相连。
原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
从几个地方早出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哪家新来的燕子飞来湖边衔春泥?
原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迷:使……迷乱。才:刚刚,刚好。没:遮没。
色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绿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原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东:指西湖的东边。行不足:游玩不够。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
而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本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1.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不能。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运用“几处”“谁家”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2. “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孤山寺 起,至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授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使至塞上,王维的诗你还知道哪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多媒体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使至塞上》课件ppt、《使至塞上》教案doc、《使至塞上》朗读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使至塞上,赏析《使至塞上》,出使边塞,心情抑郁,塞外风光,战事紧张,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