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29858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298581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298581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共7页。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调整,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建立数学模型。2.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整理数据,进而发现规律并总结出假设法。体验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最终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3.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有关鸡兔同笼的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探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模型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沟通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学生自主建立假设策略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玩游戏、建构问题(5分钟) 师:上课。师:同学们,喜欢养小动物吗?你养过哪些小动物呢?生:小狗小猫小兔子 师:老师家里也养了很多动物,看到这两种动物(鸡和兔子),老师有感而发。想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师:做好准备了吗?两只鸡和三只兔子总共有几只脚?(黑板贴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生:16只。师:说说你的做法。生: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子有4只脚,所以两只鸡和三只兔子总共有16只脚。师:同意吗?再来个?做好准备了?师:一个笼子里有3鸡和6只兔共几只脚?生:30只脚。师:看来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没有难度,换个难点的试试?请看(PPT出示8只头和26只脚)师:如果老师用一个○表示一只头,一根丨表示一只脚。跟我一起数。师:鸡和兔共有8只头,有26只脚,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师:这个问题与刚开始的2个问题一样吗?有区别吗?是什么?生:前面2个是知道鸡和兔分别是多少,求脚的总数。而这个问题是知道脚数和总头数,要求分别对应的只数。师:如果把前面2个问题看成顺向思维的话,现在的问题就是前面问题的逆过程。师:看来这个问题只靠想一想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它好吗?出示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前面2个问题的铺垫,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建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这个问题与前面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二、分析问题、交流探讨(10-15分钟)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一下。三、分享展示、探索规律(15-20分钟)师: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的做法。请大家认真倾听并思考,对于这些同学的想法,你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直接问他们,听明白了吗?预设1:(如果学生探究出来方法) (1)列举 生2演示:我是通过列表,先假设鸡有7只,兔有1只,算得脚总数是18只,不够26只,我又假设鸡有6只,兔有2只,算得脚总数是20只,不够,再调整,以此类推……,直到鸡有3只,兔有5只,算得脚总数是26只,得到答案。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大家听明白了吗?有没有疑问需要问这位同学的? 师:你发现这个总脚数有规律吗?生:每次都增加2只。师:我有问题要问:为什么当脚数不够时,你要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 生:一只兔子4只脚,一只鸡2只脚,因为脚数不够,所以要增加兔子的只数。 生3演示:我先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算得脚总数是30只,比26只脚多了;我又假设鸡有2只,兔有6只,算得脚总数是28只;比26只脚还多2条;我又假设鸡有3只,兔有5只,算得脚总数是26只,得到答案。 师:掌声送给他,有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 师:大家没有问题,我又有疑问:为什么你是减少兔子的只数,增加鸡的只数?生:因为我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算得脚总数超过了26条,因此我要让脚数少一点,换句话就是增加鸡的只数,减少兔的只数。 (2)假设法生演示:我先假设8只全是鸡 8×2=16(只) 26-16=10(只) 兔子 10÷2=5(只) 鸡 8-5=3(只)师:先把掌声送给他,刚才这位同学的汇报,你们看明白了吗?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疑惑吗?生:为什么用10÷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师:谁起来说说10÷2=5中,1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又是什么呢?生:10表示假设和实际之间相差的腿数,2表示1只兔和1只鸡之间相差的腿数,5表示10里面有5个2,所以兔就有5只。生演示:我先假设8只全是兔 8×4=32(只) 32-26=6(只) 鸡 6÷2=3(只) 兔子 8-3=5(只)(2)方程法解:设兔有X只,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16+2X=26 2X=26-16 X=5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 师:同学们,比较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觉得他们这些方法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没有回答的就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生:它们都是假设,然后再调整,最后找到答案。师:列表、画图、算式表现的形式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假设的思想!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从最开始的假设后,发现总腿数与实际总腿数之间的差距,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这个调整中,始终不变的是?(总头数)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预设2:(如果学生探索不出规律来,没有思路) 师:可能有些同学思路还不是很清晰,是吗?这样我们一起来理顺一下。老师采用的是列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先假设8只全是鸡,算出脚总数是8×2=16(只),不够26只脚,需要增加——兔的只数,此时鸡7只,兔子1只,算出脚总数是7×2+1×4=18(只),怎么办?继续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此时鸡6只,兔子2只,算出脚总数是20只;需要继续调整,不断增加兔子的只数,减少鸡的只数,但是我们总的只数是一直不变的。我们一直调整下去,当调整到鸡有3只,兔子有5只时,此时脚总数是26只,从而找到答案。鸡有3只,兔子有5只。 师:大家想一想:这种一一列举的策略好处是什么?有什么缺陷吗? 师:是的,当遇到数据很大时,这种列举的方法,会很麻烦。如果能用算式的方法解决,就不用担心数据很大了,是不是?那怎么列算式呢?我们来看看刚才的列举会不会给我们一些提示。 师:请大家再来看我们刚才的列举这些可能,脚总数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吗?脚的总数都依此增加2只是吗?那鸡和兔的只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总只数呢?师:咱以第一行和第二行为例,脚总数由16只到18只,此时我们看看兔子的只数由0只到1只,鸡的只数由8只到7只。我们再来看第二行和第三行,脚总数由18只到20只,此时我们看看兔子的只数由1只到2只,鸡的只数由7只到6只。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生: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总数就多2只。 师:是这样吗?我们把我们得到的规律写下来。师:我们来看是这样吗?可以借助于画图的方法。如果画一个○代表一只头,画两个丨丨代表腿,那你能把刚才这个规律通过画图的形式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试一试。师: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多了2只,这个2是怎么得到的?是不是用4-2得来的?其中4是兔子的脚的只数,2是鸡的脚的只数,得到的2是兔子与鸡的脚的差。这个过程什么没有变?总的头数。 师:回到我们最初的假设,假设全是鸡。此时,脚总数共16只,距离26只脚还差10只脚。需要怎么调整? 生:增加5只兔子,减少5只鸡。 师: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把刚才的思考过程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 师(板书):假设全是鸡 8×2=16(只) 26-16=10(只) 10÷2=5(只)兔子增加 8-5=3(只)鸡师:同学们,理解这个地方为什么是10÷2=5吗?这个5为什么是兔子的只数呢?生:因为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就多2,因此少的10只脚需要用换5次,所以10÷2=5表示换成了5只兔子。师:谁再起来说一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交流,任何一种假设,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通过算式算出答案。在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理解容易、算式简单的最佳方法?生:假设全是鸡 师:还有吗? 生:假设全是兔。师:让我们看一下“假设全是兔”的算式。师:遇到鸡兔同笼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假设全是鸡”或者“假设全是兔”。【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列举的方式得到答案,进而发现规律,启发学生运用规律将我们的思考的过程用数学语言——算式来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进行算法优化,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四、运用模型,解决问题,优化算法(10分钟) 师: 鸡兔同笼问题真的只是鸡和兔子的问题吗?那为什么老祖宗煞费苦心的要把它流传下来,它有什么魅力? 师: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鸡兔同笼的模型吗?(如果有举手的让学生说,没有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如龟鹤问题、人民币问题、租船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鸡兔同笼的模型。【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鸡兔同笼”模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问题1直接套用“鸡兔同笼”模型解决(“鸡和兔脚数”相差2);让同学再解决完问题1后,谈谈这几种方法那种更简单,更实用。对算法进行优化。问题2给学生加大一点难度,拓展学生思维深度,解决“鸡和兔脚数”相差3。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师:同学们,回过头看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经过同学们这节课的努力,我们通过假设的方法对鸡兔同笼模型进行计算、推理、调整,最终学会了解决这种模型的方法。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生2:我发现方法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生3:我觉得数学很有趣......师:其实对于鸡兔同笼这类模型还有很多不同的解法,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吧。老师觉得这节课现在的结果已经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一起经历了纠结、困惑、质疑、补充、倾听、表达、合作、分享。老师相信,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下数学 智慧广场--鸡兔同笼问题 教案,共5页。
![数学口算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