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下生物 3.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29870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济南版七下生物 3.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29870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济南版七下生物 3.3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29870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的教学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承《人体的生活需要营养》和《人体的生活需要空气》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吸入的氧气都要靠血液进行运输,所以本章马上进入物质运输,使知识有连贯性,本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这个知识点既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很难掌握透彻,记时也容易混淆,特别是血管里流动脉血还是静脉血,体肺循环时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还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学生理解不透,因此,本人认为教师需采取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为后面的泌尿系统等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知 识 目 标: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 力 目 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 感 目 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 学 重 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
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图形,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1、课前学生图文结合课本预习,以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和自学能力。
2、课上PPT、挂图演示,讲解血液循环途径,使学生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讲完体循环和肺循环后,老师假设一滴血从某个起点循环后又回到起点的循环过程,使学生巩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并认识到两个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没有起点和终点,在心脏处汇合,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3、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记忆体肺循环途径及其血液成分的变化。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什么叫动脉和静脉,它们的血流方向与心脏的关系?
3、 导入:扁桃体发炎了,医生给患者输液,药物怎样随着血液到达病理部位进行作用呢?血液在血管内又按什么方向流动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演示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多媒体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三、利用PPT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先观察体循环,教师指导: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体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些部位发生改变?
4、体循环产生了什么意义?
再观察肺循环,教师指导观察: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肺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些部位发生改变?
4、肺循环产生什么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两条循环途径。
学生尝试:用文字和“→”绘制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教师板图: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标注:分别用红、蓝色粉笔在板图中标出“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规律。
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 起点 | 终点 | 路线长短 | 血液成分的变化 | 特 点
|
体循环
|
|
|
|
|
|
肺循环
|
|
|
|
|
|
3、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的吗?为什么?
4、心脏及其相连的血管,哪些里面是动脉血,那些里面是静脉血?5、 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四、课堂小结: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他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
五、学以致用:
1、扁桃体发炎,在左臂进行静脉注射,药液在进入体内后还会经过哪些循环途径才能到达病灶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2、若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则最先将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这种药物?
3、一般患病时医生往往建议患者首选口服药物,其次肌肉注射,最后才是输液,你理解其中的原因吗?
六、布置作业:
(二)板书设计:(PPT)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二、血液循环途径:(图)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三、 血液循环的意义:
(三)教学反思:
学生对两条循环途径的起止点及血液成分变化容易混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找出相同与不同点后再对照比较记忆,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总结可以如下: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左右相反去记)
2) 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 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左心房,左心室)流动脉血,右侧(右心房,右心室)流静脉血.
6)主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7) 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除了这两处特殊的,其它动脉血管里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是静脉血。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图,交流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第三节 安全用药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第三节 安全用药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济南版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济南版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