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1页
    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2页
    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10题 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某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近年来,在青藏高原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域由于气候变化,湖泊不断增加。经研究发现,随着湖泊数量增加,湖泊周边土壤中细粒不断下降,这将改变当地的植被类型,并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湖泊不断增加是由于()
    A.河流改道B.退耕还湖C.冻土融化D.矿坑积水
    (2)湖泊周边土壤细粒下降,当地植被最有可能演变为()
    A.森林B.冰川C.草甸D.寒漠
    2.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乔木(高度在3m以上的水本植物)物种数量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1)图示区域乔木物种数量的分布规律是( )
    A.50°N以北随纬度升高而增加B.50°N以北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C.50°N以南自东向西增加D.50°N以南自东向西减小
    (2)甲地乔木物种数量为0,主要原因是当地( )
    ①气候潮湿
    ②寒冷期长
    ③冻土广布
    ④风力较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导致乙、丙两地乔木物种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D.河流
    3.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岳桦树是长白山桦树中的一种特殊树种,它不像白桦树那样高大挺拔、伟岸向上,而是低矮弯曲,多枝多叉,似乎承载了太多岁月的风霜(左图)。右图示意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不同植被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乙处植被分别为( )
    A.针叶林、高山苔原B.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
    (2)图中海拔1800~2000米的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
    A.干旱、寒冷、大风B.坡度大,易被流水侵蚀
    C.寒冷、贫瘠、大风D.海拔高,光照弱,生长期短
    4.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漫水滩村地处荒漠盐碱滩,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87.7mm,年平均蒸发量2140mm。该村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群落结构简单,其中柽柳为当地优势种。下图为不同大小的柽柳灌丛周围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漫水滩村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温度
    ②水分
    ③光照
    ④盐碱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2)柽柳灌丛周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水平分布上总体表现为()
    A.冠下>冠缘>冠外B.冠外>冠缘>冠下C.冠缘>冠下>冠外D.冠外>冠下>冠缘
    (3)图中0—1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最大的是()
    A.大灌丛B.中灌丛C.小灌丛D.灌丛间土地
    5.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单位面积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3月积雪融化,植物开始生长B.6月降水增多,植物生长较快
    C.8月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D.9月台风影响,植物密度减少
    (2)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 )
    A.4.5月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B.4.5月小麦播种时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C.8.9月小麦播种时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D.8.9月玉米高粱播种,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气候温和湿润B.土壤水分充足C.地形平坦开阔D.泥炭土层深厚
    (2)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
    A.焚烧林地需要大量化石能源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
    C.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D.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
    7.吕梁山位于华北地区,山势陡峻,以东分布有忻州、太原、临汾等盆地。下图示意吕梁山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米)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山地针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
    (2)导致吕梁山两坡同一自然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最冷月均温B.年降水量C.地形坡度D.日照时数
    8.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在漫长的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展。下图为北半球落叶松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亚欧大陆东岸落叶松集中分布区南界纬度低的原因是( )
    A.西风势力强B.冬季风影响大C.地势低平D.光照充足
    (2)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表明( )
    A.落叶松对水分差异敏感B.亚欧大陆中部动物数量少
    C.亚欧大陆中部风力较弱D.落叶松主要借助洋流扩展
    (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零星分布可能是因为( )
    A.人类活动的破坏B.山地地形的分布C.不适应当地环境D.其他物种的竞争
    9.下图为某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相对于同纬度其他山地,该山地樟和香杉分布高度更高,可达2000米,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B.土壤C.热量D.地形
    (2)与冷杉相比,红桧的生长习性是( )
    A.喜热怕干B.喜热耐干C.喜光怕湿D.喜寒耐涝
    (3)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横断山区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台湾地区
    10.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40km,主峰俄博疙瘩海拔3556.1m。贺兰山植物物种丰富。下图示意贺兰山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甲处的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苔原带D.高山荒漠带
    (2)贺兰山植物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热量资源充足B.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C.地处气候过渡地带D.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D
    解析:(1)多年冻土区湖泊增加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冻土融化塌陷又易形成低洼地势,因而湖泊数量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河流改道、退田还湖、矿坑积水等内容,故A,B,C项错误,C项正确。
    (2)根据题意可知,当地为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海拔较高,气温低,多大风,土壤细粒下降,粗粒比重上升,质地变得疏松,含水量下降,在大风作用下容易演变为寒漠化,故D项正确;当地水热条件不会演变成森林,土壤含水量下降,不会演变为草甸,冰川属于地貌类型,植被不会演变成冰川,故A,B,C项错误。
    2.答案:(1)B;(2)B;(3)C
    解析:(1)读图可知,区域乔木物种数量的分布规律是50°N以北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由数值由40下降到0,随纬度升高而减小,A错误,B正确;50°N以南地区大体是由东向西递减,局部呈现高值或低值闭合,CD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甲地乔木特种数量为0,主要原因是当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期长,冻土广布,不利于树木根系生长发育,②③正确;该地受极地冷空气和沿岸寒流影响,气候相对干燥,①错误;该地风力较大,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读图可知,乙丙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大气环流一致,无法判断河流分布,因此ABD与两地乔木物种数量差异无关,排除ABD选项;丙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地东侧,乙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地西侧,丙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的背风坡;而乙地区夏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的迎风坡,丙地比乙地水热条件好,所以丙地乔木物种数量比乙多,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C正确。故选C。
    3.答案:(1)A; (2)C
    解析:(1)由材料分析可知,目前“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且长白山位于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山地的基带应该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1800米附近,应为落叶阔叶林之上的植被即针叶林,乙以上为高寒荒漠,而高寒荒漠带应位于苔原带之上,A正确,BCD错误。
    (2)材料中“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说明植被抗风且土壤贫瘠,必须扎根深处才可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区域纬度高、海拔高,寒冷的环境使得植物匍匐生长更容易存活,C正确,ABD错误。
    4.答案:(1)C;(2)A;(3)B
    解析:(1)漫水滩村地处荒漠盐碱滩,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蒸发量远大于年平均降水量,受水分分布不均及盐碱条件的影响,植被呈斑块状分布。
    (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柽柳灌丛周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水平分布上总体表现为冠下>冠缘>冠外。
    (3)由图可知,在土层深度为0—10cm范围内,中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于小灌丛和大灌丛。灌丛间土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无法从图中判断。
    5.答案:(1)C;(2)A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华北平原某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华北平原海拔低,春季没有形成积雪条件,应该是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A错误。6月份,华北地区雨季还未到来,B错误。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C正确。此后是由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不是因为台风影响,D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该耕地生态区位于华北地区,华北平原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结合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期及收获期进行分析即可。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A正确,B、C错误;8月份玉米、高粱等生长旺盛,达到植被覆盖度峰值,D错误。故选A。
    6.答案:(1)C; (2)D
    解析:(1)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故C正确。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终年高温多雨,故A错误。资料显示泥炭沼泽森林改造成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因此土壤水分充足不属于有利自然条件,故B错误。泥炭易于燃烧,焚烧林地时泥炭层会随之一起燃烧,因此泥炭土层深厚不属于改造成油棕林的有利条件,故D错误。故选C。
    (2)材料显示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故D正确。林场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化石能源有限;棕榈油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加工而不是燃烧,不会造成温室气体大量增加。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影响,ABC错误,故选D。
    7.答案:(1)C;(2)C
    解析:(1)由题可知,吕梁山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山麓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逐渐过渡到山地针阔混交林带和山地针叶林带,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
    (2)吕梁山东北—西南走向,由题可知,同一种自然带在东坡分布海拔较低,西坡较高,说明东坡水热条件较差,导致吕梁山两坡同一自然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东坡坡度陡,土壤厚度较小,降水下渗少,西北坡坡度小,土壤厚度大,降水下渗较多,西坡水分条件较好;夏季该地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坡位于迎风坡,阴雨天多,西坡位于背风坡,晴天多,东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较西坡少,热量条件较西坡差,所以同一自然带上限高度较西坡低。造成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山地走向及坡度。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
    8.答案:(1)B;(2)A;(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可知落叶松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区生长,亚欧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温度低,适直落叶松向纬度较低处延伸。另外在西北风的影响下,种子向低纬度方向散布。B正确;西风影响亚欧大陆西岸,A错误;亚欧大陆东部高原山地较多,C错误;分布南界与光照充足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欧大陆中部降水少,气候干旱,落叶松少见,说明其对水分比较敏感,A正确;亚欧大陆中部动物少,但只要有动物就存在种子的传播,只是可能植被密度相对较小,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并不是因为动物少,而是干旱造成,故B错;同理,亚欧大陆有风就一定会传播,风力的大小只影响传播速度,故C错;落叶松并不只是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洋流,故D错。故选A。
    (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阿尔卑斯山等高海拔地区。冰期时落叶松向南扩展到亚欧大陆中低纬的东西部地区,间冰期落叶松向北退去,山地基带的落叶松向高海拔延伸而保留,而低海拔地区的落叶松因热量条件变化而消失。B正确。落叶松不是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因此它的零星分布与人类活动的破坏、不适应当地环境、其他物种的竞争无关。ACD错误。故选B。
    9.答案:(1)C;(2)A;(3)D
    解析:(1)樟和香杉位于海拔较低的山地,说明其需要的热量条件较高。分布高度高差达2000米,说明该高度热量都能满足其生长,因此选择C。
    (2)从图示信息看,该山地均有林地分布,说明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其生长;红桧分布海拔较低,冷杉分布海拔较高,说明相对于冷杉,红桧生长条件对热量需求更高,也需要较多水分,A正确;都是有林木分布,说明降水分布,红桧对水分需求量较大,B错误;冷杉和红桧对水分需求量都比较大,但从光照条件看,冷杉海拔高,光照条件更好,也不怕湿,C错误;红桧分布海拔较低,更喜欢温度较高,D错误。故选A。
    (3)由于该山地植被分布能达到0米,说明该地濒临海洋。横断山区虽然位于亚热带地区,其东部山麓地带海拔超过1000米,南部为热带(季)雨林,不符合该地海拔高度,A错误;黄土高原海拔超过1000米,排除B;江南丘陵虽然符合植被分布、海拔为0的山麓,但最高海拔不超过1500米,C错误;台湾山脉是我国东部最高峰所在地,D正确。故选D。
    10.答案:(1)B;(2)D
    解析:(1)读图可知,甲处位于贺兰山的东侧,是我国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位于落叶阔叶林带和高山灌丛带之间,因此是山地针叶林带,B正确;如果山地海拔足够高的情况下,高山草甸带、山地苔原带、高山荒漠带都应出现在高山灌丛带之上,ACD错误。故选B。
    (2)贺兰山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植被具有过渡性特点;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地处中纬度,热量条件较好,东坡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山地地区降水条件较丰富,再加上山地海拔较高,垂直分异显著,因此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植物物种丰富,D正确;光照热量资源充足,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地处气候过渡地带都只说明了一方面的原因,不能成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相关试卷

    第6题 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6题 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8页。

    第9题 自然带的分布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9题 自然带的分布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6题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

    这是一份第36题 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考点题号一对一,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