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题 |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 时间 |
| |
教学 目标
|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 | |||
教学 重点 | 太阳高度角
| |||
教学 难点 |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
教学 准备 | 教学方法:探究杆影,观测杆影变化,启示得出太阳高度变化 教具:灯炮、长杆、电线……媒体辅助 | |||
教 学 活动 |
| |||
(一)新课引入 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各是怎样?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二)探究新知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a.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b.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二、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7】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
| |||
【板书设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1.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2.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 ||||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生活探昼夜长短变化,横向思维划五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1课时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模拟转动探基本特征,探究太阳正午高度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精品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2doc、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