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人物类专题阅读
展开2022年中考复习:文言文人物类专项阅读训练
真题回放:
一、(2021年江苏苏州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云球①,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禀夙慧(具有) B. 不爽毫发(差错)
C. 万象毕见(完成) D. 无微不瞩(看见)
2.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 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 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哉,技至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解析】“万象毕见(完成)”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毕”在此处意思是“全、都”。
2. C 【解析】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是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
故选C。
3. (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
(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
4. 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
5. 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
【参考译文】
孙云球,宇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候性格就洒脱聪慧,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取得钱财来供养母亲。
云球对测量很精通,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通过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有老少花眼、远近光之类的毛病,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镜子,一点差错也没有,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奇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他拿着它登上虎丘试验,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棱角分明、苍翠可见,万物都看的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大喜地说:“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一个东西时化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的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二、(2021年福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 简:________
(2)不宜以一国之望 宜:________
(3)会连卒 会: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拔 应当 适逢
2.B【解析】划线句子中,“葭萌”是起义的地点,应与前句“先主起事”是一整体,第一处应从“葭萌”后断开,排除CD;再看AB,“南”是进军来的方向,应和“进军来南”是一整体,第二处应从“来南”后断开,排除A。
3.(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4.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
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参考译文】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邡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思邈传
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②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③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④,将授以爵位,因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⑤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器:才能。③济:治理。④瞭:明亮。⑤拜:授给官职。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 ) ②尝谓所亲曰( )
③吾方助之以济人( ) ④固辞不受( )
(2)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思邈以王室多故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D.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按要求用“/”给下面两句话划分朗读停顿(各1处)。
(1)日 诵 千 余 言(动宾之间停顿)
(2)吾 方 助 之 以 济 人(主谓之间停顿)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语段内容,分析孙思邈的形象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①善于、擅长 ②对……说,告诉 ③才 ④推辞
(2)C【解析】A项,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与例句不同。B项,介词,状语后置,译为“用”,与例句不同。C项,介词,译为“因为”,与例句相同。D项,介词,译为“凭借”,状语后置,与例句不同。
2.(1)日诵/千余言(动宾之间停顿) (2)吾/方助之以济人(主谓之间停顿)
3.(1)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的才能太大,到我这小小州衙很难得以施展。
(2)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
4.①孙思邈自幼聪敏过人:年轻时就精通诸子百家,擅长谈论老子、庄周的学说,被洛州总管称赞为“圣童”;②孙思邈淡泊名利,不图功名利禄: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曾想封他做官,他都坚决不接受;③孙思邈择时而出:在乱世,他避世隐居,遇明主方愿助其治理天下。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到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多发生变故,孙思邈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等到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他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官职,他坚决推辞,不接受。显庆四年,高宗又征召他入朝,授予他谏议大夫的官职,他又坚决谢绝,没有接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公起传
李公起,名峻,鄞县人。父子静,官侍御,出按辽阳,卒于任。
公起堕地而聋,虽聋,岐嶷①孝悌。发及额,侍御公讣至,号恸无昼夜,咽枯而嘶,凡五日,水浆不入口,乃更哑。免丧②,始尽取先世藏书纵读之,手自校雠③,虽凌寒溽暑,弗倦也。既聋,而问难辨证之路永绝。凡有疑义,俱于经史中,默自剖析,无所罔殆。
性好客,四方学士大夫亦乐趋之,相通以笔。有问奇者,则载纸往。粗及农桑,微如佛老,迨国家所有典故,户口边疆,叩之必应,咸尽精核。或既书与客,又自寻绎,幽奇毕呈,而终无遗佚,转更遐畅矣。
晚年尤好种植,奇花异卉,常满阶庭。舍旁有斐园、竹波轩、青罗阁诸胜,咸与客游处。性既宁淡,好学之外,嗜欲益清,反觉口耳为烦也。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释】①岐嶷(qí yí):形容幼年聪慧。②免丧:守孝期满,除去丧服。③校雠:校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所罔殆(迷惑) B.叩之必应(应该)
C.幽奇毕呈(完全) D.有斐园、竹波轩、青罗阁诸胜(美景、景致)
2.下列句中的“于”与“卒于任”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皆以美于徐公
C.达于汉阴 D.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四方学士大夫亦乐趋之,相通以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嗜欲益清,反觉口耳为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公起作为一个聋哑人,却有许多过人之处,令人佩服。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解析】B.“叩之必应”的意思是:向他询问问题,他一定回答。应:回答,不是“应该”。
2.A 【解析】“卒于任”中的“于”意义和用法是:介词,在。A.介词,在;B.介词,比;C.介词,到;D.介词,向。
3.(1)各地读书人士大夫也乐意来找他,他们用书写的方式相互沟通。
(2)物质欲望变得越来越清淡,反觉得和俗人交流是件令人心烦的事。
4.勤奋治学;知识渊博;爱好交友;有问必答;种植花草树木,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李公起,名峻,是鄞县人。他父亲叫李子静,曾担任侍御史之职,巡行视察辽阳时,死在任上。
李公起刚生下来就是聋的, 他虽然耳聋,却聪慧异常,孝敬父母兄长。李公起当时尚年幼,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整日整夜嚎啕痛哭,直到喉咙干枯发出嘶哑的声音,五天不喝水不吃饭,声音更嘶哑了。等到守孝期满,他这才拿出先世留下的藏书开始尽情阅读,并且亲自校勘,即使历经严寒酷暑,也不懈怠。他耳聋之后,和别人质疑问难,辩驳讨论的路就永远断绝了,凡是他觉得有疑难的地方,全都从经史子集中,自己默默地深入研究,直到没有任何模糊不明之处为止。
他生性好客,各地的读书人士大夫也乐意到他那里去,他们用书写的方式相互沟通。有人询问奇怪问题的,李公起就携带着写好的文字亲自前往交流。交流的内容,粗略的涉及到像农耕这样的问题,精深的涉及到像佛教道教的内容,一直到有关国家的历代制度,人口边疆等问题,他也是有问必答,而且全都十分精辟详实。有时已经写信答复过客人了,过后自己继续反复思考,使得深奥奇妙的内容全都呈现在面前,最终达到没有任何遗漏缺失的程度,收获的东西也就反而比原先更加深远而通畅了。
李公起晚年特别喜好种植,各种奇异的花卉,常常长满了庭院。居所旁有斐园、竹波轩、青罗阁等景致,都是他和客人游赏的地方。他的性情宁静淡泊,除了好学之外,物质欲望变得越来越清简,反倒觉得和俗人交流是件让自己心烦的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蕃传
赵蕃字昌父,其先郑州人。蕃以大父旸①致仕恩,补州文学②。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调辰州司理参军,与郡守争狱,罢,人以蕃为直。
始,蕃受学于刘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监安仁③赡军酒库,因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从清之归。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理宗即位,以太社令、奉议郎、直秘阁召,皆辞不拜。奉祠居家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既耄,犹患末路之难,命所居曰“难斋”。卒谥文节。
(选自《宋史·文苑七》)
【注释】①大父旸:是赵蕃的祖父。②州文学:官职名。下文浮梁尉、连江主簿、太和主簿、司理参军、太社令、奉议郎、直秘阁皆为官职。③安仁为衡州下属安仁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皆辞不拜( )
(2)既耄( )
(3)命所居曰“难斋”( )
(4)卒谥文节( )
2.用“/”为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奉 祠 居 家 年 五 十 犹 问 学 于 朱 熹
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至衡而清之罢,蕃即从清之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周必大与蕃契,屡加引荐,蕃竟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赵蕃诸多事迹,探究其谥号中“节”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推辞、推脱 ②.已经、以后 ③.命名 ④.死
2.奉祠居家/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
3.(1)到衡州后,恰逢刘清之被罢官,他立即辞职陪刘清之返回故里。
(2)丞相周必大与赵蕃相交甚厚,多次举荐他做官,赵蕃最终没有接受。
4.(1)为人正直,从“与郡守争狱,罢,人以蕃为直”可知;(2)淡泊名利,从多次推脱不去做官可知;(3)勤学不辍,从“奉祠居家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可知;(4)坚守气节,从他一直以来坚持不做官,耄耋之年,还在忧虑保持晚节之不易可知。
【参考译文】
赵蕃字昌父,他的先祖是郑州人。赵蕃因为其祖父获得皇恩而做了官,补了州文学的官缺。后调任浮梁尉、连江主簿,都没有到任。又调到辰州任司理参军,他与郡守因案件的审理发生争执,被罢免了,人们都认为赵蕃是下正直的人。
最初,赵蕃跟随刘清之学习,刘清之在衡州做太守,赵蕃就要求来监管安仁县的赡军酒库,于是结束了学业 。到衡州后,恰逢刘清之被罢官,他立即辞职陪刘清之返回故里。丞相周必大与赵蕃相交甚厚,多次举荐他做官,赵蕃最终没有接受。宋理宗即位,用“太社令、奉议郎、直秘阁”相召他来出任,赵蕃都推辞不接受。以“奉祠”之职待在家里。年已五十,还向朱熹请教学习。到了老年后,还在担心道路之难行,给他所居住所取名叫“难斋”。死后获谥号“文节”。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聂政传
聂政辞严仲子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於是韩悬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悬之千金,乃於邑①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②,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於邑:同“呜咽”,哭泣。②从:连带治罪。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政 所 以 蒙 污 辱 自 弃 于 市 贩 之 间 者 为 老 母 幸 无 恙 妾 未 嫁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左右大乱( ) (2)购问莫知谁子( )
(3)闻之( ) (4)亲既以天年下世(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聂政辞严仲子独行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B.韩相侠累方坐府上 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C.伏尸哭极哀 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D.士固为知己者死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是吾弟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击杀几十个人后,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而死去。
B.韩国悬赏,谁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仍没有人知道。
C.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这件事后,肯定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弟弟。
D.聂政的姐姐聂荣不惜一死也要将聂政的任侠之名公布于天下,不愿弟弟的名声被埋没。
【答案】
1.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2.(1)身边的人 (2)悬赏 (3)听说 (4)已经
3.A 【解析】A项,都是“辞别”的意思。B项,正/古代计量面积用语。C项,非常/至,到达。D项,本来/顽固,固执。
4.(1)大概是我的弟弟吧?
(2)(聂荣)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5.C 【解析】“肯定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弟弟”说法错误,刚开始只是猜测可能是自己的弟弟。
【参考译文】
聂政辞别严仲子只身离开。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放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人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国的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在街市上)放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让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了解我的弟弟!”(聂荣)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的人果然是聂政,(聂荣)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轵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查问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可是聂政之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市贩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世,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的弟弟挑选出来并且与他结交,恩情深厚,我的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赏识自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又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荣)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娄师德传
娄师德,字宗仁,郑州原武人。第进士,调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异之,曰:“子,台辅①器也,当以子孙相诿,讵②论僚吏哉?”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③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④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台辅:旧指三公宰相之位。②讵(jù):怎能。③遽(jù):急。④田舍子:即乡巴佬。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人 有 忤 己 辄 逊 以 自 免 不 见 容 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扬州长史卢承业异之( ) (2)当以子孙相诿( )
(3)尝与李昭德偕行( ) (4)洁之乃已(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德素丰硕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B.数挤令外使 珠可粒粒数也(《核舟记》)
C.未闻其知人也 爷娘闻女来(《木兰诗》)
D.当以子孙相诿 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承业认为娄师德才能出众,于是把自己的子孙托付给他。
B.娄师德性情宽容,不计较别人对他的冒犯。但他的忍让已经到了怯懦、窝囊的地步。
C.娄师德不仅自己为人有度量,还教导弟弟为人有度量。
D.武后询问狄仁杰有关娄师德为人的情况,狄仁杰起初没有肯定娄师德的为人。
【答案】
1.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2.(1)认为……奇异 (2)托付 (3)一同 (4)擦掉,洗干净
3.C 【解析】C项,都是“听说”的意思。A项,向来/不加装饰的。B项,多次/查点(数目)。D项,应当/对着。
4.(1)我任用你,是娄师德推荐的,他确实称得上善于识别人才。
(2)娄公有高尚的品德,我被他宽容对待却不知道,我远远比不上他!
5.B 【解析】“已经到了怯懦、窝囊的地步”说法错误。
【参考译文】
娄师德,字宗仁,是郑州原武人。(他)考中进士科,调任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认为他才能出众,说:“你是宰相之器,我应该把子孙托付给你,怎能以下属官吏来对待你呢?”
娄师德身高八尺,方口,嘴唇很宽大,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冒犯了他,(他)就逊让来自免,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神色。(他)曾和李昭德同行,娄师德向来就体胖,不能走快,李昭德怪他走得太慢,生气地说:“我被乡巴佬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派去守卫代州,赴任前向他辞行,娄师德教导他遇事要忍耐。弟弟说:“有人将唾沫吐到我的脸上,我擦掉就是了。”娄师德说:“还不行,你自己擦掉唾沫,是想躲避他的怒气,应让唾沫自然干掉!”
狄仁杰没有辅政时,娄师德举荐他。等二人平级后,(狄仁杰)多次排挤他(让他)任外使。武后发觉了,问狄仁杰说:“娄师德贤明吗?” (狄仁杰)回答说:“做将帅谨于职守,是否贤明我却不知道。” (武后)又问:“他善于识别人才吗?”(狄仁杰)答道:“我曾和他是同僚,没听说他善于识别人才。”武后说:“我任用你,是娄师德推荐的,他确实称得上善于识别人才。”并拿出娄师德推荐他的奏章,狄仁杰感到惭愧,事后感叹道:“娄公有高尚的品德,我被他宽容对待却不知道,我远远比不上他!”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冯道根传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①,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②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率众二万,奄③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④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为将能检御部曲⑤,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在朝廷,虽责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选自《梁书》,有删改)
【注释】①远斥候:远派侦察兵。②怯防:小心设防。③奄:忽然,突然。④缓服:穿着宽大舒适的官服,而不是戎装。⑤检御部曲:督查驾驭军队。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道 根 堑 垒 未 固 城 中 众 少 皆 失 色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悉归高祖( ) (2)众颇笑之( )
(3)败之( ) (4)此人口不论勋(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高祖起义师 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诗》)
B.修城隍 静以修身(《诫子书》)
C.出与魏军战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D.虽责显而性俭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神情悠闲”,请分析其妙处?。
【链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
2.(1)全,都 (2)都 (3)打败 (4)功劳
3.A 【解析】A项,都是“听到”的意思。B项,修建/修养。 C项,出来/拿出。D 项,节约/大约。
4.(1)(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做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
(2)魏军看到(冯道根等人)神情很悠闲,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就退兵了。
5.冯道根等人的神情很悠闲,突出了他们作战时的镇定以及打败魏军后的从容自然;【链接】材料中狼的神情悠闲,突出了狼的狡诈。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做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被蛮人围困,冯道根救了他。(冯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冯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顺了高祖。(冯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要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冯道根说:“小心设防,勇猛作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率兵二万,忽然到了城下。冯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冯道根命令打开城门,穿着宽大舒适的官服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看到(冯道根等人)神情很悠闲,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就退兵了。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木讷而话不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走过村庄或田间小路,将领士卒不敢掠夺。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自己的功劳。高祖曾经指着冯道根对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却性情节俭,他居住的房屋不加修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舒传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
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着韦衣①。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
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②。宗党以舒无学业,恐不第,劝令不就,可为高名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③。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选自《晋书·魏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韦衣:皮衣。②察孝廉:上级认为某人在孝廉方面有所作为,则提拔任用。③襆被而出: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卿 终 当 为 台 辅 然 今 未 能 令 妻 子 免 饥 寒 吾 当 助 卿 营 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我愿毕矣( ) (2)常振其匮乏( )
(3)于是自课( ) (4)非其才者罢之(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长八尺二寸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B.不为乡亲所重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C.舒受而不辞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D.谈者称之 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与链接材料都写到学习,你认为他们的学习精神是否相同?。
【链接】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
2.(1)完毕,结束 (2)救济 (3)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4)罢免
3.A 【解析】A项,都是“长度”的意思。B项,器重/重量。C项,推辞/告别。D项,称赞/扬名。
4.(1)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2)如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窃取不参加考试的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
5.相同,都是刻苦学习。魏舒刻苦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做了尚书郎。吕蒙刻苦学习,学到了才干和谋略,受到鲁肃的赞扬。
【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母,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认为魏舒年幼而聪慧,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成就这所宅子的征兆。”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
魏舒不注重修养常人的节操,不做矜持自高的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鱼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该帮您经营。”常常在他匮乏时接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
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怕他考不中,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如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窃取不参加考试的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 ”于是自己努力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赞他。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轨传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①。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祖受禅②,转齐州剧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托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②,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①行检:品行,操守。②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③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2.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 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 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曹列论战》)
D. 卒于家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悉:全部,全都。(2)暴:践踏,损坏。(3)赖:依靠,依赖。
2.D【解析】A项的“其”意义与用法分别是“代词,他的”“副词,难道”;B项的“以”意义与用法分别是“介词,用”“介词,凭”;C项的“之”意义与用法分别是“代指清水”“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的“于”意义与用法分别是“在,介词”“在,介词”。 故选D项。
3.(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
4.①将桑葚送还主人。②赔偿百姓的禾苗。
【参考译文】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凭借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用这件事来诫勉自己。”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考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何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敢用酒送别。您清洁如净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受,一口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几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坝,已经荒废,没有修整。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期届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人物类)课件(共71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人物类)课件(共71页),共60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写景状物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写景状物类文本阅读,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概括全文的内容,品析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作品阅读(含答案+译文: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作品阅读(含答案+译文,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