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后测评
展开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读图,完成下列小。
(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Q地位于信风带
(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3.下图为某月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为( )
A.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冬季 C.1月 D.7月
(2)此季节M市( )
A.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 B.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
C.地表径流量一年中较大 D.蒸发量一年中较小
4.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
A.甲风7月最为盛行
B.乙风1月最为盛行
C.甲为西北季风,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2)在甲风盛行的季节( )
A.苔原地带驯鹿向北迁徙 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
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5.读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气压带C是 ,E是 。
(2)若上图表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则风带B为 ,D为 。
(3)各气压带中,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有 、 。(填字母)
(4)若上图表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则图中D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正南风
(5)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太阳辐射使高低纬受热不均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提高训练
6.图1表示气压帯、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关于图1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B.⑦处的盛行风是东南风
C.⑥处的盛行风是西南风
D.受①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2)图2中甲、乙反映的时间与北半球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7.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某月”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3)该月( )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大 B.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
C.我国东部盛行偏南风 D.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8.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大气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 025百帕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下图为1951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受亚洲高压的影响,下列地区自1951年以来,冬季气候特征最不稳定的是( )
A.中国 B.中亚 C.日本群岛 D.东西伯利亚
(2)与亚洲高压1 025百帕等压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性质
C.海陆温差
D.地形地势差异
9.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区域等压线图判断,此时北半球属于 (填“夏”或“冬”)季,说出你的判断依据并描述我国南方地区此时的气候特征。
(2)分析②地气压中心的形成过程。
(3)说出①②③④四地中,风力最大、最小的地点,并分别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B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图为南半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E气压带位于南纬30°附近,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2)读图分析可知,D位于南纬40°~60°,为中纬西风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读图分析可知,②为西北风,B正确。
【点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30°附近副热带地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上空,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向极地地区上空(近地面为高压区,上空为低压区)流去,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到纬度20~30处,上空大气运行的方向接近和纬圈平行。从赤道地区上空源源不断流来的大气,堆聚下沉,使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气压增高,从而形成高压带。属动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常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副热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气候一般干燥少雨。
2.【答案】(1)A
(2)C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根据气流运动方向判断,b为赤道低气压带,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结合指向标,图示为南半球的低纬环流,A错误,选A。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B正确。Q地位于东南信风带,D正确。(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b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错误。Q地位于西风带,盛行西南风,B错误。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结合指向标,图示环流应为中纬度环流,D错误。
【点评】指受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自转偏向力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其分第一环流圈,第二环流圈和第三环流圈。第一环流圈为哈德来环流,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第二环流圈为费雷尔环流,又称中纬度环流圈;第三环流圈指极地环流圈。
3.【答案】(1)C
(2)D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则亚欧大陆上应为高压中心(亚洲高压),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因此题图为1月的等压线分布图,C正确。(2)从图中可以看出,M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此时为冬季,盛行西北风,温和少雨;地表径流量一年中较小;1月气温低,蒸发量一年中较小,D正确。
【点评】等压线分布的不同形式,表示气压分布的不同特点。等压线平直还是弯曲,表示气压分布简单还是复杂;等压线的排列方向,表示气压分布的方向。等压线呈东西向,表示气压沿纬向分布;呈南北向,表示气压沿经向分布;等压线闭合,表示气压分布出出高、低压中心;等压线疏密,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的程度。
4.【答案】(1)D
(2)D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甲位于澳大利亚北部,为西北季风。西北季风是由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说明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到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可能是1月,A、C错误,D正确。乙是东南信风,乙处1月盛行西北季风,B错误。(2)结合上题分析,甲风盛行季节,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冬季,北方严寒,驯鹿向南迁徙,A错误。新疆位于北半球,冬季草木一片枯黄,B错误。阿尔卑斯山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低,雪线降低,C错误。冬季亚欧大陆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此时势力强盛,D正确。
【点评】季风,地理气象学概念。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5.【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东北信风带(或低纬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或中纬西风带)
(3)C;E
(4)C
(5)B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第(1)题,图中C位于纬度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位于纬度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若示意图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则A是赤道低气压带,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E是副极地低气压带,G是极地高气压带,B是东北信风带(低纬信风带),D是盛行西风带(中纬西风带)。第(3)题,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气流的运动形成的,属动力原因。第(4)题,根据图示可知D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气流运动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因此图中D的风向是西北风。C正确。第(5)题,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故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是③④,B正确。
【点评】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6.【答案】(1)C
(2)D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示风向向右偏,所以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A错误。⑦处为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北风,B错误。⑥处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南风,C正确。①为赤道低气压带,受①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2)读图可知,图2中甲对应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为北半球的夏季,表示7月份;乙对应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表示1月份。D正确。
【点评】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7.【答案】(1)A
(2)B
(3)B
【考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根据图中的气压状况,图示气压带南移,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图表示北半球的冬季,A正确。(2)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甲地位于南半球印度洋海域,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左偏为西北风,B正确。(3)北半球冬季,陆地形成高气压,海洋形成低气压,A错误。1月北半球同纬度大陆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南)凸出;南半球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所以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南)凸出,B正确。冬季我国东部盛行偏北风,C错误。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D错误。
【点评】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忽略海陆因素等对风带影响),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 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
8.【答案】(1)D
(2)C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1 025百帕等压线是亚洲高压分布范围的标注线。读图可知,图中东西伯利亚地区该线位置最不稳定,说明东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气候特征最不稳定,D正确。(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产生差异,海陆温差越大,陆地上的高压越强盛,高压控制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海陆温差与亚洲高压1 025百帕等压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C正确。
【点评】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反气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冬季时,大陆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大陆性气候明显,亚洲东部紧邻太平洋,气流自太平洋流向欧亚大陆,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高压区。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的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9.【答案】(1)冬;亚洲高压势力强。我国南方地区低温少雨
(2)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中心
(3)最大的是①地。①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最小的是②地。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相对较弱。
【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区域等压线图判断,②地出现高气压中心。根据海陆轮廓判断,②地大气活动中心为亚洲高压,由此判断,此时北半球属于冬季。此时,我国南方地区低温少雨。第(2)题,②地大气活动中心为亚洲高压。亚洲高压的形成过程: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强大的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第(3)题,图中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②地位于高压中心,以垂直下沉气流为主,水平气流相对较弱,因此②地风力最小。
【点评】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应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西伯利亚高压的移动速度,从源地刚移出时,速度较大,以后逐渐变小。在山脉和丘陵地带,移动较慢;在平原和海上移动较快。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优秀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优秀课后练习题</a>,文件包含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课时作业,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