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第一节 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学案
展开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其生活的环境为外部环境。
(2)多细胞动物,如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不能和外部环境直接接触,它们周围的环境就是人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
2.体液与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组成
(2)内环境的概念、成分及比较
①概念: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成分及比较
1.判断
(1)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2)内环境是各类生物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3)血液、组织液、淋巴是最常见的三种细胞外液。(×)
(4)人体的体液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5)血红蛋白是内环境中常见的物质。(×)
2.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体液 D.细胞液
解析:选A 细胞外液是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相对于多细胞动物生活的外部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则是身体的内部环境,称为内环境。
3.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组织液、淋巴、血液和细胞内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细胞内液、消化液和血浆
D.细胞外液和消化液
解析:选B 根据人体体液的概念和范围可知,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4.小张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
C.淋巴 D.组织液
解析:选D 手和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的,故主要为组织液,D正确。
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例如:Na+、K+、Ca2+等),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成分?(至少写出三种)
提示:O2、氨基酸、各种激素、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维持血浆渗透压。
(4)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最终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组织液(或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看法”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1)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和代谢废物等。
(2)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若是在细胞内起作用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以及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三看是否属于外界环境液体。若是存在于人体与外界相连通的各种腔、孔道内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和关节液等)的成分,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四看是否属于人体吸收的物质。若是人体不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等,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考向1 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生存环境的比较
1.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活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需的食物和氧气直接取自外部环境
B.人体绝大多数细胞需要依赖内环境才能生存,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无需细胞的参与
C.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解析:选B 单细胞生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所需的食物和氧气直接取自外部环境,而代谢产生的废物直接排到外部环境,A正确;细胞不仅依赖内环境生存,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错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正确。
考向2 内环境的成分判断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血液 B.组织液
C.细胞液 D.汗液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
D.洗澡时耳中进水
解析:选B 胃直接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病人点滴生理盐水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耳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考向3 血浆化学成分分析
4.在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B.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C.两支试管中都加入了抗凝剂
D.血清中的蛋白含量较血浆中少
解析:选C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A、B正确;分析两只试管的分层现象可知,右侧试管未加抗凝剂,C错误;血清与血浆相比,大分子蛋白质的含量较少,D正确。
5.下图是“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的两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处是血浆
B.b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C.c处是红细胞
D.d处含纤维蛋白原
解析:选D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中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即甲组中a是血浆,b是白细胞和血小板,c是红细胞;不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凝固现象,分为d血清和血块,d血清内不含纤维蛋白原,D错误。
[特别提醒]
离体的血液之所以会发生凝固,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缘故,当血液离体后,血小板破裂释放一些物质使血浆中溶解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红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
知识点(二)eq \b\lc\|\rc\ (\a\vs4\al\c1(,,,,))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1.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血浆
①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全身血管中不断流动。
②血浆沿动脉到达毛细血管后,水、葡萄糖、氨基酸、气体等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而红细胞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
(2)组织液
①可以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O2等,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进入组织液。
②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液大部分流回毛细血管,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3)淋巴液
①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就被称为淋巴液。
②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淋巴管汇合成左淋巴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汇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4)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1)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细胞的代谢活动基本上是由多种多样的酶催化的化学反应,这些酶促反应的顺利进行需要合适的温度、适宜的pH、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底物浓度等。
(2)稳态的范畴
①pH:正常人的血浆中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缓冲对有关,如H2CO3和NaHCO3。
②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③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1.判断
(1)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
(2)内环境是各种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5)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2.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选A O2的运输方式为扩散,因此血浆中氧气浓度最高,组织细胞中O2浓度最低。
3.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解析:选C 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内部是淋巴,外部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4.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的移动方向错误的是( )
A.血浆→组织液 B.淋巴→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 D.淋巴→血浆
解析:选B 血浆可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可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B错误;组织液可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C正确;淋巴可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D正确。
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丁均为液体成分。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在下图中表示甲、乙、丙、丁之间的关系。
提示:分析图示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故四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2)请基于对图示的分析,填写表中各类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乙中含有血浆蛋白,请问该物质和血红蛋白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为什么?
提示: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因此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4)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是将药物注入人体的两种方式。而静脉点滴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更快,请用图中标号和箭头表示静脉点滴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
提示:乙→甲→丁。
1.三种环境的界定
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判断(突破点在于单向箭头)
3.模型化内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及组织细胞、内环境、外环境的相互联系
(1)组织液与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细胞,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组织液和淋巴之间隔着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只能单向渗入淋巴管。
(3)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注入血浆。
(4)组织细胞内的液体即细胞内液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获得养料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
(5)内环境在各系统的协助下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通过消化系统获得养料;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通过泌尿系统等排出代谢废物。
(6)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将全身各处组织联系起来。
(7)内环境是外环境与组织细胞的联系纽带。
4.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1)实验原理: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
(2)实验目的:通过比较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3)实验流程
(清水、缓冲液、血浆)测定并记录初始pH→每滴入5滴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l/L的HCl溶液或NaOH溶液测定并记录一次pH,直至滴入30滴→以pH为纵轴、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将记录数据作图→比较并得出结论。
(4)结果分析
清水组
缓冲液组
血浆组
(5)注意事项
①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②盐酸和NaOH溶液均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③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④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考向1 内环境各成分的关系
1.下列对在高等动物体内体液各成分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转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淋巴只能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血浆不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管。
2.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
D.肝脏的丁中O2浓度比甲中的高
解析:选C 只有双向箭头指向的丁为细胞内液,有双向箭头指向并有单向箭头指入的乙为血浆,甲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是机体的内部环境,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一般情况下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低于组织液中的O2浓度。
考向2 内环境与物质交换
3.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多细胞动物的细胞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选B 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B错误;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C正确;骨骼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4.正常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包括①②③④
B.消化道中的营养素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①→②
C.肝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只含有尿素和尿酸
解析:选B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②细胞内液和④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消化道中的营养素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血浆→①组织液→②细胞内液,B正确;肝细胞通过组织液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通过排泄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含有尿素、尿酸、水和无机盐等,D错误。
考向3 绘制概念图解释“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
B.代谢废物主要由③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解析:选D 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A正确;③为泌尿系统,代谢废物主要通过该系统排出体外,B正确;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有6层生物膜,C正确;单细胞生物直接从外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D错误。
考向4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6.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血浆渗透压90%以上来自钾离子和氯离子
C.人的体液中,细胞外液较细胞内液含量多
D.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多少
解析:选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和Cl-的浓度决定,B错误;人的体液中,细胞外液约占1/3,细胞内液约占2/3,C错误;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外液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正确。
考向5 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7.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0.1 ml/L的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
解析:选D 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1.动物体内所含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占体液的1/3
C.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D.人体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
解析:选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正确;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B错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C错误;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D错误。
2.如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解析:选C 分析题图可知,d为单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组织液,回到血浆,故b为组织液,a为血浆,c是细胞内液,a、b、d共同组成内环境,a、b、d、c共同组成体液。
3.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B.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
C.血浆中的物质可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可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解析:选B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A正确,B错误;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C正确;组织液中的成分可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故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D正确。
4.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液
B.肌肉细胞中的O2浓度明显高于①中的
C.③由细胞外液构成,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D.③的稳态是指其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选C 图中①表示组织液,②表示血浆,A错误;肌肉细胞进行需氧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则O2浓度明显低于①组织液中的,B错误;由细胞外液构成③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C正确;③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会引起组织水肿
B.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是淋巴
C.神经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解析:选A 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淋巴细胞的内环就是淋巴和血浆,因此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是淋巴、血浆,B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错误;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D错误。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
1.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1.生命观念——举例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范畴,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本质,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科学思维——①运用归纳与概括,提炼内环境的成分,并明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②基于模型与建模构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分析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③通过绘制概念图解释“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实验,提升模型与建模能力。
3.科学探究——①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提升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②通过“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的实验探究与分析,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对内环境稳态的变化引起的生理活动异常等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
项目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也称淋巴)
生活
对象
血细胞
组织细胞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主要
成分
淡黄色液体,由约90%的水和10%溶于其中的物质组成,溶质主要为蛋白质,还包括无机盐、单糖、氨基酸、O2、N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包括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及细胞的代谢产物
联系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
9~60 U/L
总胆
固醇
3.1~5.2 mml/L
总蛋白
65~85 g/L
钠
137~147 mml/L
总胆红素
5~21 μml/L
钾
3.5~5.3 mml/L
碱性磷酸酶
45~125 U/L
钙
2.2~2.65 mml/L
尿素
2.8~7.2 mml/L
磷
0.81~1.45 mml/L
肌酐
57~111 μml/L
镁
0.73~1.06 mml/L
尿酸
208.3~428.4 μml/L
血清铁
11~30 μml/L
葡萄糖
3.9~6.1 mml/L
氯
99~110 mml/L
乳酸脱氢酶
140~271 U/L
碳酸
氢盐
22~28 nml/L
甘油三酯
0~1.7 mml/L
总CO2
21~31.3 mml/L
细胞种类
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细胞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细胞
淋巴液和组织液
毛细血管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导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梳理,自学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