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
展开《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六一”文艺汇演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文艺汇演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感悟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在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 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重叠时,应从“两项之和”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板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运用脑筋急转弯的故事引入到重叠问题。
创设情境,利用“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汇演,参加合唱和舞蹈的人数和总人数不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课题。
课件展示:
下面是四年级三班同学参加“六一”文艺汇演的名单
合唱 舞蹈
李明 王东方 丁娜 王强
赵刚 张小帅 赵刚 张小帅
方伟 王强 于平丽 李明
周晓丽 赵云 徐大文 刘乐乐
孙亮 陈红 毛小宁
合计:10人 合计:9人
谈话: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问: 参加文艺汇演的一共有几人?
生答:有19人。
生答;有15人。
谈话:这两种结果哪种正确呢?让我们一起进行深入地探讨。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两种不同结果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要求参文艺汇演的一共有多少人?看来老师设计的这个图表不是很理想,下面请同学们帮助老师 请设计一张图,能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设计要求:
(1) 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改造或重新设计名单。
(2) 名单要更清楚地反映同学们的报名情况。
小组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启发:怎样让人一眼看出哪些人是参加合唱的 ?哪些人是参加舞蹈的?哪些人既参加 合唱队,又参加舞蹈队?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提问:哪些人是参加合唱的 ?哪些人是参加舞蹈的?哪些人既参加合唱队,又参加舞蹈队?
学生展示小组作品,评价。
学生指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小结:介绍韦恩图。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分类、集合的思想。
[深入探究、建立模型]
提问: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文艺汇演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有5人呢?6人呢?7人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10+9-4=15(人)
10+9-5=14(人)
10+9-9=10(人)
师引导;从这些算式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师生共同交流。
总结方法: 总数=两项之和-重复的数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重叠部分数量的变化,并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一般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三、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画图分析并计算。 )
2.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寻找重叠部分。)
3、春季趣味运动会中,跳绳的有14人,踢毽子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提示学生画图分析并计算。 )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力求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又培养思维能力。
四、谈收获
1.谈话: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共5页。
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共6页。
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四下数学 智慧广场-重叠 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