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
展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完成“耳的结构”的拼图,使学生能够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2.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及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探究两耳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刚才上课铃声一响,大家就自觉的回到座位上了,这说明我们的耳朵都很正常!因为我们都是靠耳朵来听声音的,耳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正常的耳朵,为什么我们熟睡时,却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呢?要解开这个疑惑,让我们先来认识耳的结构吧!
二、新课
.挂图或投影: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投影片。请同学们指着图说耳的结构哪些部分?
一、耳的结构:
耳朵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和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学生讲述:小结板书:
二、耳的功能: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
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振动并放大声音)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
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使估摸能正常振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练习:
提问:了解了耳的结构,我们来看看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三、听觉的形成:耳廓收集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大家一定要注意,只有通过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
请一位同学重复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
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提问:听觉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讲述:老人可以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得更清楚些。但是,如果由于听觉器官某一部分受了损伤,那么他们即使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听到声音。这种现象叫失聪。
.讨论: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完全“失聪”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可能一:鼓膜破裂、二:听小骨损伤、三:听觉神经损伤
四、耳聋的类型:
1.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而引起的。造成耳膜破裂的原因: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诊治;因巨声或被打耳光形成耳膜的内外压力差,压破鼓膜,潜水过深等。
神经性耳聋:它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如有些小孩生病注射连霉素后,导致听神经损伤。
提问: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哪种能借助于助听器而听到声音?
传导性耳聋
讨论:怎样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五、防护耳聋
第一,要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注意不要随便用尖锐器物掏耳屎,以免戳伤鼓膜和外耳道;如有小虫或植物种子进入耳内,应用不同的方法清除。第二,如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捂紧双耳。为什么要迅速张口呢?(出示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示意挂图或投影片)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板书)。第三,要预防中耳炎。方法主要是当咽、喉、鼻受感染时,应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避免病菌进入咽鼓管。
第四、预防外耳道疖(jiē)。外耳道疖的形成主要是不洁净的水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外耳道,使病菌侵入耳毛的根部或皮脂腺造成的。因此,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损伤外耳道,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体会耳聋:让学生体验失去听力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失去听力的人的痛苦,作为健康的人应关心和照顾他们。同时教育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健康。
提问:晕车和晕船是什么原因?
六、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即位觉感受器,它在前庭和半规管中。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即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
第一步,提出问题:
第二步,建立假设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在于设计实验方案)
第四步,实验检验:
第五步,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小结:根据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 “人睡觉时为什么听不见声音” 设疑引入新课,采用了先让学生读图,并阅读各结构功能的相关内容,再利用课件使耳的结构和功能更直观,听觉的形成过程更形象。整堂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许多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的话,教学时间就比较紧张,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讨论时,可能会造成有些学生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实验也进行得比较仓促。今后教学中可事先将预习方案提交给学生,课前交起来由老师批阅,再发给学生,这样可以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选择性的安排课堂活动,另一部分可放在课外进行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耳和听觉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节 耳和听觉公开课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3节耳和听觉1doc、第3节耳和听觉2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来听,巩固小结,巩固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浙教版第3节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3节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听觉的形成,耳的作用,双耳效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