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 诗 三 首 教学设计
展开
24 唐 诗 三 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
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
(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
挂罥(juàn) 塘坳(ào)
布衾(qīn) 庇(bì)
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
(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
默读全诗。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明确:秋风破屋(惨或急)
群童抱茅(悲或叹)
夜雨湿屋(哀或忧)
祈求广厦(愿)
小结: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1.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饱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语气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如:(1)第1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了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换成“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3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①很凉、很硬(天寒冷);②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词语。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语义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中有几组对比,如“漏”屋与“广厦”;“长夜沾湿”与“风雨不动”;“俱欢颜”与“死亦足”,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些鲜明的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表现了杜甫改革现实的理想,以及心系苍生、忧国忧民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活用所学的知识。)
六、本课小结
全诗共4节,前3节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忧国忧民的诗人,永远会受到人们的爱戴。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有感情地诵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附板书设计: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词义、句意。
2.学习抓住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3.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在其中。
(二)检查预习
薪(xīn) 鬓(bìn) 碾(niǎn)
翩(piān) 骑(jì) 叱(chì) 系(jì)
(三)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对应性的艺术描写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2.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地点在哪?
明确:宫市南门外。
4.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明确: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5.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失炭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明确什么是“宫市”。
明确:“宫”指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本指宫廷中设立的买卖货物的场所,唐代中期以后,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低价强买物品,也称“宫市”。
2.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点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难行,突出卖炭翁运炭的艰难。
3.“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两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四、品读课文——人物形象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角度。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突出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的?卖炭翁为什么“衣正单”却“愿天寒”?
明确:心理角度。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3.“翩翩两骑来是谁?”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黄衣使者白衫儿”。
“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
找出描写他们动作的词,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牵、系。这些动作形象逼真地体现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4.分析两种人物形象。
明确:卖炭翁: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外貌,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蛮横无理的强盗。
五、拓展延伸
之前我们说到,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本课小结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3.学习本诗惟妙惟肖的语言艺术。
【情景导入】
(背诵杜甫诗《望岳》《春望》。)刚才同学们吟诵的是谁的诗(杜甫)?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尽情展示。
【新课解读】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人物的现状如何?请用文中的语言来概括(不超过三字)。(板书)
明确:本文叙述差吏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人物 | 吏 | 三男 | 二男 | 媳 | 孙 | 翁 | 妇 |
现状 | 捉人 | 戍 | 死 | 无完 裙 | 乳下 | 逾墙 | 夜往 |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难道“吏呼一何怒”,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了吗?(作者这里采用了藏问于答的写法,省略了悍吏的逼问,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还原他们之间的对话。
明确: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为什么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差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差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一句话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一个“独”字意蕴丰富。
明确: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提”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4.赏析诗句: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差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明确:“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三、拓展延伸
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通过石壕吏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深的同情,刚才品读岀差吏的暴,老妇的苦,杜甫的忧,差吏的暴让我们气愤不已,老妇的苦更是深深触动了我们,而当国家的大不幸和人民的小不幸发生矛盾,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内心纠结,那种无奈,那种悲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杜甫那颗“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伟大的民族情怀。有人说,读杜甫的诗,只有读到沉郁顿挫,读到泪湿满襟,才能真正读懂杜甫。
附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