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三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单元 剪纸中的数学
■ 教材分析
——分数加减法(一)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以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及分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连加减运算、约分;(3)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4)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教材所安排的这些内容彼此联系十分密切,使前后知识贯穿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 生能掌握公因数、公倍数的相关概念,能够把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 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 选出了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剪纸为素材,创设了“裁纸”、“剪纸”、“作品统计”、“展板布置”等 一系列的情境,形成了一个情境串。这样更贴近生活的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兴趣。
- 优化知识结构,使数学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传统教材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所有知识集合在同一个单元进行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教材对这些知识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一是将因数和倍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了五年级上册,有效的分散了难点。二是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约分以及分数加减法的学习穿插进行:要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习分数加减法,而要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则需要学习约分和通分,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则需要学习公因数、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编排知识结构,突出学习的必要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降低了学生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 重视直观操作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直观的理解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材编写的重 要特点。比如:在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用边长不同 的正方形纸片去拼、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6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摆满,且没有剩余,找到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内在联 系,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同样,教材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也有类 似的安排,这样的编排,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在几何直观的作用下,深刻理解 相关的概念。
-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注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的多种方法,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决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学会找 100 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 100 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现实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 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的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 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 重点、难点
重点:1.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1.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 掌握约分的方法。
■ 教学建议
- 借助直观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本单元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过程。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直观的理解和探索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操作、探索及交流的活动,充分的体现编者的意图。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 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
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教材不再强调学生需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求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就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 法也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果。
- 注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 模型。比如:把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 重视类比、比较、明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类比和比较都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的知识点多,内在的联系密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以因数、倍数为基础,探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及约分等知识的内在联系。
■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 11 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 课时 |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 2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 | 2 |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和连减 | 2 |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2 |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 | 1 |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1 |
我学会了吗 | 1 |
总计 | 11 |
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七 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第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四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五年级下册四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教案,共3页。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