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16* 最苦与最乐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3、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可见每个人对于“苦与乐”的认识都不一样。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苦乐观”的思考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晚年他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他的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2、写作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3、知识链接
    议论文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4、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 赔(péi)礼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
    5、理解词义。
    契约: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文中指“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课文
    2、《最苦与最乐》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面两篇有些不同。请你用“我发现此文与前面两篇课文有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说说你的初读发现。
    【明确】前面的课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这篇是讲道理的文章,即围绕文题“最苦与最乐”在讲道理,从文题可以猜测课文大意。
    前面的课文,课后没有“阅读提示”,而这篇课文课后有比较具体的“阅读提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这篇文章,学到新的知识。
    我发现这篇课文课后没有练习题,但课文里有旁批、旁问,在引导我们思考。
    2、自由速读,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3、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苦乐观:“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 一种未来的责任。”
    或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 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或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四、合作探究
    1、标题“最苦与最乐"有什么特点?“最”能否删除?“最苦”与“最乐"能否交换位置?
    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旨在突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
    两个“最”字不能删除,它能区别于一般的“苦和乐”,旨在强调程度。
    “最苦”与“最乐”不能交换位置,因为文章先论述的是“最苦" ,后论述的是“最乐”,交换后标题就与文章的内容、结构不一致了。
    2、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运用已掌握的略读技能,限时3分钟,快速自读全文, 请在文中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①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③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④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⑤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⑥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⑦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⑧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⑨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
    人生最苦的事在于背负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本论)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本论)
    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3、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旁批、旁问并尝试自己进行批注。
    (1)对第一处旁批的批注:
    文章以设问开篇,引出“最苦的事”(“贫”“失意”“老”“死”),使人们思考。
    【明确】其好处是可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即真正的苦,源自一种未了的责任,逃避不了,否则良心上会不安。
    (2)对第二处旁批的批注:
    【明确】作者从具体的生活情境(承诺未办,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赔礼等)开始论述,其作用是读者容易理解接受;进而叙述未尽责任的痛苦状况(不敢见面;睡不安宁,梦里有影子缠着),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一。
    (3)对第三处旁批的批注:
    【明确】紧承上文,用“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进行过渡,引出“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观点,于是下文就开始论述“最乐”。
    (4)对第四处旁批的批注:
    【明确】尽责方能得苦中真乐,照应了题目。其作用是告诉人们苦与乐都与责任有紧密关联——责任越大,担子就越重;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这正如“苦尽甘来”“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对第五处旁批的批注:
    【明确】对于责任,“解除”或“卸却”,结果迥乎不同。因为解除了贵任,是尽了责任,会感觉再无负担,一身轻松;而卸却责任,是未尽责任、推卸责任,因为责任依旧存在,会感觉时时受良心责备,从而吃不香睡不好,一天也得不到安宁。
    五、拓展延伸
    1、发散思维活动(仿句练习)
    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
    责任是 ,
    责任是 ,
    责任是 ,
    ……
    学生答案: 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
    2、拓展学习: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人也是以担当责任为乐的人呢?
    宋代的范仲淹是一个以天下巷生的忧乐为己任的政治家,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里夫人也是一个要造福人类,有责任担当的科学家,她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是—位有责任担当的疾控专家,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击“新冠肺炎”,他都冲锋在前,以人民的健康为乐。
    可见他们的苦乐都与责任紧密相连。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B. 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C.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指要走的路还很遥远)
    D. 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治理雾霾任重道远,什么时候蓝天才能成为生活常态?
    B.在这场英超比赛中,曼联在主场3∶0战胜了斯托克城。赛后林加德说:“这场比赛让人如释重负。”
    C.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D.他说自己当村干部几十年,为群众办事就是图个心平气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3、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已经掌握的略读方法,自主阅读了《最苦与最乐》,读懂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弄清了文章严谨的说理思路,感受到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正确价值取向和品格修养。而这些,都是作者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表达风格。
    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第一部分。
    1.作者在点出最苦之事——“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时,为何不直接说出,而是先自问自答地列出了“贫”“失意”“老”“死”呢?这样好处何在?
    明确:作者为了道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之事为“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采用了先列述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答案,然后作者再一一否定,让自己的观点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避免了突兀和生硬。
    2.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之事为“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加以论证?这些论据有什么特点,好处在哪里?
    明确:作者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答应为人办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四件事,进而由对他人的日常小事推及到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自己。这样一来,形成了由小到大、由外及内的一系列论据来证明,最后点明了这些痛苦对人的折磨和纠缠,总结出最苦之事为背着责任未完成。
    选用生活中的切身事例,采用由小到大、由人到及的列举顺序,使得观点论证得更透彻、更有说服力。
    (二)探究第二部分。
    1.找出课文第4自然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说说承得什么上、启的什么下。
    明确: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是紧随上文的“最苦”;“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是开启下文“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一生尽责,虽苦还乐”。
    2.为了论证“责任完了乃人生第一乐事”,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引用论证:
    ①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
    ②俗话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③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
    (2)说理论证
    (三)探究第三部分。
    课文第6自然段是如何收束全篇的?
    明确:作者先是点明“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然后从正反来年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进而最后回归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尽责方得苦中真乐。
    (四)、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到了长成, 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 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五)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手法,使行文富于变化,或引出下文,发人深思;或风趣幽默,侃侃而谈;或语重心长,思想引领……道理于作者语言文字深入浅出之间,让人知晓,让人接受,文章妙趣横生,浅显易懂,极具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文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梳理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
    最苦:负有责任。
    最乐:尽了责任。
    中心论点:苦中求得真乐。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说理论证、对比论证。
    2.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作者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明确:语言平实又略带书卷气。文中既有自问自答的个人对话,也有或通俗或严肃的引用;既举身边的切身事例进行论证,也进行辩证的说理论证;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娓娓道来,环环相扣。
    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分享一下自己有没有作者梁启超做讲的这种“最苦与最乐”的切身体会。
    (学生自由谈感想,引导学生学会咀嚼生活)
    4.大家讨论:
    (1)如何克服拖延症、手机依赖症、网络依赖症。
    (2)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身上的不良做法。
    四、写作特色
    ❶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首先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指出人生最苦的是背负着未来的责任。然后进一步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得出结论,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❷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的凝重风格。文章的轻灵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句式、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记叙、抒情。
    五、课堂小结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六、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B.近年来,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多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
    C.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已经全面启用,这是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港的一项重大举措。
    D.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总长26公里,是由香港特区政府出资并委托港铁公司兴建和规划的。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拓展延伸课文内容,结束语,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 最苦与最乐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略读课文,整体感知,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略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