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共2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有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
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 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长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B. 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C. 老樊“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以及后来“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都形象展示了老樊内心感受到“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给他造成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
D. 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
5.本文在情节设置上“尺水兴波”。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这种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周健这一形象着墨不多,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樊的烦恼
袁良才
老樊决定到乡下老友周健家去住上几天,散散心,消消火。
周健是个能人,经营着一家渔家乐,吃住都方便,再说老樊和他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沾亲带故,没啥好拘束的。
老樊刚从局长位置上退下来,他立马感受到“人一走,茶就凉”简直是千古以来至理名言,他眼下正被这六个字折磨得心烦意乱,恨得牙根痒痒。
那天老樊在家里实在憋得慌,就出去转转,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
老樊首先看见的是传达室老汪。老汪是老樊的扶贫对象,当时的樊局长就把老汪弄到单位当了保安,一下子就脱了贫,老汪一直对他心存感激,视之为恩人。
今天怎么啦?老樊感觉老汪脸上的笑容没有过去灿烂了,跟自己打招呼没有过去恭敬了。老樊心里很生气,没想到你老汪也是个势利小人!当然老樊是有涵养的,他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对老汪干笑两声,道声谢谢,轻车熟路地上到二楼。
办公室主任小魏恰好在,见了老局长,立马让座,敬茶,陪老樊有一句没一句地寒暄。老樊不时点头,微笑,间或应答,实际上老樊心里相当不爽:办公室不可能不准备太平猴魁,可小魏只给自己泡黄山毛峰!老樊越想越气,终于忍不住了,皮笑肉不笑地起身告辞。
老樊出门时与郑局长差点撞个满怀,老樊脱口而出:“大郑啊!”有礼节性解释道:“我路过单位,过来翻翻报纸,老习惯,一时难改。”
郑局长热情地说:“您没事就到局里多转转,我还有不少事要求教您呢!今天不巧,我正要带魏主任他们下乡调研,改天再陪您聊。”
老樊只觉脸上一阵火烧火燎,这不明摆着下“逐客令”吗?这个白眼狼,你接任局长也有我向组织上推荐之功嘛。罢罢罢,老樊昏头昏脑地从单位大楼逃也似地出来,决计永远不再踏这里一步了。
老伴被老樊闹腾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她担心老樊这样下去……她简直不敢想下去。
听说老头子想去乡下老家散散心,老伴自然求之不得,担心他身体,要陪他去。老樊眼一瞪,没好气地说,我够烦了,你也来烦我?我一个人去就行!
但老樊只在发小周健家住了一夜就打算回去了,他感觉发小老两口貌似热情如旧,但实质上也变了。老樊是从一个小细节——一盘菜里琢磨出来的。
老樊最爱吃“香辣酸菜鱼”,菜是老白菜腌菜或雪里蕻腌菜均可,鱼非乌鱼片不可,这叫黄金搭档,绝配,细嫩爽滑,口感最好!以前每次去老周家,周健都给老樊做这道他的最爱。这回做是做了,食材却以次充好,换上了胖头鱼片。老樊顿觉胃口全无,食之无味,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菜,喝了二两酒,饭都没吃,就说饱了。
第二天,老樊起得很早,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老樊打算吃过早饭就走,这里他也找不到过去的感觉了。
老周两口子还没起床,大门关着。老樊本想开了门出去,到村里随便转转,乡下早晨的空气真好!但他怕遇见熟悉的乡亲,遂断了这念头。只坐在客厅沙发上发呆。
突然,窜出一条小宠物狗,通身雪白像个滚动的小雪球,冲到老樊跟前汪汪直叫。老樊感到奇怪!这是周健家养的宠物狗,听老周说,是什么“博美”,英国名犬,老周两口子叫它“小不点”。按说这狗跟自己也不是不熟啊,原来每次来它都摇头摆尾,打拱作揖,要么翻筋斗,今天怎么也翻脸不认人,对自己又扑又吼的?
“让你,这个畜生,也狗眼看人低!” 老樊正想着,那狗竟扑咬起老樊的裤脚来。老樊终于忍无可忍了,一脚踹去,“小不点”退缩回去,呜呜哀鸣。
“樊局长,‘小不点’这是叫您给它开门,它好出去方便呢!这狗,贼爱干净。”老周爱人打开大门,一团雪球闪电般滚了出去。
“啊?”老樊吃惊地长大了嘴巴。接着,老樊像想起了什么,叹口气道:“嫂子,我已经不当局长了,退休喽!”
老周边穿外衣边走下楼来,朗声说:“退不退休,跟我没关系!冬天乌鱼爱沉到深水里,甚至煨泥巴,难捕。我今天再去试试,争取让老朋友吃上正宗的‘香辣酸菜鱼’!”
老樊的脸一下子红了。
红了脸的老樊心情却好起来,哈哈笑着说:“人好,水也甜哩!我这就打电话,叫你弟妹也下来,我们多住几天!”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3月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老樊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它们既是对老樊退休前生活境遇的有力补充,也是解读老樊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
B. 老樊“实在憋得慌”,“鬼使神差竟走到他原来供职的单位”,原因在于不适应突然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变化。
C. 老樊“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人也瘦了一圈”以及后来“眼圈是黑的,眼袋更明显了”都形象展示了老樊内心感受到“人走茶凉”“人情冷暖”给他造成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
D. 老樊从拒绝老伴陪自己下乡到结尾主动提出让老伴到乡下小住几天,既表明他被周健夫妇的热情、真诚所打动,又表明他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
5.本文在情节设置上“尺水兴波”。作者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这种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周健这一形象着墨不多,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4.D(“对退休后生活境遇的变化已经释怀”属过度解读。)
5.①悬念。小说开头写老樊决定去周健家是为了“散散心,消消火”, 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老樊心中冒“火”的原因。制造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 使得情节更加紧凑。
②误会。周健请老樊吃“香辣酸菜鱼”,没有用老樊最爱的乌鱼片,用的是胖头鱼片。老樊认为周健故意轻怠自己,后来才知道误会了好友。这样的设置强化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③对比。老樊退休后,老汪、小魏等人对老樊的态度和周健对老樊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樊退休前后老汪等人对老樊的态度也存在对比(从老樊的心理活动可读出)。这些对比突出了老樊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塑造老樊、周健的人物形象,突显了小说的主旨。(答对一点给2分。答“铺垫、突转”手法,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共6分)
6.①人物形象上,作者虽然对周健着墨不是最多的,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待人真诚、重情重义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②情节结构上,小说写周健,与前文老汪、小魏和郑局长等形成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官场上司空见惯的势利和普通百姓的真诚良善,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主题上,周健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官场上“人走茶凉”“人情冷暖”势利的讽刺及对人与人之间真诚善良关系的赞美和呼唤。(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共6分)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歌星
严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号,住着三兄弟,最小的叫郑小三儿。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他来发牢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 ”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 “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 “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 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 “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 ……”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 “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 “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 Love You,PAVAROTTI!老帕! ……”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街坊邻居都拿郑小三儿发财来发牢骚,借此影射社会上有许多人像郑小三儿一样,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
B. 文中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C. 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D. 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B. 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 “幕前曲轰想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6. 文章结尾郑小三儿“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7. 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要让“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小说《大歌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客观上,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②主观上,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
7. ①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如郑小三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等情节,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③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可以高价卖票却又选择听自己不懂的音乐,呈现了真实的人性,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错。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的是郑小三儿对票能卖高价的志得意满,与向往成为明星无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错。“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客观上,郑小三儿只是个卖书的店主,不懂得欣赏音乐,“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由此可知,郑小三儿没有学历,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
主观上,“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此时此刻,一向以金钱为重的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故而“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以及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小说设置了多处出人意料的情节,如郑小三非常爱钱却最终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等一系列情节,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知要点一: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使“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
小说叙述节奏紧张激烈,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一百九! ……’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 ‘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由此可知,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小说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可以高价卖票却又选择听自己不懂的音乐,最终却“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呈现了真实的人性,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水莲
侯发山
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
“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
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
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
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
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
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
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
“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
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
“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
“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
“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
“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
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
补记:2020 年 7 月 23 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 19.5 万,闸口开闸 76 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 3.75 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 28.28 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有删改)
1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以 2020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交代了水莲与治河相识的原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奠定了本文温情的基调。
B.由文章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女婿,水莲的妈妈看重的是物质条件,而水莲的爸爸更看重人品,两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C.文章在介绍治河和水莲的家庭情况时,提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莲子种植基地”“农家民宿”等内容,富有时代气息。
D.当听到治河家被洪水冲了后,水莲的妈妈所说的话体现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只为女儿着想的思想狭隘之人。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
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
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
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
13.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4.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6分)
12.B(以偏概全。除了能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还能衬托出他勤劳本分。)
13.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
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
【解析】【补记的作用】
第一点是交代时代背景,增强真实感,两个说法有其中一个即可,其它说法不采纳,譬如说使情节完整,使人身临其境,丰富情节等皆不给分;
第二点是反映人物品质,品质一定要明确写出来,不能写“美好的品质”、“百姓的伟大”、“治河的可贵品质”这些表述都不得分,要具体写出: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公而忘私等等可得分;
第三点是主旨,只写升华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旨,没有写出主旨的具体内容不得分,
写出: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患难与共、团结一心、共度时艰、人间大爱、人性之美等等都给分;
14.①语言质朴。(特征 1 分)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②人物形象质朴。(特征 1 分)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③题材质朴。(特征 1 分)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④人情质朴。(特征 1 分)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解析】【评分细则】
小说第 14 题答案有 4 个点,每个点 2 分,每个点能答出体现乡土气息的地方(即观点或角度,如语言或人物形象等)1 分,能结合文本列举文中事实分析得 1 分。答出 3 个点就满分。
如果有观点有分析,但两者不对应,则给 1 分。题材质朴也可答为小说写作的内容质朴或描写的环境质朴,有乡土气息。人情质朴也可答为表达的情感或主旨质朴,有乡土气息。答情节质朴不给分。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
父亲的一课
王熙章
16岁那年,父亲送我去一家电脑培训中心学习微机课程,那些枯燥的操作命令很快使我厌倦了。渐渐地,一有空我便溜到与中心相邻的“创世纪”网吧上网玩游戏,几个月下来,我微机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对那些神奇莫测的游戏入了迷,经常玩个通宵达旦。
网吧老板是一个过早秃顶的中年男人,在众多网民中,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两句:“玩物丧志,这词儿你懂吗?”
世上哪有老板赶顾客出门的道理?我把他的告诫当成了耳旁风,只顾在网吧中玩得昏天黑地。
一天,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看我。我正痴迷地玩“僵尸与侠客”的游戏,突然听到身后一个声音说:“好!精彩,好安逸哟!”
这话音好耳熟,方言土语在城里极少能听见。我猛回头,只见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后。那一刻,我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赶紧站起身,垂手而立。父亲却神情古怪地一把拉住我的手说:“章子,精彩,来,继续玩!”
我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不但不骂我,竟然让我教他玩游戏。我兴奋地抓住他的手,教他如何选择按键、如何控制鼠标、如何躲避对方的打击、如何出击,没想到父亲学得还真快,不到3分钟便投入于那醉人的游戏中。
一晃7天过去了。父亲的玩法越来越高明,也越来越上瘾,竟好几天通宵达旦泡在网吧中。
这时,我的衣袋中只剩下30块钱了。父亲省吃俭用,每月寄400元钱给我做生活费,我却将它们全都消费在了这些醉人的游戏中,刚过了半个月,我的衣袋就快空了,再向父亲要钱,我开不了口。
那天在网吧里,父亲问我:“章子,身上有钱吗?拿出来,让爸过足这把瘾!”
一听这话,我的脑袋便“嗡”地一下大了。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父亲是个复员军人,只听说他在城里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我到城里来上学,父亲便让我去找方伯伯,可我却压根儿没心思去见那些古板的人。
那个秃顶的网吧老板又来催缴费了。按每小时两元结算下来,父亲已欠费300余元。眼看父亲翻遍他所有的衣兜,再也没有翻出一分钱来,我心里焦急万分。
网吧老板呈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凶相,威胁说:“3个小时内不缴清欠费,就把你们扭送到派出所。”父亲眼巴巴地望着我,我偷眼看着网吧老板那副讨债不成不罢休的架势,不由胆战心惊。
我退下手腕上那块花去父亲80元钱买给我的手表作抵押,谁知网吧老板竟然不屑一顾。父亲指着他身上那件过年时新买的呢大衣诚惶诚恐地说:“要不,我、我脱下这身衣服给你?”
网吧老板用鼻孔哼了一声说:“一个乡下人的破衣服,能值几块钱?”
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在对我的父亲指指点点:“没钱玩什么游戏?乡巴佬!”
这时我看见父亲的嘴角抽了抽,就在那一刻,我感觉那讥讽的话语就像皮鞭似的抽打在我的脸上。我发狂似的冲出人群,找我的同学去借钱,可他们一见我,仿佛都如见了瘟神,慌忙离去。
“天哪,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弄钱解救我的父亲?”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不禁悔恨交加。回到网吧,跪倒在父亲面前,我痛哭失声地说:“爸,是我害了你,我不该教你玩这种害人的游戏!”
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把拉起我说:“孩子,你终于明白了,这就叫玩物丧志!来,爸给你介绍一位伯伯,他就是我在家跟你提起过的方伯雄伯伯!”
我抬起头来,顺着父亲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网吧老板一反常态,正笑吟吟地站在我的面前…… (选自《当代微型小说精选》)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描写的围观人群对父亲讥讽的话语,同学对“我”借钱时慌忙躲避的这些内容,是故事走向高潮的前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方伯雄虽是次要人物,但在情节结构上起了不可或缺的勾连作用。小说通过对他的语言、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其人物形象较为丰满。
C. 小说中“父亲也不禁老泪纵横”这句话,既体现了父亲悔恨玩网游的心理,也写出了父亲喜悦激动的心情,复杂情感交织其间。
D. 小说中的父亲通过与儿子共玩游戏这种方式,让儿子切身感受到沉溺网络游戏的严重后果,起到了使心灵更受震撼的教育效果。
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5.小说情节发展似乎有些“突兀”,但细细看来,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试就文中的“伏笔”“铺垫”举二例作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方伯伯是“网吧老板”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案:C 【解析】“体现了父亲悔恨玩网游的心理”分析错误,从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是故意玩游戏以帮助儿子脱离网游的,可见父亲玩网游是有目的的。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
答案:“我”是一个不思进取,沉迷网游且玩物丧志,心存羞愧而勇于改过的农村青年。(1)“我”进城学习微机课程,却厌倦其枯燥,说明“我”不思进取;(2)“我”迷恋于网络游戏,置方老板的批评于不顾,说明“我”玩物丧志;(3)“我”经历了父亲被催欠费和自己借钱未果的过程,能悔恨交加,改正错误,说明“我”勇于改过。(答对1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答案:(1)“他好像独独对我这个学生特别反感”,“走来走去总要教训我”,网吧老板对“我”的特别态度为后文他就是和父亲共同“演戏”的战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2)“我家在城里没有亲戚,身上没了钱,我跟父亲在城里如何生活?”为后文父亲欠费又无力偿还而遭到老板“逼迫”和路人讥讽作了铺垫。(答对1点得3分,共6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结尾作用的能力。
答案:(1)情节上照应前文,与前文“父亲有一个战友叫方伯雄”形成照应,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原来父亲与方老板早就有所谋划,使小说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人物上,凸显了一个为教育儿子用心良苦的“父亲”形象。(3)主题上,深化了小说育人主题。(答对1点得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座石头碾坊。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地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美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是很安静地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凉风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蛮横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的一份财产。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适,搬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诉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快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就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看牛小孩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写水车“不知疲倦地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三三看到爸爸死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视角彰显悲剧色彩。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随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8.文中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是如何体现沈从文湘西理想中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C(C项,“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故选C)
8.(6分)①善良真诚。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②活泼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每点2分,意近即可)
9.(6分)①自然环境优美:杨家碾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们同自然和谐共生。②社会风俗淳朴:民风淳朴,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潭钓鱼。③人物真诚善良:当地人依照传统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生活着,三三和母亲友好对待他人。(每点2分,意近即可)
相关试卷
山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评分原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共3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