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测试题
展开《五石之瓠》同步习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二、选择题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三、文言文阅读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巨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惠王、宣王。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1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6.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 。”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五石之瓠》同步习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1.【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选项D曲解文意。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因果关系倒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此题选项C因果倒置。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真正的“逍遥”是不存在的。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此题选项D曲解文意。
二、选择题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故选C。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聚族而谋之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
C.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
D.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B项,“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是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不求闻达于诸侯”是说“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
A项,“聚族而谋之曰”是说“把全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
C项,“剖之以为瓢”是说“把它切开当瓢”,“作《师说》以贻之”是说“写了《师说》来送给他”。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D项,“则所用之异也”是说“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入则无法家拂士”是说“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
故选B。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世世为洴澼絖:从事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
⑤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皲”,皮肤冻裂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②“今一朝而鬻技百金”意思是:如今卖掉这个方子,一下子就能赚一百两。鬻:卖。
④“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意思是: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贻:赠送。
⑥“客得之,以说吴王”意思是: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说:劝说。
故①③⑤全部正确。故选C。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无古今异义。故①②③⑤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A。
10.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
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故选C。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不贵难得之货
C.吴王使之将 D.其坚不能自举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例句“树”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A项,“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
B项,“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把稀罕的东西视作珍奇的宝贝。
C项,“将”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句意:吴王派他率军作战。
D项,“坚”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肢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巨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惠王、宣王。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1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6.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是表对话的词语,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两项。
“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且“我/东海之波臣也”构成判断句,排除C项。故选B。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误。古人应是幼时命名,成年取字。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故选A。
15.【答案】(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游戏污渎之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羁,束缚,拘禁;为……所,被动句;快,使动用法,使……愉快。
(2)其,代词,指神龟;贵,重视,尊重;曳,拉,拖;涂,泥,泥巴。
16.【答案】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意思,把握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庄子所说的话,分析这些话的意思,再看这段文字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明确所用手法是什么。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大致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如材料一中,楚威王想要聘庄子为相,庄子拒绝的理由是“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这是用猪牛为寓来说理拒绝;如材料二中,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结果监河侯说“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对此庄子用涸辙之鲋为寓来讽刺;材料三中,面对楚威王的聘请,庄子用神龟为寓进行拒绝。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黑于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历吴、越两地、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斗升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选自《庄子•外物》,有删改)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四、语言表达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顿生长在古代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但庄子会眼睛一亮,接过话茬说:“ 。”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
【答案】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
【解析】本题考核语言运用连贯性。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填写合适的句子。这道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结合老庄的哲学,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
该题目的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体现老庄思想的辩证观“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二是要注意“接过话茬”,那就少不了对孔子言论的照应,所以填写的句子可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三要注意文段最后的提示“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四要注意所填写的话具有哲理。所以,最终要填写的句子可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一课一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名著阅读,小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9 复活(节选)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9 复活(节选)复习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