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地图部分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地图部分,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一区域的图幅大小不同,则,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试卷)
地图部分
(总分:5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将1∶100 000的某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制作形成一幅新图。新图与原图相比 ( )
A、新图图幅面积是原图的2倍
B、新图表示的内容比原图简略
C、原图上某河流的长度为10厘米,新图上长20厘米
D、新图比例尺为1∶200 000
2、小明就读的小学为长500m,宽800m的长方形区域,如要将其绘制在长、宽均为50cm的纸上,最宜采用的比例尺为( )
A、1:100 B、1:2000 C、1:1000 D、1:200
3、下列关于图a和图b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与图b相比,图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也大
B、两图所示地区都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C、图a所示地区在图b所示地区的西北方向
D、图a和图b所在经度范围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4、下图是“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行驶中始终显示车头朝上,指向标箭头随行车方向转动。关于图示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中使用的地图属于电子地图
B、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不属于完整意义的地图
C、汽车从当前位置行驶到百货大楼,若图上距离为5厘米,那么实地距离为1250米
D、汽车在前方左侧拐弯后,导航仪面板上的指向标箭头朝向左上
5、小明与爸爸自驾车行驶在某城市街道上,抬头看到蓝底白字的道路指示牌(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驾车正行驶在苏河路上
B、 前方路口左转驶入沿江路
C、 前方路口右转驶入明湖北路
D、 去体育中心需要直行
6、某一区域的图幅大小不同,则( )
A、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 B、 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小
C、 图幅越小,比例尺越大 D、 图幅大小与比例尺大小无关
7、外卖小哥打电话给小明,问他应该把快餐送到红星中学的什么地方,小明查询手机软件后,了解到外卖小哥的位置。下图为红星中学及周边区域略图,如果小明想把外卖小哥指引到红星中学的南校门,小明
可以对外卖小哥说( )
A、沿黄山路一直走,到长江路向右转,再走100多米
B、沿黄山路向南走,到长江路向东转,再走100多米
C、沿黄山路-直走,到淮河路向西拐,再走200多米
D、沿黄山路向南走,到淮河路向左拐,再走200多米
8、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盆地地形
B、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
C、甲到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到丁的实地距离
D、甲到乙的坡度比丙到丁的坡度小
9、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有关P、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
A、P为山坡上的洼地
B、P、Q均为山坡上的洼地
C、P为山坡上的小丘
D、P、Q均为山坡上的小丘
读右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小河的大致流向是( )
A、由东向西流动 B、由南向北流动
C、由西北流向东南 D、由东南流向西北
11、甲地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丘陵
读某地局部图(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1和L2中有一条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完成12-13题。
12、当X>Y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L1 为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B、L1为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
C、L2 为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
D、L2为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
13、当X为500米时,若L1为河流,则( )
A、M点可以看到P点 B、若M点气温为10℃,则P点气温为9、4℃
C、Y的值为400米 D、A处海拔可能为450米
如图表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四条虚线表示山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 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约为( )
A、850米 B、650米 C、450米 D、250米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形图,瀑布的落差为48米。据此回答16-17题。
16、某登山队从李村出发,于当地时间正午攀登到虎头峰,此时北京时间13时整,该山峰位于( )
A、东6区 B、东7区
C、东8区 D、东9区
17、莲花湖面的海拔可能是( )
A、185米 B、165米
C、155米 D、135米
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8-19题。
18、 村庄甲所处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高原
19、 关于图示区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A处上山比从B处上山省力
B、水电站发电量最多的时间是夏秋季节
C、在C处可以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观
D、B地与山顶D的相对高度为341米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20-22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居民点位于山脊
B、乙居民点位于鞍部
C、湖泊位于丙居民点的西南方向
D、丁居民点位于湖泊的西北方向
21、山峰与湖泊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22、人们常在山区公路上设置凸面镜来观察对向路况与车况。下列四地中最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潍坊市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沂蒙山区进行研学。该地正在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后图为示意沂蒙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适宜建在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4、图示区域的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 )
A、380米 B、460米 C、550米 D、640米
25、沿图中甲、乙两点连线所做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可能是( )
二综合题(共25分)
26、下图为“我国北方某中学校园平面示意图”,同学们在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时用GPS测得花坛的经纬度为117°30'E,39°15'N。据此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该图是用____________来指示方向,花坛位于A教学楼的___________方向。
(2)若在图上量得花坛到A教学楼的直线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为______米。
(3)一年中,A教学楼正午影子最长时出现在_________(节气)。
(4)昆明的经纬度为103°E,25°N,该校位于昆明的________方向。
(5)校园内计划再种植一些果树,最适宜种植的是_________。
A.苹果 B.荔枝 C.芒果 D.香蕉
2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图中等高距是__________米,山顶甲与A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米。
(2)图中D处山地部位名称是__________。
(3)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观看日出的地点是______地。原因 。
(4)图中虚线L1和L2易发育河流的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28、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山区天然瀑布是河流经过陡坡时,成近乎垂直地倾泻而下形成。珠帘瀑布(下左图)是株洲炎陵神农谷的标志性景点,瀑布自48.2米的绝壁上倾泻而下,水珠飞溅,如珠似帘。无独有偶,茶陵云阳国家森林公园也有一道瀑布从陡坡飞身跃下(下右图),落差200多米,颇为壮观。
(1)珠帘瀑布之上的河水(陡崖之上的河水)流经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云阳瀑布之上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
(2)判断云阳瀑布是天然瀑布还是人造瀑布,并说明理由。
(3)下图区域内有一条河流,河中有一道天然瀑布,请你设计河流和瀑布的图例(画在图例处横线上),并在图中正确位置绘制。
29、读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计算出大青山与古庙的相对高度范围是 米。
(2)图示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地势特征是 。
(3)某游客沿山区小路游览时,感觉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比较轻松,请分析原因。
(4)甲聚落比乙聚落规模大的原因有哪些?
(5)该地区要发展经济林,适宜种植的果树有 。 (至少写出三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BDDB 6-10ABDCD 11-15CDADC 16-20BDACC 21-25CDCCA
二、综合题
26、(1)指向标 东南 (2)100 (3) 冬至 (4) 东北 (5) A
27、(1)100;450 (2)鞍部 L1 (3)B 位于山脉东侧,便于观看日出 (4)L1;L1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河谷,易发育河流(或L1处地形部位是山/河谷)
28、(1)山谷;山脊
(2)人造瀑布;云阳瀑布之上的地形部位是山脊,山脊处不可能有河流发育。
(3)
29、(1)350-450 (2)山地 西北高、 东南低 (3) 此段小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坡度缓。(4)地形 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5)苹果、梨、杏、枣、山楂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03 地图的阅读(原卷版+解析版)-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文件包含重难点03地图的阅读-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解析版docx、重难点03地图的阅读-2023年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试卷)中国河流部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条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是,关于河流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图示荆江河段属于长江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试卷)南方地区部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能反映南方地区人民生活环境,P山脉的名称是,位于图示区域的工业基地是,关于长江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