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解析版
展开
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汞 B.氨气 C.氯化钠 D.金刚石
2.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 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5.对于图示 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6.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缺铁会贫血”、“用铁锅做菜会补铁”。这里所说的“铁”是指( )
A.铁原子 B.铁元素 C.铁单质 D.碎铁屑
7.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C.压缩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减小
D.过氧化氢分解﹣﹣分子发生了变化
8.下列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
A.2个氢原子:2H B.铝离子:Al3+
C.S2-的结构示意图: D.氧化铁:Fe2O3
9.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一定不会引起改变的是( )
①化学性质 ②粒子的电性 ③原子核 ④电子层数 ⑤最外层电子数 ⑥核外电子总数
A.②④⑤ B.③④⑥
C.③ D.①③⑤⑥
10.甲醛是装修材料中常见的污染物.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g
C.甲醛由一个碳原子、1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D.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11.下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不正确的是( )
A.P2O5:31×2+16×5=142 B.2H2O:2×2×1+16=20
C.2CO2:2×(12+16×2)=88 D.CaCO3:40+12+16×3=100
12.下列化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原子团的是( )
A.NH4NO3 B.NH4Cl C.H2SO4 D.Cu(OH)2
13.以下事例主要体现分子间的间隔改变的是( )
A. B.
C. D.
14.构成药物吗丁啉的分子中含有22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5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氯原子。由此可知构成吗叮啉的元素种类是( )
A.54种 B.1种 C.5种 D.24种
15.已知一个碳 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A. B. C. D.
16.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 与N元素的阴离子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A. B. C. D.
17.Fe、H表示的意义分别是( )
A.Fe表示铁元素、H表示氢元素
B.Fe表示1个铁原子、H表示1个氢原子
C.Fe表示铁元素,也表示1个铁原子;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1个氢原子
D.Fe表示铁元素,也表示1个铁原子,还表示单质铁;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1个氢原子
18.下列各组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
A.溴、汞、碳 B.氧、氢、镁 C.磷、碘、氟 D.氯、钙、锰
19.下列关于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离子都带电荷,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C.原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发生变化
D.带电荷的原子和原子团都称为离子
20.某元素的微粒37X﹣的核外电子数为18,则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是( )
A.17 B.18 C.19 D.20
二、填空题
2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表中的一格,其中A表示 ;B表示 。
22.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氨气(NH3): ; 氧气(O2): ; 高锰酸钾(KMnO4): ; 葡萄糖(C6H12O6): 。
23.M元素的离子为M2+,其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4.R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a,R2﹣核外电子数为b,则R原子的中子数为 .如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25.月球上含有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3He)”,已知“碳﹣13(13C)”是指原子核内含有六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3He”所指的氦原子,核内含有 个质子、 个中子.
26.已知两种离子A2+和B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其中B原子的质子数为a,则A原子的质子数为 .
27.居里夫人在1898年从铀盐废料中提炼出镭.镭是具有放射性,会裂变成一个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氦原子,并放出热量,则镭原子的质子数为 ,相对原子质量为 .
28.从“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中,选出所有适合的微粒名称填写下列空白.
①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②带正电荷的是 .
③一般来说,同一种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④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29.请你根据学习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浓氨水可以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它具有挥发性 往如图试管口的棉花滴浓氨水,再往滤纸条上从右往左依次滴上A、B、C三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
30.小丽为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取等量的品红分别加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下表中:
实验过程
冷水
热水
开始
红色扩散较慢
红色扩散很快
长久放置
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三、综合题
31.广西矿产资源丰富,铟的生产规模居世界同类企业首位。图1是元素周期表中铟元素的信息,图2是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铟元素属于 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 个电子层。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 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
(3)画出第13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元素与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个 (填“周期”或“族”)。
3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分析下图中的信息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氮原子和磷原子的 相同。
(3)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由原子序数为11、17的两种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是 ,该物质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依据元素周期表画出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是 。
(2)如图表示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碘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
3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俄国的化学家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为5的元素的名称是 ,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
(3)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 。
(4)如图是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那么,其中n为 ,分析氟原子和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氟原子和溴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5)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许多规律,如在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请再总结出其它规律,并写出其中一条: 。
35.资料一:据报道,浙西北藏着个聚宝盆,4平方公里范围的稀土矿含钪70t,经济价值超700亿元.稀土是国家战略储备资源,这次发现的钪更能被用在国防、军工、航天、核能等多个重要方面.
资料二:根据“嫦娥一号”从月球返回的信息表明,月球中含有丰富He﹣3原子,同时测了月球上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K、Th(钍)、U(铀)、O、Si、Mg、Al、Ca、Fe、Ti(钛)、Na、Mn(锰)、Cr(铬)、Gd(钆).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嫦娥一号”从月球返回信息表明,月球中含有丰富He﹣3原子,它可能成为未来核能的重要原料.He﹣3原子核内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2)钪元素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Sc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1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96g
(3)“嫦娥一号”另一个目标是探测下列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K、Th(钍)、U(铀)、O、Si、Mg、Al、Ca、Fe、Ti(钛)、Na、Mn(锰)、Cr(铬)、Gd(钆).其中属于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是 ;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 种.
(4)钪是一种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的金属.钪(Sc)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如图4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与图1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②图3所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
四、实验探究题
36.如下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加在试管口的棉花上 滴 ,A的名称是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 .
(3)如果在实验中发现试管里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
37.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填“有”或“无”),理由是 .
(4)【发现问题】虽然课本上这个实验的现象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氨水的用量大、实验装置无法固定、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等.
【查阅资料】
①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②T形三通管属于微型化学仪器.
【实验改进】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改用图丙装置探究微粒的运动性.
在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条.
用 (填写仪器名称)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5)一会儿,观察到 (填“ba”或“bc”)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6)微热细弯管处的浓氨水,纱布条变红的速率会加快.
【实验反思】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 .
38.小英同学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域(如图所示).试根据上述现象回答问题:
(1)蓝墨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填序号)
①用滤纸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运动速度不同;
③粉笔和酒精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
(3)上述实验还可以说明分子在运动.请举一例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39.课堂上老师按图I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II所示.
(1)图I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 (填“甲”或“乙”)小烧杯中溶液变成了红色.
(2)同学们按图II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 .
②由此实验可以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 有关.除此之外,改进后的实验还具有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可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B.可证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环保,对环境污染小 D.可验证氨分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40.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性,小强进行下面的实验:
步骤一:如图1所示:
(1)实验(3)中,滤纸条的变化情况是: .
(2)分析上面三个实验的现象,简单解释滤纸变红的原因? .
步骤二:小强用剪刀在滤纸上剪取一条长滤纸,并在滤纸条上间隔地滴入酚酞溶液,然后放进试管里.最后用蘸有浓氨水的棉花团塞住试管(如图2所示)观察现象.
(3)上面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分子 .
该实验还说明浓氨水的物理性有 .步骤一在整个探究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五、计算题
41.经测定某地农田需补充280kg氮元素。先施480kgNH4NO3,然后再施CO(NH2)2。问:还要再施CO(NH2)2多少千克?
42.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 1.993×﹣26Kg,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那么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计算结果保留整数),那么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氧气分子(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解答】A.汞由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氨气由分子构成,符合题意;
C.氯化钠由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由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金属、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盐由离子构成,氨气、水等由分子构成分析。
【解析】【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所以同种元素质子数一定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分,故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解答。
【解析】【解答】由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纵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②③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看:同一横行的元素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由此判断。
【解析】【解答】A、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和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
C、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和分子运动无关,主要和分子间隔有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D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两种液体混合体积变小,原因是两者的分子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中。
【解析】【解答】A、根据图示:氢原子相互结合成氢分子,说明原子可结合成分子,A不符合题意,
B、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B不符合题意,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C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答。
【解析】【解答】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缺铁会贫血”、“用铁锅做菜会补铁”。这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元素。
故答案为B
【分析】这里的铁是指含在化合物中的铁元素。
【解析】【解答】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A符合题意;
B、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B不符合题意;
C、压缩空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C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分解,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子发生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解答】S2-的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应有18个电子,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多个原子应在元素符号前加相应系数表示分析;根据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分析;根据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析】【解答】当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时能影响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会发生改变;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的得失没有关系。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不变。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①、化学性质:由分析知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发生改变,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故元素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②、粒子电性: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由中性变成了带电的微粒,故电性一定变化; ③、原子核: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只是电子数发生了改变,而原子核没有变化; ④电子层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当原子得电子时最外层电子数改变电子层数不变,原子失电子后电子层数改变; ⑤、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发生改变; ⑥、核外电子总数:由分析知原子变成离子后核外电子总数一定会发生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③一定不会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最外层电子数改变,故化学性质改变,电子层数改变,核外电子总数改变;形成带点的原子故电性改变;原子核不会改变。
【解析】【解答】由题中信息知,A. 甲醛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符合题意。
B. 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2=30,性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B不符合题意。
C.一个 甲醛分子由一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
D. 甲醛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1。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书写出化学式:CH2O,再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的构成和化学式相关计算来分析回答。
【解析】【解答】A、P2O5的相对分子质量=31×2+16×5=142,A不符合题意;
B、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2+16×1)=36,B符合题意;
C、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2×(12×1+16×2)=88,C不符合题意;
D、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40+12+16×3=10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解答】A、NH4NO3中含有铵根和硝酸根,两种不同的原子团,A符合题意;
B、NH4Cl中只有铵根一种原子团;B不符合题意;
C、H2SO4中只含有硫酸根一种原子团,C不符合题意;
D、Cu(OH)2中只含有氢氧根一种原子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切记相同的原子团,应是组成元素、原子个数、原子团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都相同,否则就不是相同的原子团。
【解析】【解答】A、气体能被压入气球,使气球鼓起来,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变小才被压入气球内,所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符合题意;
B、蔗糖溶于水说明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溶解到水中了,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不符合题意;
C、衣服晾干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所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C不符合题意;
D、好香是因为构成饭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与人的嗅觉细胞接触,才能闻到,所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答案中每一种现象,说明分子具有那种特性解答
【解析】【解答】不同种类的元素在宏观上即表示一种元素,故组成吗丁啉的元素有5种。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解析】【解答】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 ;是一个比值,单是1。
故答案为:C。
【分析】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和它作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即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解答】解:设元素N的质子数为b,由题意可知,因为M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所以它的阳离子中带有(a-n)个电子;而阴离子Nm-与阳离子M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b+m=a-n,即b=a-m-n.由上述计算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M失去n各电子形成Mn+,而N得到m 个电子形成Nm-,根据电子结构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同。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析】【解答】Fe表示铁元素,也表示1个铁原子,还表示单质铁;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1个氢原子;
故答案为:D。
【分析】元素符号除表示一种元素外还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其中金属由原子构成,故元素符号还表示该物质。
【解析】【解答】解:A、汞是金属元素.
B、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磷、碘、氟都是非金属元素.
D、钙、锰属于金属元素.
故选C.
【分析】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结合常见的元素符号进行解答即可.
【解析】【解答】解:A、离子都带电荷,但是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和电子也带电荷,故A错误;
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故B正确;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所以原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带电荷的原子和原子团都称为离子,故D正确.
故选:A.
【分析】A、根据离子都带电荷,但是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进行解答;
B、根据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进行解答;
C、根据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进行解答;
D、根据离子的含义进行解答.
【解析】【解答】解: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18﹣1=17,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37﹣17═20.故选D.
【分析】根据阴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解答】由题中信息知,A表示元素符号是Sn;B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118.7。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部分所表示的信息判断。
【解析】【解答】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14+13=17;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高锰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39+55+164=316;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2+166=180.
【分析】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即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注意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是g。
【解析】【解答】解:由于M2﹣,核外电子总数为a,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总数为a﹣2,由于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其质子数等于a﹣2.因为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知M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b﹣2;
故填:a+b+2.
【分析】依据已知M2﹣,核外电子总数为a,可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并,再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判断其核内的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解答即可;
【解析】【解答】解:R2﹣是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所以R原子的电子数为b﹣2,故R原子的质子数为b﹣2,则R原子的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a﹣b+2;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如图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CD,都属于稳定结构,A只有一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BD粒子的质子数均是12,属于同种元素;
故答案为:a﹣b+2;ACD;BD.
【分析】根据R2﹣是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所以R原子的电子数为b﹣2以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质子数相同的粒子是同种元素进行解答.
【解析】【解答】解:由题中信息“13C是指原子核内含有六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类比推知3He中的数据3是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原子的质子数是2,所以中子数是1.
故答案为:2;1.
【分析】由题中信息“13C是指原子核内含有六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可类比推知3He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根据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解答】解:设则A原子的质子数为Y,因两个离子A2+和B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B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a,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B2﹣的核外电子数等于a+2,则
a+2=Y﹣2
解得Y=a+4
答案:A原子的质子数为a+4.
【分析】可根据两个离子A2+与B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阳离子失去电子,阴离子得到电子,利用离子中的电子数列等式解答.
【解析】【解答】解:原子核分裂前后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会改变,所以镭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86+2=88,中子数=136+2=138;相对原子质量=(86+2)+(136+2)=226.
故答案为:88;226.
【分析】利用分裂前后质子数与中子数分裂前后不会改变的知识解决.
【解析】【解答】解:(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分子;(2)微粒按带电情况可分为三类:中性的:分子、原子、中子;带正电的:质子、原子核、阳离子;带负电的:电子、阴离子;(3)同一种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故答案为:质子、电子;(4)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故答案为:质子、中子、电子;
答案:①分子;②质子、电子、阳离子;③质子和电子;④质子、中子、电子
【分析】正确分析各微粒的电性和构成是做题的关键.
【解析】【解答】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从浓氨水里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上,故由近及远变色。
【分析】首先明确题意,知道图片所给的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获得正确的答案
【解析】【解答】由图中表格和分析可知,冷水扩散慢,即分子的运动速率小,热水扩散快,即分子的运动速率大,因此,温度可以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大。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以及实验现象解答。
【解析】【解答】(1)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由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外有5个电子层;
(2)铟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3个电子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In3+;
(3)13号元素是铝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最外层也是3个电子,故位于同一族。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判断;
(2)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解答;
(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最外层电子数解答。
【解析】【解答】(1)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的元素符号是Li,是锂元素。锂是“钅”字旁,是金属元素。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氮原子和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5,所以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是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4)原子序数为11、17的两种元素分别为钠元素和氯元素,能组成氯化钠,化学式NaCl,该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分析】(1)根据元素名称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4)先分析元素名称和化合价,再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 (1)原子序数为13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失去3个电子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其离子符号为:Al3+;(2)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碘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位于第5周期。
故答案为:(1) Al3+ (2) 五(或5)
【分析】(1)根据13号元素为铝元素,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化学反应中失去三个电子带3个正电荷,离子符号的书写将电荷数写在右上角,并且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2)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
【解析】【解答】(1)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2)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5的元素的名称是硼,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
(3)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6的元素是硫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等于6,大于4,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故其所形成的粒子的符号是S2-;
(4)在原子结构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n=2+8+18+7=35;分析氟原子和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氟原子和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5)通过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1)门捷列夫(2)硼;二;(3)得到;S2-(4)35;最外层电子数(5)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分析】(1)根据 俄国的化学家 门捷列夫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解答
(2)根据5号元素是硼,位于第二周期解答
(3)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得电子解答,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写在右上角,并且是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同一主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5)根据元素周期表解答
【解析】【解答】解:(1)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氦的原子序数是2,相对原子质量为3,故中子数为,1;故选B;(2)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c,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钪,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相关信息知钪的原子序数是21,因为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钪原子核外有21个电子,故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省略,不是“g”.故选D;(3)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的为金属元素,其余为非金属元素,有2种;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是铝;(4)①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故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图1中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所以与图1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②图2所表示的粒子的钪离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所以化学符号是Sc3+.故答案为:(1)B;(2)D;(3)铝;2;(4)①B;②Sc3+.
【分析】(1)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本题;(2)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3)根据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判断是否属于非金属元素;(4)①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②根据图2所表示的粒子的钪离子进行解答.
【解析】【解答】(1)仪器A是胶头滴管,其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2)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管底逐渐变红;这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3)出现管口棉花变红而管内滤纸不变色是因为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或试管没有平放或脱脂棉上沾有少量酚酞溶液等。
故答案为:(1) 胶头滴管 (2) 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3) 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分析】(1)根据实验室利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解答
(2)试验中,观察到 滤纸片上酚酞试液从右向左依次变红 ,说明分子在运动
(3) 如果在实验中发现试管里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
【解析】【解答】解:(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所以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2)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到A中后,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而B烧杯中液面会下降.故填:B烧杯中液面会下降;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没有必要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故填:无;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了;(4)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故填:胶头滴管.(5)一会儿,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上升,与ba段的湿润的酚酞纱布条接触,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从而使ba段纱布条变成红色.
故填:ba.
【分析】(1)根据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进行解答;(2)根据通过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现象可知,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溶解在水中时能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解答;(3)根据第一个实验中已经可以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进行解答;(4)根据胶头滴管可以用来取用少量液体进行解答;(5)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进行解答;
【实验反思】根据实验装置不同,优缺点不同进行解答.
【实验反思】
改进实验与课本实验相比较,有不少的优点,例如可以节省药品,操作更简单,几乎没有污染等.
故填:节省药品.
【解析】【解答】解:(1)蓝墨水是有颜料和水组成,即溶质和溶剂,因此蓝墨水是混合物,故答案为:混合物.(2)实验前蓝墨水在一个位置,实验后变成两个位置(蓝色位置和紫色位置),说明蓝色物质和紫色物质在酒精中运动速度不同,故答案为:①②.(3)分子之间有间隔,例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故填: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
【分析】(1)蓝墨水是有颜料和水组成,即溶质和溶剂,因此是混合物.(2)实验前蓝墨水在一个位置,实验后变成两个位置(蓝色位置和紫色位置),说明蓝色物质和紫色物质在酒精中运动速度不同.(3)根据分子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解析】【解答】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故乙烧杯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2)①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②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
故答案为:(1)乙;(2)①作对比;②温度;C.
【分析】微观粒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在热水中的氨气分子温度高,运动的快.比左边的氨气分子先进入酚酞溶液中,C试管中的酚酞试液先变红.
【解析】【解答】解:(1)实验(3)中,滤纸条的变化情况是:滴加酚酞试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氨水时变红色,这是因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而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滴加酚酞试液时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氨水时变红色.(2)实验(1)中,酚酞试液不变红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2)中,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从而导致滤纸条变红色,实验(3)进一步证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3)上面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由左向右依次变红色,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该实验还说明浓氨水易挥发;
步骤一在整个探究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说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而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由左向右依次变红色;是不断运动的;易挥发;对比.
【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解析】【解答】根据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设施用的CO(NH2)2的质量为x。则:
480kg × ×100%+x ××100%=280kg
解得:x=240kg;
答:还要再施240kgCO(NH2)2。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解题即可。
【解析】【分析】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二轮复习题 课时11 分子、原子、离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满分练习专题2.2 微粒构成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满分练习专题2.2 微粒构成物质—分子 原子 离子(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如图是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微专题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同步练习学生版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微专题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同步练习教师版2023-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