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第1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第2页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填空,按要求选择,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一、按要求填空。(5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子曰:“譬如为山,   ,止,吾止也。”(《论语•子罕》)
    (2)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向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对上层统治者蔑视和反抗的一句是:“   ,   !”
    二、按要求选择。(5分)
    2.(2分)小松最近学习成绩滑坡厉害,如果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3分)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既然小茗同学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三、现代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事件的舞蹈
    汪安民
    ①许久以来,舞蹈就像其他艺术类型一样,都被看作是模仿,或者是对故事的模仿和再现,或者是对美的模仿和再现﹣﹣在此,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动作和姿态要么是通向故事的媒介,要么是通向美的媒介。人们将姿态看作是符号,要破译它的符号意义。这样的舞蹈,就特别强调情节的编排,强调动作和姿态的编排,仿佛作家在编排自己的文学细节和故事一样。而一旦我们将舞蹈仅仅看作是身体之力的消耗和运动,是没有外在目标的运动,那么,它就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舞蹈,也不是因为要制造出某种美而舞蹈;它是身体之力过于饱和以至于需要释放和消耗而舞蹈。如果说,我们感觉到舞蹈中的某种美的话,这种美并非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生命之力驱使身体运动而带来的附加效果﹣﹣因此,舞蹈的目标不是去表达某种美,美只是运动的效果。
    ②这样,我们对舞蹈的关注就不是所谓的舞蹈之美,而是舞蹈之力,是舞蹈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我们要确定的是:这是痛苦之力,还是快乐之力?抑或是痛苦或快乐彼此交织的力?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种力的运转过程,也就是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本身。 。就像我们讨论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确定这种痛苦或快乐的强度一样。或者说,只有强度才能描述痛苦或者快乐,也只有强度才能描述力、运动或者姿态。如果说,舞蹈只是痛苦或者快乐的力的形式的话,那么,我们要看重的就是它的强度,就是舞蹈的力的强度。对舞蹈而言,姿态的衡量和评估就是看它是否保有强度、保持多大的强度。
    ③最核心的是,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一般的运动和姿态都不是事件,它们都在一个逻辑链条内,它们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以足球为例: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难以预料的。大部分时间球场上的运动员的动作都是可以预料的,运动员跑位,接球,停球,带球,传球,射门,基本上都有一个预期和合理性,但是,一旦一个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比如,他在接到一个传球后,不是按照大家预期的那样将球停下来然后射门,而是直接面对着飞来的球,背对球门,突然倒钩射门﹣﹣这一动作在足球运动中是有目的性的动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动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它就构成了一个动作事件﹣﹣事件会引发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这个不可预料的动作事件因此就有了属于它的强度,球场运动的强度显著地提高了。一场球赛的质量就在于它充满强度的事件的频率,没有事件的球赛显得平淡无奇。这个动作因为它的突发性而有了自己的特殊的分量。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舞蹈﹣﹣舞蹈就是赋予动作以强度,就是动作的事件化。
    ④动作的事件化,摆脱了目的论﹣﹣所有的有目的动作都是非事件化的,人们能够预料到它的方向。而舞蹈的动作总是画出了一条出乎意料的线,这条动作之线,是突然的拐弯和曲折,它的速度莫测变幻,它并不寻求均匀和谐。每个舞蹈的姿态都有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潜能,它向各种方向开放,向各种动作开放,向各种速度开放,最终它向各种强度开放。它是上一个瞬间的结束,也是下一个瞬间的开端,它包孕了过去和未来,它总是不可预料、诡异和断裂式地导向下一个瞬间。
    ⑤因此,舞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姿态的变异性、姿态的潜能、姿态的不可预料性组成。就此,姿态不是通向结局,也不是通向明确目标,它不是在一个充满逻辑的轨道上起舞。它只是在自己的强度上起舞,只是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破译它的符号意义”具体是指   。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放到第②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或者说,舞蹈采取怎样的运动方式呢?
    ②我们如何去描写、衡量和评估这种力的运动?
    ③力,或者姿态,或者动作,它们又如何运转呢?
    ④对力的最合适的评估方式是来确定它的强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作家编排文学细节和讲述故事是为了消耗身体之力。
    B.所谓舞蹈之力是痛苦之力和快乐之力加上的总和。
    C.假如动作出乎意料,那么这个动作就获得了强度。
    D.舞蹈姿态的优美与姿态的强度决定了舞蹈的质量。
    (4)第③段“足球”的例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①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②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
    ③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④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他们就哈哈笑起来。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⑤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⑥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⑦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1)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具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
    (3)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4)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6.(1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金)辛愿①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②堪惊。他年联袂上蓬瀛③。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注】①辛愿:金代诗人,一生寥落。词中钦叔、裕之,皆词人忘年挚友。②“挥毫落纸”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毫落纸如云烟”一句。③“蓬瀛”,借指翰林院。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临江仙
    B.踏莎行
    C.苏幕遮
    D.沁园春
    (2)对词的上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谁识”句劈头发问,奇峰突起,直泄胸中隐痛。
    B.“少年”句抒写少年心事,高气盖世,豪宕不羁。
    C.“清朝”句运用反语点缀,含讽刺揶揄愤懑之意。
    D.“萧萧”“白发”句状景绘人,叹好友暮年凄凉。
    (3)下阕是怎样抒写“留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广传
    ①周广,字克之,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历知莆田、吉水二县。正德中,以治最征授御史,疏陈四事,略言:
    ②三代以前,未有佛法。况剌麻尤释教所不齿。耳贯铜环,身衣赭服,残破礼法,肆为淫邪。宜投四裔,以御魑魅。奈何令近君侧,为群盗兴兵口实哉!
    ③禹戒舜曰:“毋若丹朱①傲,惟慢游是好。”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纣之迷乱,酗于酒德。”今之伶人,助慢游迷乱者也。唐庄宗与伶官戏狎,一夫夜呼,仓皇出走。臣谓宜遣逐乐工,不得籍之禁内,乃所以放郑声②也。
    ④陛下承祖宗统绪,而群小献媚荧惑,致三宫锁怨,兰殿无征。义子钱宁本宦竖苍头,滥宠已极,乃复攘敚货贿,轻蔑王章。甚至投刺于人,自称皇庶子。僭逾之罪所不忍言。陛下何不慎选宗室之贤者,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乃所以远佞人也。
    ⑤近两京言官论大臣御寇不职者,陛下率优容,即武将失律亦赦不诛。故兵气不扬,功成无日,川原白骨,积如丘山。诸统兵大臣如陈金、陆完辈可任其优游玩寇,不加切责哉!请定期责令成功,以赎前罪。
    ⑥宁见疏大怒,留之不下,传旨谪广东怀远驿丞。宁使人遮道刺广。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世宗即位,复故官。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擢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六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墨吏望风去。明年拜南京刑部右侍郎。居二年,暴疾卒。嘉靖末,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①丹朱:尧的儿子。②放郑声:出自《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禁绝、排斥、抛弃之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疏陈四事   
    ②居二年,暴疾卒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肆为淫邪   
    A.侵犯
    B.宣扬
    C.恣纵
    D.宽缓
    ②甚至投刺于人   
    A.锋刃
    B.刺射
    C.指责
    D.名帖
    (3)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应有三处停顿,请用“/”标出。
    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
    (4)把第⑥段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
    (5)第③段中上疏内容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6)归有光在《玉岩先生文集序》中评价称:“天下称武宗之世,能以直谏显者,自公(周广)之外,不过数人耳。”你认同吗?请加以分析。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思尧文集》序
    (明)归有光
    ①永嘉项思尧与余遇京师,出所为诗文若干卷,使余序之。思尧怀奇未试,而志于古之文,其为书可传诵 。
    ②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①;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③思尧之文,固无俟于余言,顾今之为思尧者少,而知思尧者尤少。余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荣辱毁誉之权于己:两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故人知之过于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过于人之所知,其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数千载之上。太音之声,何期于《折杨》《皇华》②之一笑!
    ④吾与思尧言自得之道如此。思尧果以为然,其造于古也必远矣。
    【注】①颉颃(háng):不相上下,相抗衡。②《折杨》《皇华》:民间小曲。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之
    B.也
    C.乎
    D.兮
    (2)分析第②段引用韩文公话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③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骈偶排比
    B.敷陈直言
    C.对比映衬
    D.逐层推进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四、写作。
    9.(60分)我们总是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或许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按要求填空。(5分)
    1.(5分)按要求填空。
    (1)子曰:“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论语•子罕》)
    (2)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向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对上层统治者蔑视和反抗的一句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未成一篑(重点字:篑)
    (2)香雾云鬟湿(重点字:鬟)
    (3)暮霭沉沉楚天阔(重点字:暮、霭)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
    【点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按要求选择。(5分)
    2.(2分)小松最近学习成绩滑坡厉害,如果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此处没有君子小人的相关内容,不符合语境。
    B.意思是“过去了的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未来的还来得及”,这里小松成绩滑坡,可以理解为过去的,勉励他要继续看向未来,符合语境。
    C.意思是“遇见有才能的人,要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思自己有无类似错误”,此处没有与其他人优缺点的比较,不符合语境。
    D.意思是“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语境没有要作“长远打算”的意思,不符合语境。
    故选:B。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3.(3分)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  )
    A.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问问题,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大共同特点。
    B.既然小茗同学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C.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
    D.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解答】A.“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前来购物,此处用于学生到老师的办公室,用错对象。
    B.“不吝赐教”敬辞,请人指教的客气话,句中用在自己身上,不得体;
    C.“绵薄之力”指微不足道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此处用于别人出力帮助自己,不得体。
    D.故选:D。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三、现代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事件的舞蹈
    汪安民
    ①许久以来,舞蹈就像其他艺术类型一样,都被看作是模仿,或者是对故事的模仿和再现,或者是对美的模仿和再现﹣﹣在此,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动作和姿态要么是通向故事的媒介,要么是通向美的媒介。人们将姿态看作是符号,要破译它的符号意义。这样的舞蹈,就特别强调情节的编排,强调动作和姿态的编排,仿佛作家在编排自己的文学细节和故事一样。而一旦我们将舞蹈仅仅看作是身体之力的消耗和运动,是没有外在目标的运动,那么,它就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舞蹈,也不是因为要制造出某种美而舞蹈;它是身体之力过于饱和以至于需要释放和消耗而舞蹈。如果说,我们感觉到舞蹈中的某种美的话,这种美并非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生命之力驱使身体运动而带来的附加效果﹣﹣因此,舞蹈的目标不是去表达某种美,美只是运动的效果。
    ②这样,我们对舞蹈的关注就不是所谓的舞蹈之美,而是舞蹈之力,是舞蹈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我们要确定的是:这是痛苦之力,还是快乐之力?抑或是痛苦或快乐彼此交织的力?因此,我们要关注的是这种力的运转过程,也就是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本身。 。就像我们讨论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确定这种痛苦或快乐的强度一样。或者说,只有强度才能描述痛苦或者快乐,也只有强度才能描述力、运动或者姿态。如果说,舞蹈只是痛苦或者快乐的力的形式的话,那么,我们要看重的就是它的强度,就是舞蹈的力的强度。对舞蹈而言,姿态的衡量和评估就是看它是否保有强度、保持多大的强度。
    ③最核心的是,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一般的运动和姿态都不是事件,它们都在一个逻辑链条内,它们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以足球为例: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难以预料的。大部分时间球场上的运动员的动作都是可以预料的,运动员跑位,接球,停球,带球,传球,射门,基本上都有一个预期和合理性,但是,一旦一个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比如,他在接到一个传球后,不是按照大家预期的那样将球停下来然后射门,而是直接面对着飞来的球,背对球门,突然倒钩射门﹣﹣这一动作在足球运动中是有目的性的动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动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它就构成了一个动作事件﹣﹣事件会引发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这个不可预料的动作事件因此就有了属于它的强度,球场运动的强度显著地提高了。一场球赛的质量就在于它充满强度的事件的频率,没有事件的球赛显得平淡无奇。这个动作因为它的突发性而有了自己的特殊的分量。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舞蹈﹣﹣舞蹈就是赋予动作以强度,就是动作的事件化。
    ④动作的事件化,摆脱了目的论﹣﹣所有的有目的动作都是非事件化的,人们能够预料到它的方向。而舞蹈的动作总是画出了一条出乎意料的线,这条动作之线,是突然的拐弯和曲折,它的速度莫测变幻,它并不寻求均匀和谐。每个舞蹈的姿态都有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潜能,它向各种方向开放,向各种动作开放,向各种速度开放,最终它向各种强度开放。它是上一个瞬间的结束,也是下一个瞬间的开端,它包孕了过去和未来,它总是不可预料、诡异和断裂式地导向下一个瞬间。
    ⑤因此,舞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姿态的变异性、姿态的潜能、姿态的不可预料性组成。就此,姿态不是通向结局,也不是通向明确目标,它不是在一个充满逻辑的轨道上起舞。它只是在自己的强度上起舞,只是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破译它的符号意义”具体是指 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或者美 。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放到第②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C 
    ①或者说,舞蹈采取怎样的运动方式呢?
    ②我们如何去描写、衡量和评估这种力的运动?
    ③力,或者姿态,或者动作,它们又如何运转呢?
    ④对力的最合适的评估方式是来确定它的强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C 
    A.作家编排文学细节和讲述故事是为了消耗身体之力。
    B.所谓舞蹈之力是痛苦之力和快乐之力加上的总和。
    C.假如动作出乎意料,那么这个动作就获得了强度。
    D.舞蹈姿态的优美与姿态的强度决定了舞蹈的质量。
    (4)第③段“足球”的例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因此重点关注“破译它的符号意义”一句的上下文。
    (2)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中的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抓住语段的话题中心,然后根据语句间的内在逻辑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防止命题人的逻辑陷阱,比如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等,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看语段的论点和论据以及所采用的论证方式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分析全文论证结构的话,考生首先应该找出作者的观点,再分析为了引出观点作者都写了什么,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都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解答】(1)通读此段可知句子含义与前面的意思有关。前文说“许久以来,舞蹈就像其他艺术类型一样,都被看作是模仿,或者是对故事的模仿和再现,或者是对美的模仿和再现﹣﹣在此,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动作和姿态要么是通向故事的媒介,要么是通向美的媒介”,可见舞蹈的符号意义与“故事”或者“美”有关;而“破译”就是“看懂、理解”。因此“破译它的符号意义”就是指“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或者美”。
    (2)此段说的是“舞蹈之力”,强调要关注“力的运转过程”“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本身”。而需要排序的四个句子,①③思考的是舞蹈本身的动作,②是探讨如何描写、衡量和评估这种力,因此排序为③①②,而④是对②的回答,且能够与横线后面“就像我们讨论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确定这种痛苦或快乐的强度一样”衔接。据此可知正确排序为:③①②④。
    故选C。
    (3)A.“作家编排文学细节和讲述故事是为了消耗身体之力”错,原文第一段是“这样的舞蹈,就特别强调情节的编排,强调动作和姿态的编排,仿佛作家在编排自己的文学细节和故事一样”,可见作家只是作者打的一个比方,想要说明的是舞蹈强调编排情节等。
    B.“总和”错,原文第二段是“痛苦或快乐”,是选择关系,而不是说的“总和”。
    D.“优美与……决定了舞蹈的质量”错,原文第二段谈的是“舞蹈强度”的问题,没有说到“质量”;且根据原文第一段“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动作和姿态要么是通向故事的媒介,要么是通向美的媒介”,舞蹈强调动作姿态优美是别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关注点。
    故选C。
    (4)“足球”是一个例子,考生要分析出它是如何论证观点的。其实就是分析出论证过程,分析论证目的。原文先说“我们可以以足球为例……一旦一个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动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它就构成了一个动作事件﹣﹣事件会引发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先写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就是构成了一个事件,事件引发了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接着写“这个不可预料的动作事件因此就有了属于它的强度,球场运动的强度显著地提高了。一场球赛的质量就在于它充满强度的事件的频率,没有事件的球赛显得平淡无奇。这个动作因为它的突发性而有了自己的特殊的分量”,这是说明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突然性产生的强度构成的;最后说“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舞蹈﹣﹣舞蹈就是赋予动作以强度,就是动作的事件化”,可见这是运用类比法论证舞蹈也是如此,动作的不可预料即事件化,使动作获得了强度。
    (5)本文的观点句在第三段“最核心的是,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先看前面两段都说了什么。
    第一段,先说对舞蹈一般看法,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身体叙事,用动作和姿态来讲述故事或者展示美;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就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舞蹈,也不是因为要制造出某种美而舞蹈;它是身体之力过于饱和以至于需要释放和消耗而舞蹈”“舞蹈的目标不是去表达某种美,美只是运动的效果”,也就是说作者首先厘清讨论前提,舞蹈之美不是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身体之力运动的效果。
    第二段,作者先提出“舞蹈之力”的说法,再指出“舞蹈只是痛苦或者快乐的力的形式的话,那么,我们要看重的就是它的强度,就是舞蹈的力的强度”。
    第三段,作者提出了观点之后,用“足球”为例论证,先说“我们可以以足球为例……一旦一个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个动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之外,它就构成了一个动作事件﹣﹣事件会引发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提出“事件”的概念,并通过足球的例子来阐述“事件”的内涵;然后指出“这个不可预料的动作事件因此就有了属于它的强度,球场运动的强度显著地提高了。一场球赛的质量就在于它充满强度的事件的频率,没有事件的球赛显得平淡无奇。这个动作因为它的突发性而有了自己的特殊的分量”,引入“强度”的说法,这样就论证了观点: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
    第四段,论述“动作的事件化,摆脱了目的论﹣﹣所有的有目的动作都是非事件化的,人们能够预料到它的方向”,也就是说阐释舞蹈动作事件化的效果,是使舞蹈姿态和动作充满不可预料的可能性。
    第五段,再次强调“舞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答案:
    (1)理解舞蹈所要表现的故事或者美
    (2)C
    (3)C
    (4)“足球”的例子中,球员做出了一个无法预料的动作,就是构成了一个事件,事件引发了整个球场的突然激荡。足球最精彩的瞬间都是突然性产生的强度构成的。用类比论证舞蹈也是如此,动作的不可预料即事件化,使动作获得了强度。
    (5)首先,厘清讨论前提,舞蹈之美不是舞蹈的追求目标,而是身体之力运动的效果。接着指出关注舞蹈之力,必须看重它所表现的痛苦和快乐之力的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要让动作获得强度,就是让每一个动作都成为事件,并以足球运动为类比,阐释“事件”的内涵。然后阐释舞蹈动作事件化的效果,是使舞蹈姿态和动作充满不可预料的可能性。最后重申:舞蹈就是一个充满事件的过程,以事件的方式赋予自己以强度。
    【点评】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重在防止逻辑陷阱。比如本题第(3)题,B项,“痛苦之力和快乐之力加上的总和”的表述曲解了文意。原文第二段是“就像我们讨论痛苦或者快乐的时候,我们总是要确定这种痛苦或快乐的强度一样”,是用“或”表示选择关系,而不是叠加关系。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①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②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
    ③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④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他们就哈哈笑起来。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⑤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⑥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⑦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1)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具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
    (3)联系全文,赏析结尾段。
    (4)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
    【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重点放在对语言特点的具体掌握上,知道语言特点的种类并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②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④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⑤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段的能力。对文章结尾段的赏析主要从结构、内容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所谓个性化解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小说的写作目的、小说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在小说中所要的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归纳以及概括。
    【解答】(1)划线句是一段描写性的文句。“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这是一段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以“站”、“取”、“掸”、“包”、“递”等动作传递出阿姨为“我”终于能够买下书而欣喜的心情;“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这是两个营业员之间的对话语言描写,既运用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又运用口语,充满了生活气息,传递出营业员带给“我”的温暖的感觉。
    (2)本题要求分析标题“那时我是弟弟”所蕴含的情感。本文标题是“那时我是弟弟”,“弟弟”一词出现在“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文中是营业员阿姨对“我”的称呼。由文本情节可知,《静静的顿河》和《月亮和六便士》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弟弟”的称呼,传达出阿姨对“我”的温情关怀,暗含着对温暖人情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我”对阿姨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那小说关于买书的情节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我”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3)结构上,结尾部分“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与开头部分“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这一内容相照应,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我一直纳闷的是”“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困惑,引起读者对五年来这两本书的猜想,进而联想到营业员的善意、书店的人文气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表达效果上,“我一直纳闷”“我搞不大懂”,作者反复强化的困惑感使文章主题含蓄而内蕴丰富,引发读者的深思。这种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4)本题是探究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叙事中多次穿插《星期三书店》这本书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解读,既可以肯定其作用,认为其构思巧妙,也可以认为情节内容上重复,穿插显得生硬。不管是哪一种分析,都要结合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分析。本文关于《星期三书店》内容的插叙属于回忆中的情节,在文中出现三处,第一处是在第二段“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突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深远;“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强化“我”与书中小女孩的经历是类似的;第二处是在第三段“《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老人没有把书买下了,又希望读到它”的情节与“我”当时的情形相似;第三处出现在第六段“《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书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结合以上情节,从构思的角度探讨这些情节对于文本的作用即可。


    答案:
    (1)画线部分语言生动活泼,平易浅显(生活化,朴实,口语化),富有表现力。一连串动词的使用,如“站”“取”“掸”“包”“递”等,笃定的动作传递出阿姨为“我”终于能够买下书而感到的欣喜;间接引述阿姨和男营业员的话,口语化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放老了”,“欢送”等词,把书人格化,生动形象,自然地显示出书店营业员的人文气息(内心的温暖)。
    (2)“弟弟”是文中阿姨对“我”的称呼,标题表达了对阿姨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那时”表明本文是回忆少年生活,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的怀想感念之情;同时暗含着对温暖人情的赞美之情。
    (3)结构上与开头的“整整五年”这两套书在书店那个位置没有动,形成照应;“我”的纳闷引起读者猜想,这两套书在特殊年代得以在书店陈列,可能是出自营业员阿姨的善意,可能是因为小店很小不引人注意,反而留存了更多的人文气息;这样的结尾使作品余韵悠长;同时暗含了“我”对于在懵懂之中受到眷顾的感激。
    (4)示例一:构思巧妙独特。《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丰富了作品内涵,使得“人文关怀”的主旨表现得更为广阔而深刻;《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又巧妙地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得以传承)。示例二:构思虽然巧妙,但是穿插较为生硬,有些影响故事的流畅性。《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将这个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两个故事虚实相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涵。但是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刻意穿插进来,影响了主线的叙事流畅性,也没有扩展更多的内涵,显得比较刻意生硬。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6.(1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
    (金)辛愿①
    谁识虎头峰下客,少年有意功名。清朝无路到公卿。萧萧茅屋下,白发老书生。
    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②堪惊。他年联袂上蓬瀛③。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
    【注】①辛愿:金代诗人,一生寥落。词中钦叔、裕之,皆词人忘年挚友。②“挥毫落纸”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毫落纸如云烟”一句。③“蓬瀛”,借指翰林院。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 
    A.临江仙
    B.踏莎行
    C.苏幕遮
    D.沁园春
    (2)对词的上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谁识”句劈头发问,奇峰突起,直泄胸中隐痛。
    B.“少年”句抒写少年心事,高气盖世,豪宕不羁。
    C.“清朝”句运用反语点缀,含讽刺揶揄愤懑之意。
    D.“萧萧”“白发”句状景绘人,叹好友暮年凄凉。
    (3)下阕是怎样抒写“留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并辨识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的时候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问下阕是怎样抒写“留别”情感的,考生要从手法角度分析鉴赏。
    【解答】(1)本题考查词牌的有关知识。词牌一般会规定一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等情况,因此可以联系学过的词来判断。比如本词上阙前面两句分别是七字和六字,搜索学过的词可知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一致。可知词牌名是“临江仙”。故选A。
    (2)D.“叹好友暮年凄凉”错。此句是在写自己。“茅屋”前加之“萧萧”一词,更见环境的凄寒;“白发”加以“老”字,写出枯槁憔悴。以“白发老书生”与“少年有意功名”相对照,把少年意气与暮年萧瑟交织在一起,映衬出萧萧暮年之慨,激越起卓荦不平之情。故选D。
    (3)先看下阙第一句“邂逅对床逢二妙,挥毫落纸堪惊”写挚友重逢的喜悦,此句为直抒胸臆。“对床”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友谊;“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挥豪落笔”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他年联袂上蓬瀛”运用想象手法,是对二人的深挚祝愿。“蓬瀛”,借指翰林院;“蓬灯”为御前所用蜡烛。最后一句“春风莲烛影,莫问此时情”表现了临别之时的洒脱情怀。

    答案:
    (1)A
    (2)D
    (3)下阙先直抒胸臆,称赞两位好友为“二妙”;“挥毫落纸”借用语典表达对他们诗文才华的激赏,“邂逅”二字表现与挚友相逢的惊喜。“他年”句想象两位好友双双进入翰林,功成名就,表达了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莫问”写请朋友不必多惦念此时的欢聚,又表现了临别之时的洒脱情怀。词人不正面写离别,而是从相逢邂逅,转写期望,明言彼而暗及此,写出了临别之情的深沉。

    赏析:
    《临江仙•河山亭留别钦叔裕之》是金代词人辛愿的词作,这首词题为“留别”,但全词不着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转写期望。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出奇制胜的笔法。
    【点评】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
    (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5)关注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
    (6)考查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查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7)弄清诗中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
    (8)了解送别的相关背景。
    7.(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广传
    ①周广,字克之,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历知莆田、吉水二县。正德中,以治最征授御史,疏陈四事,略言:
    ②三代以前,未有佛法。况剌麻尤释教所不齿。耳贯铜环,身衣赭服,残破礼法,肆为淫邪。宜投四裔,以御魑魅。奈何令近君侧,为群盗兴兵口实哉!
    ③禹戒舜曰:“毋若丹朱①傲,惟慢游是好。”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纣之迷乱,酗于酒德。”今之伶人,助慢游迷乱者也。唐庄宗与伶官戏狎,一夫夜呼,仓皇出走。臣谓宜遣逐乐工,不得籍之禁内,乃所以放郑声②也。
    ④陛下承祖宗统绪,而群小献媚荧惑,致三宫锁怨,兰殿无征。义子钱宁本宦竖苍头,滥宠已极,乃复攘敚货贿,轻蔑王章。甚至投刺于人,自称皇庶子。僭逾之罪所不忍言。陛下何不慎选宗室之贤者,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乃所以远佞人也。
    ⑤近两京言官论大臣御寇不职者,陛下率优容,即武将失律亦赦不诛。故兵气不扬,功成无日,川原白骨,积如丘山。诸统兵大臣如陈金、陆完辈可任其优游玩寇,不加切责哉!请定期责令成功,以赎前罪。
    ⑥宁见疏大怒,留之不下,传旨谪广东怀远驿丞。宁使人遮道刺广。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世宗即位,复故官。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擢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六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墨吏望风去。明年拜南京刑部右侍郎。居二年,暴疾卒。嘉靖末,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①丹朱:尧的儿子。②放郑声:出自《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禁绝、排斥、抛弃之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疏陈四事 上疏,或上奏章,分条陈述 
    ②居二年,暴疾卒 过了或者停、停留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肆为淫邪 C 
    A.侵犯
    B.宣扬
    C.恣纵
    D.宽缓
    ②甚至投刺于人 D 
    A.锋刃
    B.刺射
    C.指责
    D.名帖
    (3)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应有三处停顿,请用“/”标出。
    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
    (4)把第⑥段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
    (5)第③段中上疏内容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6)归有光在《玉岩先生文集序》中评价称:“天下称武宗之世,能以直谏显者,自公(周广)之外,不过数人耳。”你认同吗?请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到题干划定的区域,理解其含义,再分析具有说服力的原因。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先要理解评价语,再明确自己观点,最后在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①本句意为:上疏陈述了四件事。“疏”是动词,指上疏,或上奏章,分条陈述。
    ②本句意为:过了两年,突然生病去世。“居”后带时间词,通常指过了多久,或停留了多久。
    (2)①本句意为:放纵肆意地做淫邪之事。“肆”意为放纵、放恣。
    故选C。
    ②本句意为:甚至投名帖给别人。“刺”在此处指名刺,也称名帖。
    故选D。
    (3)“之”作“知”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姓名”作“易”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变服”中,“服”作“变”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综上断句为: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译文:周广知道了这件事,改变姓名,改换服装秘密走了四百多里,才免除了被杀的命运。
    (4)以:拿,用;馈,馈赠,赠送;贮,收藏;劾,弹劾;谢罪:道歉,承认错误;挠,阻挠。译文:镇守中官拿百金赠送,周广把百金收藏在府库中,准备弹劾中官,中官畏惧,承认过错,请求谅解,从此以后不敢阻扰。
    (5)一般具有说服力的语言,通常是运用了有效的论证方法。第三段中,周广分别选择了“禹戒舜”“周公戒成王”“唐庄宗与伶官戏狎”等历史例子,前两个例子是借用古代贤臣劝告君王不能沉湎于游乐、酒色来劝告皇帝;后一个例子是用李存勖宠幸伶人导致灭国亡身的悲剧来告诫皇帝,沉溺于所爱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顺理成章得出应该驱逐乐工,远离靡靡之音的结论,其论据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因此富有说服力。
    (6)归有光的评价是“能以直谏显者,自公(周广)之外,不过数人耳”,意思是,能够直谏的人,除了周广之外也只不过有几个人,即周广是一个能够直谏的人。接着从文中找出他能“直谏”的证据;所谓“直谏”,就是直言规谏,用正直的言语规劝皇帝;文章主要选取了周广上疏陈述的四件事,第一件是对把喇嘛放在皇帝身边的质疑,并建议“宜投四裔,以御魑魅”,即废除喇嘛;第二件事是“臣谓宜遣逐乐工,不得籍之禁内,乃所以放郑声也”,驱逐乐工,不让靡靡之音扰乱宫廷;第三件事是关于宫中无嗣,皇帝的诸多“义子”“养子”打着皇帝的名号为非作歹,僭越王礼的事情,提出“陛下何不慎选宗室之贤者,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乃所以远佞人也”,让皇帝选择宗室有才能的人,而远离这些奸佞之人;第四件是对“大臣御寇不职者”要求“定期责令成功,以赎前罪”,指出皇帝过于宽容等,可以说件件直指朝廷弊端,甚至对皇帝的错误做法也直言不讳,十分刚直。
    另外,除了上疏内容,他的行事也显得刚直勇敢,如上疏后钱宁大怒,并“遮道刺广”,他尽管变姓易服也不屈服;“镇守中官以百金馈”,他不为所动,甚至打算弹劾对方,都体现出他正直刚勇的性格特点。

    答案:
    (1)①上疏,或上奏章,分条陈述;②过了或者停、停留
    (2)①C;②D
    (3)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
    (4)镇守中官拿百金赠送,周广把百金收藏在府库中,准备弹劾中官,中官畏惧,承认过错,请求谅解,从此以后不敢阻扰。
    (5)周广以历史上禹戒舜,与周公戒成王的经典例子,劝谏君王不要傲慢,沉溺于所迷之物,同时又用后唐庄宗宠幸伶人的例子阐述其后果的严重性,劝谏当朝君王应承接祖宗的绪统,远离小人的蛊惑谄媚,否则会祸国殃民。周广从论据的权威性、后果的严重性等角度进行劝说,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6)认同。直谏是指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归有光的评价赞赏了周广敢于直谏的品格。周广疏陈四事,从废除喇嘛,遣逐乐工,废除皇帝义儿、养子的名号,责令大臣成功御寇等几个方面,力陈当朝政事弊端,实名弹劾,直指要害,显示了不同凡响的刚直勇气;面对被追杀被贿赂,继续保持着清廉正直的品格,将要弹劾贿赂官员,也显示了直谏之勇。

    参考译文:
    周广,字克之,是昆山人。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先后做了莆田、吉水二县知县。正德年间,因为治理业绩最佳被朝廷征召,授予御史官职,上疏陈述了四件事,其中大概是说:
    在三代之前,从来不曾有佛法。况且剌麻教尤其被佛教人认为没资格并列。耳朵上戴着铜环,身上穿着罪人的衣服,使礼法残破,肆意做淫邪之事。应该把他们放到边远地区去,来抵御魑魅。怎么能让他们接近君王的身边,为群盗制造起兵造反的借口呢!
    大禹曾告戒舜说:“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只喜欢浪荡遨游。”周公告戒成王说:“不要像商王纣那样迷惑昏乱,无节制地饮酒作乐。”如今的伶人,就是会让人浪荡遨游、迷惑昏乱的人。唐庄宗和伶官戏耍亲近,一个人夜里一声呼喊,他就只能仓皇地逃走。我认为应该遣走乐工,不能让他们在宫禁之内,这是用来禁绝靡靡之音的办法。
    陛下继承了祖宗的宗族系统,而诸多小人争着献媚迷惑,以至于三宫含恨,宫中没有子嗣。您的义子钱宁本来是个小小的宦官,您却对他滥用宠爱到了极点,而他竟然还掠夺钱财,轻视王礼。甚至投名帖给人,称自己为皇家的庶子。这种僭逾的罪是我不忍说起的。陛下为什么不慎重地选择宗室贤能的人,放在自己身边,把诸多义儿、养子全都剥夺掉他们的名爵,这是用来远离奸佞之人的办法。
    最近抵御盗寇不称职的两京言官论大臣,陛下一概宽容以待,即使是武将行军无纪律也赦免不诛杀。因此士气不振,成功还不知要等到何日,原野上白骨堆积如同山丘。诸多统兵的大臣如陈金、陆完等人怎么可以任由他们从容地消极对敌,而不加以严峻的责罚呢!请定下日期责令他们成功,来为先前的消极抵抗赎罪。
    钱宁见到奏疏大怒,留下来不下发,传皇帝旨意贬谪他为广东怀远驿丞。钱宁派人拦路刺杀周广。周广知道了这件事,改变姓名,改换服装秘密走了四百多里,才免除了被杀的命运。世宗即位,恢复他原来的官职。嘉靖二年因治理成绩优异而被推举,被提拔为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拿百金赠送,周广把百金收藏在府库中,准备弹劾中官,中官畏惧,承认过错,请求谅解,从此以后不敢阻扰。六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职位巡抚江西,贪官污吏听闻风声逃走了。第二年拜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过了二年,突然生病去世。嘉靖末年,追赠右都御史。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思尧文集》序
    (明)归有光
    ①永嘉项思尧与余遇京师,出所为诗文若干卷,使余序之。思尧怀奇未试,而志于古之文,其为书可传诵 。
    ②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①;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③思尧之文,固无俟于余言,顾今之为思尧者少,而知思尧者尤少。余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荣辱毁誉之权于己:两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故人知之过于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过于人之所知,其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数千载之上。太音之声,何期于《折杨》《皇华》②之一笑!
    ④吾与思尧言自得之道如此。思尧果以为然,其造于古也必远矣。
    【注】①颉颃(háng):不相上下,相抗衡。②《折杨》《皇华》:民间小曲。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B 
    A.之
    B.也
    C.乎
    D.兮
    (2)分析第②段引用韩文公话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③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 
    A.骈偶排比
    B.敷陈直言
    C.对比映衬
    D.逐层推进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引用的作用需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3)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要注意从原文中选择相应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不能观点与事例割裂,或者只列举事例而不加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应结合全文内容来把握。
    【解答】(1)根据语境“其为书可传诵”意思是,他写的文章可以传诵下去,可知此处应填句尾语气词,用于肯定句尾,表肯定语气。而“之”不是语气词,“兮”多用于句中或句末表感叹语气,“乎”作句尾语气词多表疑问语气,据此排除ACD。
    故选B。
    (2)内容上,首先概括文段的中心,本段文字首先指出现今文坛的文人诽谤、诋毁前人的不良风气,再以韩愈的话“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表达了对妄庸巨子的否定和对文坛小人的蔑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比喻形象而生动,极具说服力;结构上,引用韩愈的话,为下文肯定和鼓励项思尧拟古为文的做法做铺垫。
    (3)分析第③段可知,本段首先指出为项思尧文章写序的必要性,提出文章之道在于得天地之元气的观点,然后指出两种相悖谬的情况,再鼓励项思尧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自得,这样逐层推进,层次分明,论证清晰。排除D;
    根据“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荣辱毁誉之权于己”可知,这是从两个角度直接铺陈叙述,即“敷陈直言”,排除B;
    根据“故人知之过于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过于人之所知,其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数千载之上”可知,这是对比不能自得和能自得的两种人,即“对比映衬”的写法,排除C。
    故选A。
    (4)由“思尧怀奇未试,而志于古之文,其为书可传诵也”概括出对项思尧“志于古文”的文学志向和造诣的肯定与赞赏;由“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概括出对当时文坛争相附和妄庸巨子而诋排前人的做法的批评;由“余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概括出文章之道在于得天地之元气的观点;由“思尧果以为然,其造于古也必远矣”概括出对项思尧在造古之路上走得更远的勉励。

    答案:
    (1)B
    (2)韩文公的诗有力地点明了真正的大家之文是文坛小人所不能诋毁的,影射了当时文坛争相附和妄庸巨子而诋排前人的可笑做法,这样的引用文采斐然又饱含着对妄庸巨子的否定和对文坛小人的蔑视,为后文写项思尧不必介意小人评论做铺垫。
    (3)A
    (4)本文对项思尧“志于古文”的文学志向和造诣表示赞赏,借此批评了当时文坛争相附和妄庸巨子而诋排前人的做法,提出文章之道在于得天地之元气,并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自得。勉励项思尧不必在意文坛小人的诋毁而在造古之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译文:
    永嘉项思尧与我在京城相遇,他拿出自己写的若干卷诗文,让我为它作序。思尧怀抱奇才没有应试,却有志于写作古代的文章,他写的文章可以传诵下去啊。
    现今世上那些所谓的文人就难说了。他们不曾钻研过古人的学说,随便找来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他们的首领,争相附和他,来诽谤、诋毁前人。韩文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发起的吗?
    思尧的文章,本来不需要我来多说,只是今天作思尧的人少,了解思尧的人更少。我认为文章,是天地间的精神,得到它的人,其精神能够与天地一同流传。虽然那些权力足够用来荣耀、屈辱、诋毁、赞誉那个人,却不能来参与我写文章的事;而写文章的人也不能自己掌握对自己荣耀、屈辱、诋毁、赞誉的权力:这两者相悖谬而不统一也很久了。因此知道超过我而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能自觉得意;已经知道超过别人所知道的,他能够自觉得意,正将追随古人到几千年之上。最美妙的音乐的声音,何必期望民间小曲的赞美!
    我和思尧如此谈论自得之道。思尧果然认为正确,他在造古之路上走得将更远。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四、写作。
    9.(60分)我们总是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或许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材料只有一句话,“我们总是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而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或许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写作文章的关键。首先提取关键词,“求之不得的东西”“已经到手的东西”,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常被人解读为“到手的东西不再珍贵”“得不到的才最吸引人”,如《白玫瑰与红玫瑰》中“朱砂痣”与“蚊子血”“白月光”与“米饭粒”的经典比喻;但材料这句话的道理却反其道而行之,指出“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并非我们执着想要的“求之不得”的东西,而是“已经到手的东西”。我们必须理清这二者的寓意,看透其中的人生道理,才能不偏离方向。从“东西”本身而言,“已经到手的”,可以看作是我们已拥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即现实处境,一个人的家庭、环境、经历,已经决定了一个人可能获得的知识范围、眼界范围;“求之不得的”则可以视作是我们对“远方”“梦想”等一切超脱出现实束缚的精神追求,这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而这种精神追求其实也是由前者所影响的﹣﹣围城外的渴望进城,围城内的渴望出城;被父母管束的孩子羡慕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以自由玩耍,留守儿童却渴望能一直与父母相伴;被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羡慕山间自由自在的放牛郎,却不知放牛郎正渴望着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读书。换句话说,对“到手的东西”有一种欠缺感,才会让人格外执着于“求之不得的东西”。从这方面来说,也许我们应该学会满足于现实。从追求“求之不得的东西”的方式来看,也不可能脱离“已经到手的东西”给予的力量,所以说,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其实都是那些已经到手的东西,只是因为太习以为常,所以常常被人忽略。从这方面来说,我们应该正视“到手的东西”。从整句话来看,人们当然可以追求“求之不得”的东西,但如果忽视这一切都是由现实影响所致,完全不切实际,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如果能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精神的满足,当然更好。
    参考立意:
    学会正视现实。
    平衡追求梦想与正视现实的关系。
    追梦,也要关注现实。
    珍惜已拥有的,才能拥有幸福满足的心态。
    【解答】
    珍惜拥有
    繁华的小吃街上,行人来来往往。太阳的光辉在人与人之间狭小的缝隙中穿梭游走。我和好友手挽着手,好不自在地顺着人流一路闲逛﹣﹣考完试后的第一天,路边小吃的香味都混进了愉悦的味道。
    我和好友彼此约定:寒假开始后,我们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痛痛快快的玩上三天!早已厌倦了两点一线生活的我们现在吃着烤串,喝着茶,心情好像乘上了热气球,升腾在无尽的天空,随意飘扬。
    生活,就要这样来珍惜!
    突然,路边石像一般突兀地竖起的一个黑影映入我的眼帘。我好奇的拉着好友走近。我的心不由得微微一颤:那不还是个孩子吗?那个乞讨的孩子穿着一件破旧不堪的灰夹克,帽子上一圈薄薄的棉花揪在一起,草一样张牙舞爪的竖着;裤脚上沾满了一层层厚薄不均的泥巴,仿佛要和大地融为一体;正值冬天,寒风凛冽,孩子却连一双手套也没有戴,赤裸的手上是已经结痂的冻疮。衣着褴褛的孩子在这花花绿绿的街道上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仿佛在雪白的墙上打进了一根铁钉,渺小而孤独。
    好友眼角顿时泛了泪:“好可怜啊,我们给他点钱吧。”我点头,轻步走到孩子面前。我听到路人在议论:“这孩子,才多大呀,就得出来乞讨,连学也上不成……”“别轻信这些,现在这种人很多都是骗子……”衣着光鲜的年轻人们嘲讽的口气如钝器一般击打着我的心。
    这时,孩子抬起冻僵皴裂的脸,正好和我的目光对视。天哪!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悲凉,无助,麻木,羡慕,不信任……孩童特有的天真纯朴在他的眼中被抹杀得一干二净。我从孩子的眼中读出了他的故事:父母早亡,亲戚互相推卸责任,最后流落到街头乞讨……我多想问问他,他在这个混杂的社会中到底遭受过多少所谓的同情与猜测,稚嫩的心灵到底受到了多少创伤。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应该坐在教室里学习,努力吗?可他却被过早地推进了社会,他的花还没绽开就萎谢了。我最终没有说话,我蹲下身,把几张零钱放进了孩子面前的小盒里,就拉着好友走开了。我回头望,孩子仍木然地坐在那儿,好像已经是一根对外界毫无知觉的木头。我的脑袋顿时嗡嗡作响,心像脱了水的海绵,皱的干巴巴的。
    回到家,父母为我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慈祥地看着我。这些原本都是我每天面对的。我幡然醒悟,父母温暖的爱,朋友的陪伴,亦或是我早已认为枯燥透了的学习,考试,不就是那个乞讨的孩子倾心企盼,却可望而不可即的么?
    而我却仍不懂得珍惜,一味羡慕着悠闲快乐的生活,无心学习,向父母发公主脾气,顶撞老师……到头来,我会一无所得,就像盼望日出的人最终会失掉满天星辰一样。生活,只有当你赋予它真正意义的时候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啊。
    我捧起早已被我“舍弃”的书本,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
    【点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相关试卷

    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按要求选择,写作,看成语适用的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选择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