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济宁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一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土壤
2. 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题答案】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故选A。
【2题详解】
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4.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
C.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D.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3~4题答案】
【答案】3. C 4.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C。
【4题详解】
“城归”现象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经济、环境效益,A错;完善基础设施不是最先带来的,是乡村发展起来后当地可能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D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C错。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每年10月下旬,我国西南边境地区某厂停转了半年之久的机器又开始重新启动,每到此时,就会有许多越南人如同候鸟一般,跨境打工。随着边境两侧人们的渐渐熟识,当地跨国婚姻比比皆是。图示意云南德宏州截至2016年底跨国婚姻涉及的男女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材料中我国西南边境某厂最有可能是( )
A. 钢铁厂 B. 纺织厂 C. 电子厂 D. 榨糖厂
6. 德宏跨国婚姻的特点是( )
A. 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 B. 单向、双性别流动为主
C. 双向、单性别流动为主 D. 双向、双性别流动为主
7. 跨国婚姻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有( )
①平衡男女性别比②填充劳动力③稳定社会秩序④传播中国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7题答案】
【答案】5. D 6. A 7. 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每年10月下旬,我国西南边境地区某厂停转了半年之久的机器又开始重新启动,据此分析,该厂生产季节性较强,每年10月下旬我国西南地区的甘蔗成熟,是蔗糖生产季节,因此材料中我国西南边境某厂最有可能是榨糖厂,钢铁厂、纺织厂、电子厂生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据“跨国婚姻涉及的男女比例”图分析,德宏跨国婚姻出境、入境人数以女性为主,入境人数远大于出镜人数,因此德宏跨国婚姻的特点是单向、单性别流动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跨国婚姻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平衡中国男女性别比、②填充劳动力、③稳定社会秩序,跨国婚姻对我国边境地区带来的是越南文化,是传播越南文化,④错误。故选C。
【点睛】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8. 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水热条件好 B. 油气资源丰富
C. 地域面积大 D. 地形平坦开阔
9. 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脆弱 B. 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 畜牧业较发达 D. 二、三产业比重低
10. 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
A. 广西 B. 新疆 C. 四川 D. 内蒙古
【8~10题答案】
【答案】8. A 9. A 10. 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A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故选A。
【9题详解】
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故选A。
【10题详解】
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故选C。
【点睛】本题组以生态适度人口为背景材料,考查人口容量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并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特点、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标准。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该地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
A. 以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为主 B. 空间结构简单,居住区规模最大
C. 各功能区分化明显,界线明确 D. 农业生产区规模最大,居住区点缀其间
12. 图中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城乡一体,区位优越 B. 布局合理,方便出行
C. 邻里和睦,环境舒适 D. 等级有序,设施完善
【11~12题答案】
【答案】11. D 12.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乡村村落空间结构变化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简单,无明显的商业区、行政区,农业区规模最大,居住区分散在其间,功能区分化不明显,界限模糊,ABC错,D对。故选D。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不靠近道路乡村都进行了拆除,居民迁移到靠近道路的乡村里,可见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B正确;城乡一体看不出来,都是乡村, A错误;邻里和睦也体现不出, C错误;图中没显示出等级顺序,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乡村的人口密度较城市小,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乡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乡村景观以田野和分散的居民点为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样,是人们生产、生活、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但乡村聚落规模较城市小,功能较简单。
山东省某市某中学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分别选取了该市旅游、商业、工业、农业四个面积大致相当的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该市四个功能区2019年人口与经济状况统计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功能区的常住人口分别为2.9万、4万、7万、2.8万,圆心位置表示该功能区坐标值,扇形图表示其人口年龄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功能分别是( )
A. 旅游业、农业区、商业区、工业区 B. 商业区、农业区、工业区、旅游区
C. 农业区、旅游业、工业区、商业区 D. 旅游区、商业区、农业区、工业区
14. 甲功能区老年人口比重最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均寿命长 B. 环境好吸引老人迁入
C. 经济发展水平高,出生率下降 D. 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
15. 一般来说丁类功能区在城市中的特征是( )
A. 多位于城市外缘 B. 人口昼夜差别大
C. 环境优美绿地广 D. 占土地面积最大
【13~15题答案】
【答案】13. C 14. D 15. B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丁地GDP总量最大,说明经济发达,建设用地的比重最大,说明城市化水平最高,丁地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说明有较多的就业岗位,丁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甲地的建筑用地比重最小,说明城市化水平最低,甲地GDP总量最低,说明甲地经济较为落后,最有可能为农业区;丙区劳动人口占到75%以上,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占比都接近15%,丙区建设用地达到60%,说明丙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但是GDP总量只有40亿元,说明丙区发展的产业附加值较低,有可能为工业区,乙区建设内地只占到20%,说明城市化水平低,但是乙区的GDP总量达到40亿元,故乙区所发展的产业的经济效益较好,乙区最有可能为旅游区,故C正确,ABD错误。
【1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农业区,其GDP总量最小,由于城市化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地老人比重大,故D正确;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导致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上升,但该原因对区域整体的影响效果差异不大,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农业区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文环境较差,对老人养老的吸引力不大,故B错;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不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故C错。故选D。
【15题详解】
丁为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A错;人口昼夜差别大,B正确;商业区土地租金高,绿地较少,C错;商业区占地面积小,D错。故选B。
【点睛】商业区的区位条件:位于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的街角路口。
房屋建造一般从安全、舒适、成本等要素考虑。聊城地处华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乡村房屋以“土坯房”(是用泥土为墙的房子,墙的内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为主(如下图)。随着聊城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坯房逐渐消失,成为一代人心中浓厚的传统记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20世纪50年代前,以泥土建造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 泥土保温性强,冬暖夏凉 B. 就地取材,降低成本
C. 泥土吸水性强,屋内干燥 D. 泥土坚硬,安全耐用
17. 聊城土坯房后墙(北墙)一般没有窗子或者窗子很小,推测其目的是( )
A. 春季风大,防沙尘暴入内 B. 夏季多雨,防暴雨入内
C. 秋季光强,防强光入内 D. 冬季寒冷,防冬季风入内
【16~17题答案】
【答案】16. B 17.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房屋建造一般从安全、舒适、成本等要素考虑。聊城地处华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乡村房屋以“土坯房”以泥土建造房屋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泥土多, 就地取材,从而降低建设成本,B正确;黄土高原的窑洞有明显的垂直节理和透水保温性好的地质特性,华北地区的泥土空隙小,保温性和吸水性较差,A、C错误;泥土致密坚硬,安全耐用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聊城地处华北平原,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冬季风强劲,因此为防止冬季风的入侵,土坯房后墙一般没有窗子或者窗子很小,起到保温、防风的作用,D正确;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沙尘暴的几率较小,且窗户大小对防沙尘暴和暴雨影响不大,AB错误;南面是阳面,北墙窗口不影响阳光入内,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人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人们建造了不同形式的住房,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民居的建筑材料与当地物产,民居材料一般来自于当地自然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就地取材”。
茅草屋(下图)是非洲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图中茅草屋的框架由许多细小的树枝缠绕而成,底部由用麻线固定在一起的粗壮木材支撑,层层叠叠的茅草屋顶犹如贵妇的裙摆。房屋设计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该房屋充分体现了当地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当地利用茅草建屋主要是因为( )
A. 美观稳固 B. 取材方便 C. 功能多样 D. 冬暖夏凉
19. 底部用粗壮木材将茅草屋支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隔热②隔水③防蚊蝇④纳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8~19题答案】
【答案】18. B 19. 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18题详解】
非洲热带草原面积广大,气候炎热,典型的景观是稀树高草,房屋用树枝、木棍构架,房顶铺茅草,可以就地取材又隔热,B项正确;茅草建屋稳固性不强,A项错误;功能较少,C 项错误;该地位于热带,全年高温,D项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该地主要位于热带,气候炎热,用粗壮木材将茅草屋支起,远离地面,起到隔热、纳凉作用,蚊蝇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防蚊蝇的作用;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少,不需要隔水,①③④正确,D项正确。故选D。
【点睛】传统民居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取材、房屋布局、朝向和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社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演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 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
A. 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
B. 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
C. 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
D. 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
21. 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 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 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0~21题答案】
【答案】20. A 21. B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由图及文字材料可知,在土地征收之前的第一阶段,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以农业耕作为主,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即甲代表农民;第二阶段主要为外出务工的工人,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工人所占比例较高,即乙代表工人;第三阶段高校入驻,村民主要靠出租房屋和开商店为高校学生服务,此时村民就业构成中房东所占比例较高,即丙代表房东;大学城建设和建成后阶段,有部分居民可能成为商店的店主,即丁代表店主,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以从事农业为主演变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结合该区域乡村转化为城区的过程,说明康杜村发展过程应该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B正确,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A错误;我国目前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不会出现逆城市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雾培是指植物根系生长在封闭、不透光的空间中,营养液经处理形成雾状,间歇性均匀喷至植物根系,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的一种新型无土栽培模式。“桃三李四梨五”为我国劳动人民长期总结出来的经验,指桃、李、梨从栽种到结果分别需要三、四、五年。雾培果园实现了果树当年结果,颠覆了果树种植传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与传统果树种植相比,雾培果园能够( )
A. 提高水果品质 B. 缩短果树结实周期 C. 增加果树产量 D. 减轻果树的病虫害
23. 从作物品质角度分析,不适宜采用雾培的作物是( )
A. 观赏树木 B. 花卉 C. 蔬菜 D. 中药材
【22~23题答案】
【答案】22. B 23. D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雾培果园实现了果树当年结果,颠覆了果树种植传统,因此可缩短果树结实周期,B选项正确。一般来说,生长周期越长,积累的养分越多,品质越高,因此A选项错误。雾培为提供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对植物本生没有进行改良,因此不会增加果树产量,C选项错误。与减轻病虫害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雾培主要作用是缩短作物生长周期,使成熟速度加快。观赏树木成熟加快,缩短培育时间,节约成本,适宜雾培,A选项错误。花卉与蔬菜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同时可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适宜雾培,B、C选项错误。中药材需要积累更多的药用成分,而缩短生长周期会使养分积累减少,药效减弱,使品质下降,不适宜雾培,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农业技术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之一,可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截止到2019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3890.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2.3%,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影响山东省实施“土地流转”的因素有( )
①个体经营成本高,收益低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③村、镇非农建设项目的发展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5. 土地流转后,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有利于( )
A.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提高劳动生产率 C. 提高农产品品质 D. 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24~25题答案】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个体经营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成本高,收益低,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镇非农建设项目得到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向村镇以及城市流动,农村劳动力减少,也使得通过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成为可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农业产品要进一步面向城市市场,生产专一、优质的农产品,这也要求需要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以发展专业化种植,推动农业规模化进程。①②③④均属于影响山东省实施“土地流转”的因素,故选D。
【25题详解】
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正确。提高粮食单产以及农产品品质等主要通过加强技术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等措施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其影响不大,AC错。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主要通过加强宣传、塑造品牌、依托电商销售等措施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其影响不大,D错。故选B。
【点睛】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构建和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可以使农民更充分地参与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成果,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葡萄和薰衣草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直接显示影响葡萄分布区与薰衣草分布区不同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河流
27. 薰衣草精油加工工业类型属于( )
A. 劳动力指向型 B. 原料指向型
C. 动力指向型 D. 技术指向型
【26~27题答案】
【答案】26. A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葡萄和薰衣草分布区都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B错。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薰衣草分布在海拔500 -1000米的山地区,而葡萄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沿海低山丘陵区,二者分布区的最大不同区位主要是地形,A对。气候相同,土壤也相同,C错。河流水量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A。
【27题详解】
薰衣草精油加工业的原料是薰衣草,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因而它要靠近原料产地,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B正确;劳动力导向型要靠近劳动力丰富区,A错。动力导向型靠近能源,C错。技术导向型靠近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D错。故选B。
上街镇位于福州市西郊,根雕(一种以树根为创作对象的雕刻艺术)是该镇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产业,以其丰富的题材、传神的刀法、流畅的线条诠释着“中国根艺之乡”独特的艺术工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福州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原本位于城区的众多根雕企业和作坊逐渐移至上街镇。后来,上街镇的根雕企业达到近2000家(户),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产品行销全国及世界各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与其他地区相比,上街镇成为“中国根艺之乡”的优势条件是( )
A. 原材料丰富 B. 根雕历史悠久 C. 接近消费市场 D. 交通便利
29.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福州城区的众多根雕企业和作坊逐渐外迁,是因为( )
A. 城区规划调整 B. 缺乏政策支持 C. 根雕市场萎缩 D. 技术工人缺乏
30. 为解决上街镇根雕企业数量多、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的问题,可以( )
①引进国外技术,提高根雕质量 ②打造品牌推广平台,提高知名度
③标准机械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 ④成立根雕交易中心,提高销售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8~30题答案】
【答案】28. B 29. A 30. C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由材料分析可知,上街镇根雕历史悠久,艺术工艺独特,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根艺之乡”,B正确。读材料分析,根雕的原材料是树根,上街镇位于福州市西郊,森林面积较小,原材料并不丰富,A错误。交通便利和接近消费市场只是有利于根雕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上街镇成为“中国根艺之乡”的优势条件,其他地区也可能具有交通和市场优势。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读材料分析,上个世纪90年代初,福州城建提速、征地拆迁,导致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所以原本位于福州市区的众多根雕企业和作坊逐渐移至上街镇。缺乏政策支持、根雕市场萎缩、技术工人缺乏并不是根雕企业和作坊转移的原因,B、C、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0题详解】
读材料分析,根雕产业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引进国外技术,只能提高根雕产品的品质,并不能解决根雕产业规模小、知名度低的问题,①与题意不符;打造品牌推广平台,提高知名度,走品牌化发展之路能够有效推进根雕产业规模化发展,②正确;读材料分析,根雕属于传统手工艺产业,原料的来源、构成复杂,题材丰富,对雕刻刀法要求较高,所以不适合标准机械化生产,故③错;成立根雕交易中心,可推动根雕文化产业的发展,扩大根雕产业的影响力,提高销售量。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本题②④正确,故选C项。
【点睛】传统手工艺产业也应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合适的科学技术,进行必要的现代化改造,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摸清人口“家底”事关国计民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下图示意1953到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变化,纵观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城乡人口变化巨大。
(1)据图描述1953一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的变化特征。
(2)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乡村人口又创新低,试分析其原因。
【31题答案】
【答案】(1)乡村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1990年人数最多,2020年人数最少。
(2)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乡村人口的变化特点、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53~1990年期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增加,1990年人数最多;1990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减少,2020年最少,乡村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小问2详解】
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吸引了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人口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所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乡村人口又创新低。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沙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一体背景下,创新动力十足、呈现出引领地区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面貌。长沙市地形独特、湘江将城市一分为二,西侧主要是丘陵低山,东侧多为平原。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等自然要素与长沙城之间形成了国内仅有的“山水洲城”关系。
该市总体布局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构筑青山、秀水、绿树、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形成两带(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两圈、五楔为骨干的绿色空间格局。各规划区功能不同,星马新城规划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休闲产业;高星组团是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以及河西高新产业的辐射,规划以机械、食品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产业区;暮云组团则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体育等区域性公共设施。下图示意长沙市2003-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1)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对长沙市的有利影响。
(2)沿长沙市主轴线方向(下图),绘制地租大致变化曲线。
【33题答案】
【答案】(1)区域产业分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各组团的功能相对独立,互相之间干扰小,能够保证城市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各组团之间有绿地、风光带楔入,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2)绘图如下: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沙市城市空间规划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与城市规划、地租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城市空间形态集中式易导致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通过向组团式发展,不同组团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促进区域分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各组团功能相对独立,有效避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同质竞争,组团间的相互干扰小,保证城市各项生产活动有序进行。长沙市通过规划形成两带(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两圈、五楔为骨干的绿色空间格局,各组团之间嵌入有相应的绿地和风光带,既避免各组团的无序扩张,也保证了城市绿地和水域,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小问2详解】
首先根据图示信息明确主轴线的位置,其中城市主体的地租应最高,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应为地租的次高值(地租整体低于城市主体),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作为城市生态用地,其地租相对较低。另外,沿主轴线的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的外围地区,其地租较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地区更低,由此绘制沿长沙市主轴线方向地租变化曲线即可,如下图:
3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榧为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乔木,是果用、油用、药用、绿化、观赏等多用途树种。香榧树高达20米以上,8年树龄以上方可开花结果,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又需要3年时间,且结实率低。幼苗期喜温湿凉爽,成年结果后则要求光照充足。
香榧果实营养价值极高,采摘下来之后,经过历时一个多月、多道工序的加工过程,就成为了名贵的千果“香榧子”,其市场价格可达400~500元/kg。浙江诸暨是我国香榧的主产地,也是原产地,所产“枫桥香榧”声誉较大,但影响力主要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少数南方城市。该市建有中国唯一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以该森林公园为核心区的“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下图为诸暨及其周边地形,下表为诸暨枫桥地区古香榧树种群(平均树龄200年以上)的分布情况。
生长因素
分级标准
香棰树比例(%)
坡度(单位:°)
<10
14.7
10-30
93.6
>30
2.5
坡向
平地
0.1
阳坡/半阳坡
74.4
阴坡/半阴坡
25.5
土层厚度(单位:cm)
<30
14.7
30-70
23.7
>70
61.6
土壤有机质(单位:%)
<1
4.3
1-2
20.5
>2
75.2
(1)指出影响枫桥地区香榧分布的地形条件。
(2)说明香榧干果价格高的原因。
(3)诸暨及周边地区部分农户在香榧幼苗地中套种绿豆。简述该种植方式的优点。
【35题答案】
【答案】(1)枫桥地区香榧主要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的缓坡地带。
(2)生长周期和培育期较长;结实率低,抬高了价格;制造工序复杂。
(3)香榧生长周期长,套种生长周期短的绿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绿豆植株有助于香榧幼苗遮阴、抑制杂草;绿豆为豆科植物,根系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和固土作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解析】
【分析】题目通过浙江诸暨的地形、气候、香榧的生长习性和香榧特色产业的发展,考查区域农业区位条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农业生产措施的评价能力。
【小问1详解】
指出影响枫桥地区香榧分布的地形条件,主要从表格中不同地形分布的比例确定。从表中可知,香榧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0°--30°区域的阳坡、半阳坡区,所以多分布在朝阳或半朝阳的缓坡区。该区域土层较厚,光照充足,有利于香榧的生长。
【小问2详解】
说明香榧干果价格高的原因,主要从香榧的种植、成果期、加工、产量和营养价值等等方面分析。由题可知,8年树龄以上方可开花结果,从开花到果实成熟,又需要3年时间,所以其培育期和生长周期较长;结实率低,产量较低;采摘之后加工工序复杂,耗费人力成本高;营养价值高,知名度高等。
【小问3详解】
简述诸暨及周边地区部分农户在香榧幼苗地中套种绿豆的优点,可以从绿豆的生长周期、固氮和抑制杂草等方面分析。香榧生长周期长,前期收益低,套种生长周期短的绿豆,可以增加土地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绿豆植株枝叶稠密,有助于为香榧幼苗遮阴;阻挡光照,抑制杂草生长;绿豆为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的根系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绿豆夏季生长旺盛,植株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具有固土作用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的作用。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鹿邑县村民普遍养羊。20世纪70年代,该县形成多家尾毛加工作坊,将羊毛和各地收购的动物毛进行初加工,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日韩化妆刷生产企业。90年代,一批鹿邑人到沿海地区设厂,直接为国外知名企业代工化妆刷系列产品,获得丰厚利润。2015年,鹿邑县实施“凤还巢”工程,规划建设了占地800多亩的化妆刷产业园,吸引外出民工返乡创业。目前,该园区已集聚了130多家化妆刷制造企业,在这里纯手工制作的化妆刷贴上欧莱雅、香奈儿等国际品牌后,飘洋过海抵达法国、美国、韩国等。目前,鹿邑县已发展成为“中国化妆刷之乡”。
(1)20世纪70年代,分析鹿邑县尾毛加工作坊利润较低的原因。
(2)说明2015年鹿邑县实施“凤还巢”工程的主要目的。
【37题答案】
【答案】(1)产品初加工,附加值低;通过外贸公司,增加交易成本。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将羊毛和各地收购的动物毛进行初加工,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日韩化妆刷生产企业”可知,一方面,主要对收购的动物毛进行初加工,产业链短,经济附加值低。另一方面,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日韩化妆刷生产企业,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交易成本。
【小问2详解】
当地建设产业园,吸引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使得园区集聚了130多家化妆刷制造企业,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2024济宁兖州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济宁兖州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