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有答案),共17页。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夫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 太平。
14.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 ) (2)微斯人( )
(3)安用重法邪( ) (4)轻徭薄赋( )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或请重法以禁之。
16.下面句子与“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辍耕之垄上 D.马之千里者
17. [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 [乙]文中唐太宗,作为国君做到了[甲]文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 [甲]文表现了作者何种忧乐观? [乙] 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办法是什么?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 分)
【答案】
14. ①. 在……之前 ②. 如果没有 ③. 怎么 ④. 减轻
15.(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16. D
17.①. 议论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以民为本”的思想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2年初中毕业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三】(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②?“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荀巨伯:东汉颍州(今属河南)人,汉桓帝的义士。②止:停留。
15.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 (2)故惠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
(3)友人语巨伯曰 语:___________ (4)子令吾去 去:___________
16.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17. 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孟子认为是“____________”,荀巨伯认为是“__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填空)
18. 甲文阐述的观点和乙文表现的主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15~18题答案】
【答案】15. ①. (1)讨厌,憎恨 ②. (2)同“避”,躲避 ③. (3)告诉,对……说 ④. (4)离开
16. (1)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本心),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舍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意思对即可)
17. ①. 苟得 ②. 败义以求生
18. 相同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或:舍生取义)。
不同:甲文还表达了“义”人皆有之,应保有“本心”(“是心”)的观点。乙文还表现了“义”很可贵,能感化他人,(或:讲情义的人受人尊重)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大意:死也是我所讨厌的。恶:讨厌。
(2)大意:所以祸患有不去逃避。辟:通“避”,躲避,逃避。
(3)大意:朋友对荀巨伯说。语:对……说。
(4)大意:你让我离开。去:离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作答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词语:
(1)独:只有。是:这。丧:丢失,失去。
(2)疾:疾病。委:丢下,舍弃。宁:宁可,宁愿。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题意“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可定位至甲文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由此可知,孟子自己想要的东西有超越生死的,所以他不去苟且偷生,那么相反的“为了保全生命而不讲道义”的行为,则就是苟且偷生了,根据原文可以填入“苟得”二字;第二空,可以同样由题意定位至乙文的“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由此可知,荀巨伯认为抛弃朋友而追求活下来这个结果,其实是“败义以求生”,由此可得出答案。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甲文的观点由文章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甲文主要是论证了舍生取义和人皆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只是君子能够不丧失而已;由乙文“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可知,乙文主旨为强调我们做人对待朋友应该讲究义气,同时也是表达了高贵的品质可以感化他人。综上所述,甲文和乙文相同的点在于它们都认为义重于生死,不同的地方在于甲文还强调了君子能够不丢失这种精神,乙文表达了精神能够感化他人。
【点睛】甲文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文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三](16分)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因托以寄去。夫一穷秀才,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节选自《何岳轶事》,有删改)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间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6.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
(2)妻妾之奉 奉:______
(3)何岳尝夜行 尝:______
(4)略不动心 略:______
17.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18.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19. 阅读【甲】【乙】两文,【乙】文中的何岳体现了【甲】文中怎样的义利观?表现了何岳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 (1)同“避”,躲避 ②. (2)侍奉 ③. (3)曾经 ④. (4)全、完全
17. (1)(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那个人想要分给(他),一些银子作为感谢。
18. ①. 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运用比喻(或类比)、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说理通俗易懂 ②. ②此其过人也远矣(意思对即可)
19. “舍生取义”;【乙】文通过详细记叙何岳拾金不昧和不私自占有他人财物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是一个正直、心中有“义”的人。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灾难来时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妻妾的侍奉。奉:侍奉。
(3)句意:何岳曾经晚上出行。尝,曾经。
(4)句意:一点儿也不动心。略,全、完全。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 万钟,优厚的俸禄;则,却;辩,同“辨”,辨别;而,就;于,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
(2)其人,那个人;欲,想要;为,作为。
【18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甲文多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语气强烈,气势充沛。运用比喻和类比,使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列举实例,增强论证的力量。如第②段中列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而饿死的实例。
②“此其过人也远矣”意为:这就是他远远超过常人的地方。这是作者对何岳拾金不昧,封金而还行为的高度评价。
【19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义利观是舍生取义。乙文记叙了何岳拾到银子以后,第二天在拾银子的地方等丢银者并拒绝其给出的酬谢,何岳不私自占有他人的财富,而是想方设法归还。这两件体现了他并不贪求财富,而重视大义。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由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诚实,不贪求财富,坚持大义的人。
【点睛】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何岳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于常人。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三](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②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今;若,如果。②为:愿意
15.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得: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 甚:_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4)予子冠履 予:_________
16.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乏贵也。
17. 【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与【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用原文语句填空)
18. 【甲】【乙】两文阐述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义”的内涵。
【15~18题答案】
【答案】15. ①. 得到,获得 ②. 超过 ③. 踩踏 ④. 给
16. (1)高位厚禄却不辨明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2)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17. ①.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 是贵义于其身也
18. 【甲】文观点是“舍生而取义”,【乙】文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义”指的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得:得到,获得;
(2)句意: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甚:超过;
(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4)句意:给你鞋帽予:给。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
(2)冠:帽子;履:鞋。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思是: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与【乙】文“是贵义于其身也(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表达的意思相同,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开篇采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孟子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自然而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即“舍生而取义”。
【乙】文开篇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万事莫贵于义”,接下来通过类比说理的方式,引出“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引出争辩一句话而互相厮杀的事例,强调正义的重要性,进而得出结论,重申论点“万事莫贵于义”。
【甲】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万事莫贵于义也”可知,【甲】文写为了正义而不去做苟且偷生之事,【乙】文写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可见两文所说的“义”都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点睛】【甲】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厚禄却不辨明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
先生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如果有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意做这样的事吗?’一定不愿意做。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杀死你。你做吗?’一定不做。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③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志:记述。
1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峰回路转( ) (2)名之者谁(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是岂不为六一乎( ) (5)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
17.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
19. 在不同时期,欧阳修的乐分别是什么?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16~19题答案】
【答案】16. ①. (1)曲折,回环 ②. (2)命名,取名 ③. (3)意趣,情趣 ④. (4)这 ⑤. (5)本来
17.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18.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19. 在滁州时:与民同乐(意对即可。)
在颍州时: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峰回路转: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回:曲折,回环。
(2)名之者谁: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4)是岂不为六一乎: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是:这。
(5)吾固知名之不可逃: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固:本来。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此句意思为: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据此可知句子说了三层意思,一是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二是辞官的做法,三是更改名号,再加上“遂”“则”通常用于句首的提示,可以划分停顿为: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的原则。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逃,逃避;屡,屡次;易,改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在滁州时: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此时欧阳修的快乐是与民同乐;
在颍州时:根据乙文“又更号‘六一居士’”“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和“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可知此时欧阳修的快乐在于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2022届九年级“一模”语文试题
【三】(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敞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乙】李玄通,雍州蓝田人,累除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之,城陷被擒。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玄通叹息曰:“吾荷朝恩,作藩东夏,孤城无援,遂陷虏庭。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拒而不受。后溃腹①而死,高祖②闻而为之流涕。
(节选白《李玄通传》)
【注】①溃腹:剖腹。②高祖:唐高祖李渊。
15.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_____
(3)必敬必戒 戒:_____________
(4)吾荷朝恩 荷:_____________
(5)高祖闻而为之流涕 涕:_____________
16.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
17. 【甲】文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当守臣节”中的“臣节”是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18. 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在李玄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15~18题答案】
【答案】15. ①. (1)停息 ②. (2)行冠礼 ③. (3)谨慎 ④. (4)蒙受 ⑤. (5)泪(意思对即可)
16. (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刘黑闼看重他的才干,想任用他为大将。(意思对即可)
17. ①. 一怒而诸侯惧 ②. 安居而天下熄 ③. 以忠报国(意思对即可)
18. 李玄通被俘后“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的誓言和“拒而不受”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所以他也是大丈夫(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熄:停息。
(2)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3)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4)句意:我蒙受朝廷大恩。蒙受。
(5)句意: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泪。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顺:顺从;正:常法;妾妇:妇女;道:规则;
(2)重:看重,重视;欲:想要;为:担任。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对景春的反驳,“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这”指的是景春对公孙衍、张仪行为的总结,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乙文中,李玄通被俘后,叹息曰“当守臣节,以忠报国”,“以忠报国”即“臣节”的具体所指。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李玄通被俘后,叛贼刘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李玄通严辞拒绝,并剖腹自杀表明报国之志。李玄通发出的“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的誓言,“拒而不受。后溃腹而死”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这是“大丈夫”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
李玄通,雍州蓝田人,后授官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打定州,州城陷落而被擒获。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玄通叹息道:“我蒙受朝廷大恩,在中国东部总领一方军府,孤城无援,于是身陷贼庭。如今当保持人臣节操,以忠诚报答国家,岂能挫抑志气,竟接受叛贼的官职。”便拒不接受。随即剖腹而死。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
安徽省淮北市“万友”名校2022年大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16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庆全庵桃花①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①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所作。
15.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得一山 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飞莫遣随流水 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7. 《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桃花源人的高兴和满足;《庆全庵桃花》中作者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8. 《桃花源记》(节选)和《庆全庵桃花》中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何异同之处?
【15~18题答案】
【答案】15. ①. 于是,就 ②. 同“邀”,邀请 ③. 妻子儿女 ④. 让
16.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17.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桃花
18. 相同点:两人都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不同之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庆全庵桃花》诗歌大意: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便出现一座山。便:于是,就。
(2)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
(4)句意为: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遣:让。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
(2)延,邀请;皆,都。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写桃源人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庆全庵桃花》中,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借写庆全庵的桃花,把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结合注释可知,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孤寂心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桃花源记》,结合“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根据“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诗人借写庆全庵的桃花,把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同点: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意思是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庆全庵是诗人隐居之地,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流露了作者的避世隐居的孤寂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选文
语言特点
个人选择
作者评价
【甲】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文
叙述清晰,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质
遂以还之:因托以寄去
②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2023年安徽省部分地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部分地区中考三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基础知识,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是,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作者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专题(有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语言运用专题(有答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