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导学案
展开一、课文理解
为什么诗题叫作“童年的水墨画”?
答: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第一行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体现了垂柳婀娜多姿的特点;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的说明溪水很平、很静很干净的特点。正因为溪水具备这样的特点,溪水才能被垂柳当作镜子。
2.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溪比作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子,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像“绿玉带”一样了。
段解
前四行诗描写的场景,让人仿佛看到了澄清碧绿、平静如镜的小溪倒映着依依垂柳,青山染绿了溪水和人影,一个孩童在垂钓,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最后两行诗描写了鱼儿上钩后的动态景象,人影碎了,鱼儿在草地上蹦跳,孩子开心的笑声银铃般响起,仿佛是在和鱼儿一起“蹦跳”。
背诵指导:
全诗共六行三句,第一句先写环境,第二句写事件,人在溪边钓鱼。第三句是特写,鱼钓上来了。
江上
前两行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孩童划动双臂的动作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更能突出孩子的欢乐。
“水葫芦”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并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
最后两行诗是对一个孩子的特写,重点描写一个小孩在水里嬉戏玩闹的场景,他钻入水中,突然从水里露出头来调皮地笑着。
林中
“钻”字将小蘑菇拟人化,表现出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蘑菇,把蘑菇头比作“斗笠”,又把星星点点散落的蘑菇比作“山花”。
按照读音写出下列的词语。
jiàn luò zhú gān mò shuǐ
xi shuǎ bō dòng chuí liǔ
làng huā hú lu sōng shù
pū tēng shān dòng qīng shuǎng
mó gū
三、词语理解:
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色彩的国画。
钓竿:钓鱼或其他水生动物用的竿子,一端系线,线端有钩。
扑腾:形容重物落地的声音。
戏耍:玩耍。
浪花:波浪激起的四溅的水。
清爽:清洁凉爽。
松针:松树的叶子,形状像针。
表现动作的词语:扇动、扑腾、戏耍、波动
与植物有关的词语:垂柳、蘑菇、松针、水葫芦、松树
多音字
shān 扇动
shàn 风扇
zuān 钻孔
zuàn 钻头
形近字
粹(纯粹)
悴(憔悴)
猝(猝不及防)
醉(陶醉)
狼(狼吞虎咽)
浪(浪花)
娘(娘亲)
粮(粮食)
灵活运用
1.运用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小蘑菇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白云像一朵朵大大的棉花糖在天空飘荡。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给”在这里可以换成什么词?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可以换成“被”字。这句话描绘了溪水被青山的倒影“染”绿,溪边钓鱼的小孩子的身影投映在水平如镜的小溪里,小孩子的倒影也变成了绿色。
3.“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呢?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用蹦跳形容笑声,营造了活泼欢乐的氛围。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学习《溪边》,布置作业,拓展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3 荷花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3 荷花学案,共4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9 剃头大师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9 剃头大师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理解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