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光及其应用第五节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学案
展开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2.掌握用公式Δx=λ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的方法并能计算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
由公式Δx=λ可知,在双缝干涉实验中,d是双缝间距,是已知的,L是双缝到屏的距离,可以测出,那么,只要测出相邻两明条纹(或相邻两暗条纹)中心间距Δx,即可由公式λ=Δx计算出入射光波长的大小。
三、实验器材
双缝干涉仪(包括光具座、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及测量头,其中测量头又包括分划板、目镜、手轮等)、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观察双缝干涉图样
(1)将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2)接好光源,打开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
(3)调节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遮光筒的轴线到达毛玻璃屏。
(4)安装双缝和单缝,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双缝与单缝平行,二者间距约为5 ~10 cm,这时可观察到白光的干涉条纹。
(5)在单缝和光源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1)安装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
(2)使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某条亮(暗)条纹的中央,如图甲、乙所示。记下手轮上的读数a1,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至另一亮(暗)条纹的中央,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a2,得出n个亮(暗)条纹间的距离为a=|a2-a1|,则相邻两亮(暗)条纹的间距Δx=。
(3)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d是已知的)。
(4)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5)换用不同的滤光片,重复实验。
五、数据处理
1.用测量头测量某单色光干涉图样的条纹间距Δx=。
2.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的距离L(双缝间距d是已知的)。
3.将测得的L、d、Δx代入Δx=λ,求出光的波长λ,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4.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图样的异同,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六、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双缝间距d是器材本身给出的,因此本实验要注意L和Δx的测量。光波的波长很小,L、Δx的测量是否准确对波长的影响很大。
1.L的测量:L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如果可能,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条纹间距Δx的测量:Δx利用测量头测量。可利用“累积法”测量n条亮纹间距,再求Δx=,并且采用多次测量求Δx的平均值的方法进一步减小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双缝干涉仪是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要轻拿轻放,不要随便拆分遮光筒、测量头等元件。
2.安装时,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使单缝、双缝平行且竖直。
3.光源使用线状长丝灯泡,调节时使之与单缝平行且靠近。
4.在实验中会出现屏上的光很弱的情况,主要是灯丝、单缝、双缝、测量头与遮光筒不共轴所致;干涉条纹是否清晰与单缝和双缝是否平行有关系。
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例题1] 在“用双缝干涉测定光的波长”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的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上单缝和双缝
B.测量某条干涉亮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板中心刻线与该亮纹的中心对齐
C.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n条亮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两条亮纹间距Δx=
(2)测量某亮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mm。
[解析] (1)应先调节光源高度、遮光筒中心及光屏中心后再放上单缝与双缝。测微目镜分划板中心刻线应与亮纹中心对齐,使得移动过程测出的条纹间距较为准确。测微目镜移过n条亮纹,则亮条纹间距Δx=。故选A。
(2)固定刻度读数是1.5 mm,可动刻度读数是47.0×0.01 mm,因此示数为1.970 mm。
[答案] (1)A (2)1.970
[针对训练]
(多选)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光屏上却观察不到干涉图样,这可能是由于( )
A.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不一致,相差较大
B.没有安装滤光片
C.单缝与双缝不平行
D.光源发出的光束太强
解析:选AC 安装实验器材时要注意: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要重合,光源与光屏正面相对,滤光片、单缝和双缝要在同一高度,中心位置在遮光筒轴线上,单缝与双缝要相互平行,才能使实验成功。当然还要使光源发出的光束不致太暗。综上所述,可知选项A、C正确。
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例题2] (2019·全国卷Ⅱ)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测量某种单色光的波长。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使得从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回答下列问题:
(1)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该同学可______。
A.将单缝向双缝靠近
B.将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
C.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使用间距更小的双缝
(2)若双缝的间距为d,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l,测得第1条暗条纹到第n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则单色光的波长λ=________。
(3)某次测量时,选用的双缝的间距为0.300 mm,测得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1.20 m,第1条暗条纹到第4条暗条纹的距离为7.56 mm,则所测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 (1)相邻明(暗)干涉条纹的间距Δx=λ,要增加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即减小Δx,需增大d或减小l,因此应将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选项B正确。
(2)第1条暗条纹到第n条暗条纹间的距离为Δx,则相邻暗条纹间的距离Δx′=,又Δx′=λ,解得λ=。
(3)由λ=,代入数据解得λ=630 nm。
[答案] (1)B (2) (3)630
[针对训练]
利用双缝干涉测定单色光波长时,第一次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A条纹中心(图甲),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第二次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B条纹中心(图乙),游标卡尺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已知双缝间距为0.5 mm,从双缝到屏的距离为1 m,则图丙中游标卡尺的示数为________mm,可得相邻两亮条纹的间距Δx=________mm,所测单色光的波长为________m。
解析:游标卡尺读数等于主尺读数加上游标尺读数,10分度精确度为0.1 mm,题图丙中读数为11 mm+0.1×4 mm=11.4 mm,
题图丁中读数为16 mm+0.1×8 mm=16.8 mm,
可得相邻两亮条纹的间距Δx= mm=1.35 mm,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λ,可得单色光的波长λ=Δx=×1.35× 10-3 m=6.75×10-7 m。
答案:11.4 1.35 6.75×10-7
三、创新实验设计
[例题3] 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德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埃德镜实验)。
(1)洛埃德镜实验的基本装置如图所示,S为单色光源,M为一平面镜。试用平面镜成像原理画出S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与直接发出的光在光屏上相交的区域。
(2)设光源S到平面镜的垂直距离和到光屏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和l,光的波长为λ,在光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写出相邻两条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离Δx的表达式。
[解析]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对称性),先作出S在镜中的像S′,画出边缘光线,范围如图所示。此范围即为相交区域。
(2)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干涉条纹宽度与双缝间距、缝屏距离、光波波长之间的关系式为Δx=λ,又因为d=2a,所以Δx=λ。
[答案] (1)见解析图 (2)Δx=λ
[针对训练]
在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中,将两片刀片合在一起,在涂有墨汁的玻璃片上划出不同间隙的双缝。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让激光束通过自制的双缝。
(1)保持缝到光屏的距离不变,换用不同间隙的双缝,双缝的间隙越小,屏上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
(2)保持双缝的间隙不变,光屏到缝的距离越大,屏上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
(3)在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的距离都不变的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光做实验,发现用蓝光做实验时在屏上明暗相间的条纹间距比用红光做实验时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实验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试运用波动理论对明条纹的形成予以解释。
解析:(1)根据Δx=λ知,d越小,Δx越大。
(2)根据Δx=λ知,l越大,Δx越大。
(3)红光的波长长,蓝光的波长短,根据Δx=λ知,用蓝光照射时的条纹间距比红光的小。
(4)同一色光透过双缝形成相干光源,在光屏相遇,有的区域光振动加强,有的区域光振动减弱,光振动加强的区域呈现明条纹。
答案:(1)越大 (2)越大 (3)小 (4)同一色光透过双缝形成相干光源,在光屏相遇,有的区域光振动加强,有的区域光振动减弱,光振动加强的区域呈现明条纹。
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五节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五节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学案设计,共7页。
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粤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案设计,共9页。
2020-2021学年第四章 光及其应用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章 光及其应用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