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2017)一年级上册4.认识感官教案及反思
展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从先自己熟悉的感官入手,分别用眼、耳、鼻、舌、皮肤进行观察,再认识感官的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的认知;再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学生通过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最后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说学情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为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做好了准备。所以科学课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是要先让学生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再让学生清晰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学生要去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软硬、冷热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并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偿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3.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食物的很多信息。
【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互相认识一下吧,我们一起来做。(律动《找朋友》)
师: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几个朋友,这个朋友跟我们很亲密,一直陪伴我们日常生活,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这位神秘的朋友就藏在这几条谜语中,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课件:大屏幕打出谜语)
竖起耳朵好好听。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 (打一人体器官)
师问:对就是我们身上的器官?和这个朋友打个招呼吧。你们猜的又快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笑脸,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得到老师手的小笑脸。)
师:对啦,眼睛可是好宝贝。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观察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眼睛可以观察事物的大小、看到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你们看看老师的头发?
一座山,两个洞,会吹气,会辨味。(打一人体器官)
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 (打一人体器官)
上一片红,下一片红,外面一动里面动,问他干什么,叽哩呱啦说一通。(打一人体器官)
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吃饭穿衣都靠它,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学生交流:眼睛、小手、嘴巴(舌头)、鼻子。
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今天老师就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感官。(揭题板书 认识感官)我们一起来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从最熟悉的眼睛这一器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体验,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课主题——感官,让学生初步了解知道通过眼、耳、口(舌)、鼻、手(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眼睛能看到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由于课才开始,学生会认为嘴巴、手是感官,教师不用急着否定,可以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体悟发现,做进一步地探究与概念纠正。〗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火眼金睛大比拼
师:接下来老师来试试小朋友的火眼金睛,看看谁的眼睛观察起来最厉害。老师带大家去森林里看一看,小动物们担惊受怕都藏了起来,我们现在开始找找它们,看看你能找出来几种?
1.出示图片,激趣: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生上台指认)
2.追问:你的眼睛真厉害,竟然把这个小动物找出来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怎么发现它的?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啊,竟然找到了这么多的小动物。我们在森林里去用眼睛发现了许多小动物,接下来,老师要邀请你们用耳朵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呢!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找小动物”的游戏活动,识别事物的不同特点的操作活动来分别体验眼睛、耳朵、舌头、皮肤的观察功能,学会用一些词汇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描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使科学素养化身学生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在一个个连续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3.学生交流,介绍动物特征。
师: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一会儿这样说:我找到哪一种小动物或小虫子了,它的大小,它的形状。
生1:我发现了一只绿色的青蛙,它圆圆的,藏在地上的落叶里。
生2:我发现了一只七星瓢虫,它很小,身体圆的,爬在树枝上
生3:我发现一只绿色的蝗虫,也爬在树枝上,有点扁。
生4: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说出小动物或小虫子的个头大小,身体形状,颜色等等。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知道科学也需要严谨合理的描述。描述事物的现象也是一项基础能力。〗
4.提问: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用小耳朵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动物的声音?
5.音频播放,学生辨识。
播放:风声、雨声、流水声、小动物的发出的声音等。
学生倾听,辨识。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学生知道耳朵用途也很大呢,它也是我们观察外物,感知世界的感官。〗
6.拓展:再用耳朵听听,我们教室外面有哪些声音呢?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生互动交流)
7.(出示闻香盒)谈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在盒子里放了个好吃的,在不打开盒盖的情况下,你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8.学生讨论:用鼻子闻一闻。
9.科学方法指导:挥扇法闻气味。
10.学生板演,分组活动。
11.提问:你闻到的是什么气味?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味?
12.谈话:小朋友们都有个灵敏的鼻子,发现里面是橘子,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学生品尝)。
13.交流:说说你吃到的橘子味道是怎样的?
14.提问:你们方才剥橘子皮时,有什么感觉?(生交流)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让学生指导眼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依靠别的感官,鼻子舌头。也充分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一看二闻三尝〗
15.讨论:用你的小脸蛋触碰一下橘子皮,有这种感觉吗?用手臂去触碰一下呢?腿呢?(生交流)
16.谈话:我们的小手、脸蛋、裸露在外的手臂、腿,都能感觉到橘子皮软软的,凉凉的,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表层覆盖着皮肤,我们就是靠皮肤来进行感觉的(板书:皮肤)。
17.总结: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这些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全课总结。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动物们也有感官,它们又是怎么用感官观察的呢?(生交流)
2.视频播放:狗、老鹰等敏锐的感官。
3.安全教育:不明物品尽量不要用闻,尤其是尝的方法去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将感官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知道动物也和人一样依靠它的感官感知周围的信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而又需要刻意练习的一个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对感官及用感官观察的方法有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在总结时,尽管学生年龄小,说得也较细碎,但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点的积累,层的叠加,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四):动手制作:(配上音乐,使学生走进其中)
师:好了,同学们,眼睛、耳朵、手和脚各个部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身体,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们来看52页,我们一起来判断。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涂一涂,给身体涂上喜欢的颜色,每个部分都涂一种颜色。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好,我们身体的每一各部位的很重要,身体的部位不论大小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它们,不让它们受一点点伤。
〖设计意图:通过卡通图片的设计,一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是能让学生留一个纪念,学生没有涂完,可以坚持下去。提醒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它们是重要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眼睛 鼻子
《认识感官》板书 耳朵 舌头
皮肤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本,多元发展”,教师“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资助探索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双本,多元发展”,教师“导”,学生“学”,放手让学生资助探索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六
第四课《认识感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旨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并描述描述事物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学生通过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器官。
【教学难点】: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每组出示2片树叶,谈话:大家看看这2片树叶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说出不同)
提问:我们是用什么器官比较出2片树叶的不同的?(学生答:眼睛)
提问:除了眼睛,我们身体还有什么部位帮助我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学生交流:眼睛、鼻子、嘴(舌头)、耳朵、手
小结:我们身体的这些部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感官(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些感官帮助我们进行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眼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在学生对自己组内树叶描述时,教师要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给予引导,以提升学生的描述技能。 】
(二)、观察探究,认识感官
1、听觉
(1).播放录音,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学生听录音,回答
(3).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学生答耳朵)
2、嗅觉和味觉
(1).出示三个杯子,分别放白酒、白醋、雪碧。谈话:你们面前的三个杯子都装有什么东西呢,大家用鼻子闻一闻,然后再尝尝它们的味道。但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一是闻的时候不能用鼻子直接闻,应该用手这样扇着来闻。(教师示范)尝的时候呢,不能用嘴直接品尝,应该用筷子蘸一点尝。(教师示范)。教师强调,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
(2).学生用老师示范的方法对液体进行观察。
(3).提问:我们用什么器官感知气味和味道的?
【设计意图:之所以选用白酒、白醋、雪碧这三种液体,是因为它们光用眼睛看基本分辨不出来,都是无色透明的(雪碧刚倒入会有气泡,但时间长了,气泡就消失了),这就需要用鼻子去分辨了。白酒和白醋都有刺激性气味,雪碧也有淡淡的香甜气味,学生很快的把它们分辨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们用舌头去尝尝它们的味道,学生会品尝到辣、酸、甜的味道。】
(三)认识触觉[来m]
1.出示毛巾和硬纸板。谈话:用身体不同部位(比如手、脸、胳膊)分别碰触毛巾和硬纸板,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学生回答:一个硬,一个软;一个光滑,一个粗糙)。
2.提问:你们是用身体哪个器官感知到的呢?
【设计意图:教材中用脚来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与粗糙。但对于北方的孩子,9月末已经天气很凉了,不适合用这种方法。在选材中对比越强烈效果越好,但出于安全和材料方便选取的角度考虑,没有用薄铁板,而是选用毛巾和硬纸板。还有就是学生往往认为手是感觉器官,所以在课堂上让他们用身体不同部位接触实验材料,引导认识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
(三)、延伸拓展
1.不仅人有感官,动物也有感官,你知道哪些动物有特别灵敏的感官?
2.播放视频,介绍动物的感官。
3.请同学补充其它动物具有灵敏感官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也有感官,有的还很灵敏,能帮助动物们发现其它物体,将对感官的认识从人拓展到其他生物,积累和丰富对人和动物感觉器官的感性认识。 】
【教学片断赏析】:
“用皮肤感知软硬等教学片段”
师:每组桌子上都有毛巾和硬纸板,同学们可以用手、脸、胳膊等身体的一部分去触碰它们,你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毛巾很软,纸板很硬
师:你是用身体哪个部位感受到毛巾软,纸板硬的?
生:我是用手感觉到的
师:其他同学是用身体哪个部位感受到毛巾软,纸板硬的?
生:我是用脸感觉的
生:我是用脖子感觉的
生:我是用胳膊感觉到的
师:除了感觉到软硬,你还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觉毛巾表面很粗糙,纸板就比较滑
师:你是用身体哪些部分感觉的?
生:我是用鼻子感觉到的
师:你是用鼻子闻感觉到毛巾粗糙,纸板滑的吗?
生:不是,我是用鼻尖在上面蹭感觉到的
师:也是就说你用鼻尖上的皮肤感觉到的 ,是吗?
生:是的
师:刚才我们用身体哪部分器官来感觉物体的软硬、粗糙光滑的?
生:用手
师:有的同学还用胳膊、脸等感受,实际上器官都包裹着皮肤,我们是用皮肤去感受冷热,软硬的。
七、板书设计
《认识感官》板书
色、形状、大小...
(小组评比) 声音…
1 2 3 气味…
味道…
4 5 6 软硬、粗糙和光滑、冷热…
八、教学反思
关于身体表面的皮肤是感觉器官,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是本课的一个理解难点。学生对皮肤的认知比较模糊,仅是屏直觉思维,很片面地认为手是能感觉物体的冷热、毛糙细腻,是人体的感官。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探究,指导学生进行身体其他部位的体验,引导学生把脸部、颈部、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获得的感觉联系起来,知道这些部位能有感觉就是因为表层的皮肤在起作用,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皮肤才是人体获知外界信息的器官。[来源:学+科+网Z+X+X+K]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一年级上册12.轮子的故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一年级上册12.轮子的故事教案,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教材,说学情,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7.做个小侦探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7.做个小侦探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第三次实验,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说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