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案
展开肺的通气
一、 生物教学理论指导
运用了概念教学论、目标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本节教学的理论支撑。
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肺通气是发生在肺部以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的第一环节,为下一课时学习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的气体交换等环节打下基础并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气体交换过程,故其地位不容小视。本课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尤其是其中涉及到了物理学中的气压问题,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策略具有挑战。
本课教学主要运用了观察法、问答法、讲述法、自主学习法、模型探究法、讨论法等。
三、 学情分析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个体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所以对“呼吸”定义的理解并不困难,这一点对本课学习有利。但他们对呼吸运动的具体过程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呼吸运动可以引起肺容积改变进而引起吸气与呼气的原理不易理解,所以在本课注重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建模的方法,弱化知识难度,再加以恰当的引导就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的建构,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
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肺通气的概念。
2. 说出胸廓的构成。
3.描述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外界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知道人工呼吸的原理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学习呼吸运动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概括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尝试运用模型学习胸廓容积改变引起肺吸气和呼气的原理,训练理性思维,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3.通过交流与自主发言,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体验呼吸运动巧妙实现肺通气的过程,体会生命的精妙和神奇,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学习人工呼吸的原理及方法,培养急救意识。
3. 通过体会呼吸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健康生活,关注肺部健康,倡导绿色呼吸的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以及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胸廓容积変化与呼吸的关系。
六、教学资源的运用及开发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穿插微课视频教学及模型的建构进行引导。
七、教学方案实施
(一)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1课时
2.课前准备:制作PPT课件,录制微课,自制呼吸运动模型。
(二)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模型建构体验呼吸运动、完成学案以及观看微课后小结的环节,检测学生是否能理解本课重点内容。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中着重突破呼吸原理上的重、难点,在学习胸廓的结构以及胸廓与肺的位置关系过程中,以微课呈现,以形象、直观、化难为易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对胸廓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在学习呼吸运动过程的环节,运用模型模拟探究,给予学生直观、真实的体验;在解释胸廓容积变化引起肺吸气和呼气环节,避开抽象的物理气压问题,用原理类似的生活实例进行易化。
(四)设计特色简述
以自己录制的微课和两个自制的改良模型贯穿课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建模探索、微课教学相融合,化难为易,有效突破重难点,注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性思维的培养。
运用塑料瓶分离鸡蛋的视频简单解释气压的存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避开物理学中的难点内容给本课教学带来的阻碍。
将教材中模拟胸廓运动的平面模型改成了立体胸廓运动模型,更加直观地呈现肋间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容积変化。
将教材中的模型演示活动调整成为全员参与的模型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呼吸运动的规律,注重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运用简单明了的概念图带领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巩固新学知识。
运用教师自己编写的《呼吸之歌》结课,为学生留下轻松愉悦的学习记忆。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新 课 导 入
|
展示学校所在地的实景图片及空气质量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当地气候温和的原因主要是水资源丰富和“天然氧吧”的存在。丰富的水资源保证空气湿润,而“天然氧吧”时刻为我们提供着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氧气。引出新课题“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PPT展示本课知识目标。 |
结合自身感受和已有知识,思考空气质量对人体的影响。
认真阅读本课目标,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
尽量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逐步引入新课。从学生的切身感受切入,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呼吸这一生命活动,利于引出“呼吸的定义”。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在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 |
“呼吸”的定义 | 问: 我们怎样才能从外界获得氧气呢? 追问: 什么叫做呼吸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归纳出呼吸的定义。 并提出通常意义上说的呼吸其实就是肺的通气。
|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人体通过呼吸获得氧气”。 自由发言,谈自己对呼吸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教材内容,学习呼吸的定义。
|
呼吸时刻伴随着我们,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呼吸的定义,带领学生分析、归纳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知识理论化。 情况预测:在此环节,如果有学生能直接答出呼吸的定义,教师则分析定义中所讲的“气体交换”,以免其余学生理解困难。如果没有学生能直接答出呼吸的定义,则尽量用直接体验呼吸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呼吸就是外界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 |
感受呼吸运动 | 带领学生将双手贴在胸部两侧,深呼吸,感受胸部骨骼的运动。 问: 你感觉到了胸部有什么变化? 收集、整理学生的答案,给出呼吸运动的定义。联系刚才学习的“呼吸”的定义和“呼吸运动”的定义。问: 肺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涉及到了胸廓的运动,那么胸廓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肺和胸廓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 回答在享受深呼吸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胸廓变化。
学习呼吸运动的定义。
带着思考继续学习。 | 尽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让学生先对呼吸运动有切身感受,将其逐步引入到呼吸运动的学习当中,而学习呼吸运动的前提是对胸廓和肺的结构及位置关系掌握清楚。
|
胸廓与肺的结构 |
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完成学案中与胸廓和肺相关的习题。
微课展示: 介绍胸廓的组成、肺的结构及肺泡的特征,并进一步解释呼吸的定义。
安排学生复查并完善之前完成的学案,并进行简单评价。 |
自主学习完成学案。
认真观看微课,学习胸廓的组成、肺的结构及肺泡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同时加深对呼吸定义的理解。
复查并完善之前完成的学案。 |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先了解胸廓和肺的结构可以减轻理解呼吸运动过程的难度,注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对胸廓和肺的结构已有一定了解,但依然不能完全想象出胸廓、膈肌与肺的位置关系,所以该处运用微课进行直观的补充教学,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画面。
复查学案,可检测学生在该部分的目标是否完成。
|
呼吸运动原理
呼吸运动原理
呼吸运动原理
| 微课展示: 问: 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呼吸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呼吸运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用矿泉水瓶分离鸡蛋黄的生活小妙招,简单介绍气压的存在以及气压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蛋黄被吸进瓶子的原因是因为瓶子容积改变而引起了瓶子内外气压的改变。
问: 在呼吸的过程中,也是由于胸廓内气压的改变引起的吸气与呼气,那么,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发放胸廓运动模型和膈肌运动模型,带领学生认识教具中各部分所对应的身体结构,PPT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一)、胸廓运动模型探究: 1、向上提拉橡皮筋,塑料条如何运动?模拟胸廓的容积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推测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 (PPT展示相关填空题作为引导) 2、放松橡皮筋,塑料条会如何运动? 引导学生推测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 (PPT展示相关填空题作为引导) 若学生仍然有疑惑,则再次带领学生手贴胸骨和肋骨,感受呼吸过程中胸骨和肋骨的运动方向。 (二)、膈肌运动模型探究 1、 下拉橡皮膜时,模拟胸廓的容积如何变化?气球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推测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PPT展示相关填空题作为引导) 2、 下拉橡皮膜时,模拟胸廓的容积如何变化?气球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推测膈肌舒张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 (PPT展示相关填空题作为引导) 告知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型探究的结果结合起来理解呼吸运动。 微课展示: 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动态过程。
安排学生完成学案。
|
认真观看微课,学习气压原理,为学习呼吸运动过程中的气压改变打下基础。
结合新学知识,认识两个模型中各部分对应的身体结构。
(一)、与组员一起探究在胸廓运动模型中,橡皮筋收缩与舒张过程中塑料条如何运动、胸廓容积如何变化,并推测肋间外肌收缩与舒张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
(二)、与组员一起探究橡皮膜的不同运动状态下气球的鼓起以及回缩原因,并推测肋间外肌收缩与舒张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及气体在外界与胸廓之间的运动方向。
认真观看视频,结合之前感受呼吸以及教具探究后的推测结果,进一步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
认真完成学案,巩固新学知识。 |
呼吸运动过程涉及气压与容积的关系原理,而这一知识是七年级学生尚不能理解的,所以尝试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气体也有压力,从而避免过多涉及抽象的气压知识。
了解了模型中各部分所模拟的相应结构,有助于接下来运用模型开展探究活动。
运用模型直观呈现,逐步接近呼吸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运用模型直观呈现,逐步接近呼吸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对呼吸运动的体验以及自主探究之后,学生对呼吸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掌握,此处观看视频可帮助学生直观、明了地理解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过程。
完成学案,可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
小 结
|
带领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胸廓的结构、肺的结构、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
了解概念图,通过概念图将本章主要知识点系统化,将已学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增强理解。
|
通过概念图将本章主要知识点系统化,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分析得出结论,呼应之前提出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
情 感 提 升 | 一、 问:如果某人由于溺水、煤气中毒等原因导致呼吸中断,应该如何进行急救呢?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有关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小资料”。
二、 问:出现以上意外的情况毕竟不多,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在伤害着我们的呼吸系统,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 问:除了行为习惯方面对呼吸系统的伤害以外,在大环境中,有哪些现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呼吸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
联系生活中的见闻,很容易联想到进行人工呼吸急救。
认真阅读,了解人工呼吸的原理以及方法。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有损呼吸健康的不良习惯。
可发表见解。观看视频,珍惜自己身处的健康环境。 |
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时常有某些特殊原因导致呼吸中断的情况,教育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救助他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教会学生简易的急救措施,以备将来救助他人之需,但要想掌握该急救技术,还需课后进行模拟操作学习。
警醒学生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出发珍爱生命。
适当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警醒学生作为自然界的一员,珍惜现有健康环境、爱护环境不仅是一件有益自身健康的事,同时也是一项应尽的责任,注重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培养。 |
结 课 |
带学生朗读教师自己编写的《呼吸之歌》。
|
朗读《呼吸之歌》,回归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
进一步巩固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强调健康生活,爱惜生命的意识。 用儿歌给学生留下轻松愉快的学习记忆。 |
八、 板书设计:
肺的通气
呼吸: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
呼吸运动: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九、 导学案设计:
肺的通气导学案
知识目标:
1.说出呼吸(肺通气)的概念。
2. 说出胸廓的构成。
3. 描述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外界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知道人工呼吸的原理以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任务一:
- 胸廓由( ) ( ) ( ) ( )组成,底部由一块( )封底,围成胸腔。
2.(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 )内。
任务二:
- 人体吸气时,( )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提,使胸廓的横径( );同时,膈肌( ),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 )。这样,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力减小,新鲜空气进入( )。
2. 人体呼气时,肋间外肌和( )都舒张,胸廓容积( ),肺容积( ),肺内压力增大,肺内部分气体被呼出体外。
综上所述,人体通过( )实现了肺通气。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提问,视频导入,讨论探究,课堂小结,讨论,中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准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的呼吸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