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1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备课教师:
课 题:1.社戏 | 第一课时 | 修改与补充 |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概括事件,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叙事的一波三折。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当地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探究新知 (一)、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 文小说。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 | 有《坟》《华盖集》等。另外还有散文诗集《野草》。 (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月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1) 线索:看社戏。 (2) 八件事: ①平桥概况;②伙伴游玩;③无船出行;④月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停船返航;⑦深夜返航;⑧再谈吃豆。 (3)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⑧,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 双喜写包票。 |
|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4、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三、当堂练习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 )——( )——( )——(夏夜行船 )—— ( )——( )——( )——( ) 四、拓展拔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重,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教参第七页)
| 修改与补充 |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课题: 1
2、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补救措施
|
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我研学,生成新知,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