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世界聚落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居民与聚落第2课时课件PPT
展开人类的聚集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比较:
读某聚落不同时期的布局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聚落最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 B.人口 C.气候 D.河流2.下列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B.人口数量越来越多C.聚落仅沿河流扩展 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如图所示)。
3.图中三种我国古城镇的基本形态,依次对应浙闽地区、皖南地区、华北地区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③—① D.③—①—②4.三种基本形态的古城镇内,道路系统的曲直差异显著,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水系分布B.人口分布C.地形条件D.商业活动
我国古城镇形态受自然条件与文化思想的影响,古城镇景观的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如图示意浙闽地区、皖南地区、华北地区的古城镇基本形态,据此完成问题。我国古城镇景观的基本形态
读某地区村落分布示意图。(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C.呈环形 D.呈团状(2)该地区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A.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读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某区域聚落分布示意图。(1)图示聚落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主要有( )①地势平坦,利于村落建设 ②水源丰富,利于航运③两山环抱,河谷开口向东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④黑土广布,土壤肥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俞坞上下两村的空间发展趋势最可能是A.俞坞上村主要向南北方向扩展, 形成团块状村落B.俞坞下村只可能向河流下游扩展C.两村向周边山坡扩展,形成新的村落D.两村连并,形成长条状聚落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居民与环境: 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处呈现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1.读下图,该聚落景观是( )A.西亚的房屋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C.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D.北欧的房屋
2.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地区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图为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指出该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特点:斜顶、下部架空,以竹子为为主要建筑材料。原因:该地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斜坡屋顶,坡度陡,利于排水。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的作用。当地盛产竹子,便于就地取材,竹子结构稳固,通风性强,不易霉变生虫。
图为俄罗斯传统民居,房屋屋顶坡度较大,窗户较多,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分析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
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
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 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 ,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
气温、光照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 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门窗较大,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
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
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
藏区碉房,称为“卡尔”或“宗卡尔”,原意为堡寨。主体多为石木结构,高有三至四层,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近一米,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因外观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大致有平地碉房和山地碉房两类,山地碉房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
28.碉房墙上开孔少,门窗洞较小,主要目的可能是( )A.遮挡阳光B.防御野兽C.稳固墙体D.防风避寒29.山地碉房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多向空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光照C.气温D.风向30.受藏区气候影响,山地碉房一般选址在( )A.迎风阳坡B.迎风阴坡C.背风阳坡D.背风阴坡
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陕西“地坑院”——院在地下七八米,冬暖夏凉有阳光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防渗),院心挖坑井(积蓄雨水,污水排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便于采光),屋内设火炕(除湿保暖)。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
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墙较高。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
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
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受地形影响,常年以偏西风为主),正房对面是照壁,照壁一般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为正房提供充足光线),廊檐较宽(防雨、遮荫)。
阅读某岛屿地形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示景观是该岛南部特有民居,该民居最可能的朝向是: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4.民居顺势而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节省建筑材料 B.减少占用草地C.防寒保暖 D.庇荫纳凉
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下图)。
1.该镇位于( )A.海南省 B.广东省C.浙江省 D.山东省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寒潮 B.台风C.泥石流 D.冰雹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2.室内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 )A.储存生活用水 B.增加室内湿度 C.美化居室环境 D.冷却大气温度
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利用山丘的坡度, 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 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 ,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 面街背河 ,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也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地形、水文等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材料以黄土、杉土为主(就地取材),以卵石筑基(防御洪水),墙厚窗小,一层二层不设外窗(冬暖夏凉、防御)。
下面是美国某州的印第安人土坯房,是一种多层多家的集合式住宅,它采用晒干的泥土砖堆砌而成,一般有5层,从内到外逐层降低,构成锯齿状的不规则金字塔形,屋顶为平面,木横梁露在墙外面,最初的土坯房没有门窗,通过梯子由屋顶的入口进入,在内部还有数不清的梯子;门窗是后来才增加的。
5.依据材料和景观图可以得出A.当地干旱少雨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泥土砖制作C.最初没有门窗是为了防风沙D.只用泥土建房是因为坚固6.本地可以发展( )A.大牧场放牧业 B.灌溉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 D.混合农业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
7.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有A. 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B. 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C. 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D. 河流众多,结冰期短8.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 防震 B. 防火 C. 防风 D. 祈福
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
1.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考虑的是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 B.终年高温少雨C.终年多雪寒冷 D.年温差很大2.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原因是A.海草大量被鱼类作为饵料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对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的减少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
024亚洲概况(一)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亚洲第1课时课件PPT: 这是一份024亚洲概况(一)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亚洲第1课时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北冰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巴尔喀什湖,DCC,DCB,季风气候的利弊,图孟加拉国的水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2世界居民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居民与聚落第1课时课件PPT: 这是一份022世界居民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居民与聚落第1课时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迅速增长,世纪前,世纪后,二战后,人口增长,人口问题和解决措施,人口总量,DBB,人口引发的问题,人地关系不协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25亚洲概况(二)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亚洲第2课时课件PPT: 这是一份025亚洲概况(二)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世界地理之亚洲第2课时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区域地理研究路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东南亚,亚洲的分区,地域文化,亚洲的西部,美洲大洋州,阿拉伯半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