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设计
展开1.抓反应的“起始”点: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2.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3.抓“恰好”反应点: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4.抓溶液的“中性”点: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5.抓反应的“过量”点: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1.如图是向100 mL的盐酸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图像,根据如图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原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l·L-1
B.X处为含0.1 ml的NaOH溶液
C.原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l·L-1
D.X处为含0.01 ml的NaOH溶液
解析:选A 原盐酸的pH=1,则c(HCl)=0.1 ml·L-1,A正确;滴定终点时加入的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0.01 ml,但浓度与体积都无法计算。
2.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l·L-1
B.P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选B 当曲线a所表示的中和反应刚开始时,溶液的pH=1,说明原溶液是盐酸,所以曲线a表示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的滴定曲线,故c(HCl)=c(H+)=10-1 ml·L-1=0.1 ml·L-1,A项、C项错误;P点时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生成氯化钠,则溶液呈中性,故B项正确;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2~10.0,且变色现象较明显,所以该中和滴定实验可以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故D项错误。
3.如图是用0.100 0 m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盐酸(酚酞作指示剂)的滴定曲线。
(1)c(HCl)=________。
(2)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a点和b点什么关系?
(3)指示剂变色时,盐酸与NaOH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4)当滴加NaOH溶液为10.00 mL时,该混合液的pH为多少?
解析:(1)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20.00 mL时,二者恰好反应,则c(HCl)×20.00 mL=0.100 0 ml·L-1×20.00 mL,故c(HCl)=0.100 0 ml·L-1。
(2)a、b两点均是盐酸过量,均会抑制水的电离,由于a点的c(H+)较大,故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a<b。
(3)指示剂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时,说明溶液已经显碱性,即NaOH已经有一点过量。
(4)当V(NaOH)=0.01 L时,溶液显酸性,此时c(H+)= eq \f(0.100 0 ml·L-1×0.02 L-0.100 0 ml·L-1×0.01 L,0.02 L+0.01 L) = eq \f(0.1,3) ml·L-1,pH=-lg c(H+)=-lg eq \f(0.1,3) =1+lg 3。
答案:见解析
突破二 中和滴定原理的迁移应用
中和滴定实验作为一个实验原型,由此衍生出的实验也很多,如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沉淀滴定实验。在氧化还原滴定实验中:
(1)指示剂的选择
用KMnO4溶液滴定H2C2O4溶液或Fe2+溶液时,不需另加指示剂。用Na2S2O3溶液滴定含I2的溶液时,以淀粉为指示剂。
(2)计算依据
依据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或关系式列比例式,或运用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列式进行计算。
1.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易溶于水,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为测定制备的Na2S2O3·5H2O产品的纯度:准确称取W g产品,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100 0 ml·L-1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反应原理为2S2O eq \\al(\s\up1(2-),\s\d1(3)) +I2===S4O eq \\al(\s\up1(2-),\s\d1(6)) +2I-
(1)滴定至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滴定起始和终点的液面位置如图,则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________ mL。产品的纯度为(设Na2S2O3·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M)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达到滴定终点时,I2使无色的淀粉溶液变蓝。(2)起始读数为0.00 mL,终点读数为18.10 mL,所以消耗碘的标准溶液的体积为18.10 mL-0.00 mL=18.10 mL;根据2Na2S2O3·5H2O~2S2O eq \\al(\s\up1(2-),\s\d1(3)) ~I2,得n(Na2S2O3·5H2O)=2n(I2)=2×0.100 0 ml·L-1×18.10×10-3 L=3.62×10-3 ml,则产品的纯度为 eq \f(3.62×10-3 ml×M g·ml-1,W g) ×100%= eq \f(3.62×10-3 M,W) ×100%。
答案:(1)由无色变为蓝色 (2)18.10 eq \f(3.62×10-3M,W) ×100%
2.已知KMnO4、MnO2在酸性条件下均能将草酸钠(Na2C2O4)氧化:
2MnO eq \\al(\s\up1(-),\s\d1(4)) +5C2O eq \\al(\s\up1(2-),\s\d1(4)) +16H+===2Mn2++10CO2↑+8H2O
MnO2+C2O eq \\al(\s\up1(2-),\s\d1(4)) +4H+===Mn2++2CO2↑+2H2O
某研究小组为测定某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准确称取1.20 g软锰矿样品,加入2.68 g草酸钠固体,再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并加热(杂质不参加反应),充分反应之后冷却、滤去杂质,将所得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定容;从中取出25.00 mL待测液置于锥形瓶中,再用0.020 0 ml·L-1 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当滴入20.00 mL KMnO4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0.020 0 ml·L-1 KMnO4标准溶液应置于________(填“甲”或“乙”)滴定管中;滴定终点如何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否帮助该研究小组求得软锰矿中MnO2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能”或“否”)。若回答“能”,请给出计算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回答“否”,试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下列操作,其中会使所测MnO2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未将烧杯、玻璃棒洗涤
B.滴定前尖嘴部分有一气泡,滴定终点时消失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E.锥形瓶水洗之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解析:(1)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应置于酸式滴定管中,酸式滴定管的下端是玻璃管,碱式滴定管的下端是橡皮管,所以甲是酸式滴定管,乙是碱式滴定管。由于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所以不需要指示剂,当达到终点时溶液会显浅紫色,据此可以判断。
(2)根据反应过程可以计算出25.00 mL溶液中过量的草酸钠的物质的量,但由于不知道容量瓶的规格,所以无法计算总的过量的草酸钠,因而也不能计算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3)A说明配制的样品的浓度偏低,因此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就偏低,则过量的草酸钠的物质的量也偏低,所以和二氧化锰反应的草酸钠的量就偏高,即测定结果偏高。B中说明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偏高,则和二氧化锰反应的草酸钠的量就偏低,测定结果偏低。C中配制的样品的浓度偏高,因此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就偏高,则过量的草酸钠的物质的量也偏高,所以和二氧化锰反应的草酸钠的量就偏低,即测定结果偏低。D中说明消耗的高锰酸钾的体积偏低,因此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就偏低,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最终的测定结果就偏高。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所以E是不影响最后测定结果的。
答案:(1)甲 当加入最后1滴KMnO4溶液后,锥形瓶中溶液立即变成浅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2)否 因为不知道容量瓶的规格 (3)BC
3.中和滴定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的研究课题是探究测定草酸晶体(H2C2O4·xH2O)中的x值。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查寻,得知草酸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进行滴定,反应原理为2MnO eq \\al(\s\up1(-),\s\d1(4)) +5H2C2O4+6H+===2Mn2++10CO2↑+8H2O。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滴定实验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
A.酸式滴定管(50 mL)
B.碱式滴定管(50 mL)
C.量筒(50 mL)
D.锥形瓶
E.烧杯
(2)滴定终点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H2C2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4)讨论:若滴定到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则由此测得的x值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1)草酸和高锰酸钾都要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用于装待测液进行滴定,烧杯主要用于接润洗后的液体及排气泡和调零时的液体,因此滴定实验所需的玻璃仪器有ADE。
(2)锥形瓶中是草酸溶液,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开始时无色,当到达滴定终点时,锥形瓶中为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滴定终点的现象为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根据三次数据分析,第二次是错误的数据,应舍去,只能用第一次和第三次,取平均值为26.10 mL,该H2C2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待= eq \f(c标·V标,V待) = eq \f(0.100 0 ml·L-1×0.026 1 L,0.025 L) =0.104 4 ml·L-1。
(4)若滴定到终点时俯视滴定管刻度线读数,读出的标准液体积偏小,草酸浓度偏小,x值偏大。
答案:(1)ADE (2)当滴入最后一滴酸性KMnO4溶液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3)0.104 4 ml·L-1 (4)偏大
4.成品中S2-的含量可以用“碘量法”测得。称取m g样品,置于碘量瓶中,移取25.00 mL 0.100 0 ml·L-1的I2KI溶液于其中,并加入乙酸溶液,密闭,置暗处反应5 min,有单质硫析出。以淀粉为指示剂,过量的I2用0.100 0 ml·L-1 Na2S2O3溶液滴定,反应式为I2+2S2O eq \\al(\s\up1(2-),\s\d1(3)) ===2I-+S4O eq \\al(\s\up1(2-),\s\d1(6)) 。测定时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V mL。终点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样品中S2-的含量为_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
解析:淀粉溶液遇到I2溶液变蓝,当Na2S2O3将I2消耗完后,溶液由浅蓝色变至无色,即滴定终点时,溶液会由浅蓝色变至无色。设Na2S2O3消耗的I2的物质的量为n1。
由离子方程式
I2 + 2S2O eq \\al(\s\up1(2-),\s\d1(3)) === 2I-+S4O eq \\al(\s\up1(2-),\s\d1(6))
1 ml 2 ml
n1 0.100 0 ml·L-1×V×10-3 L
可得:n1= eq \f(1,2) V× 0.100 0×10-3 ml
设样品中S2-的含量为w,则由反应I2+S2-===2I-+S↓
I2 ~ S2-
1 ml 32 g
25.00×10-3 L×0.100 0 ml·L-1
- eq \f(1,2) V×0.100 0×10-3 ml m g×w
可得:w= eq \f(\b\lc\(\rc\)(\a\vs4\al\c1(25.00-\f(1,2)V))×0.100 0×32,m×1 000) ×100%
答案:浅蓝色至无色 eq \f(\b\lc\(\rc\)(\a\vs4\al\c1(25.00-\f(1,2)V))×0.100 0×32,m×1 000) ×100%
滴定
次数
待测H2C2O4溶液的体积/mL
0.100 0 ml·L-1 KMnO4的体积/mL
滴定前
刻度
滴定后
刻度
滴液体
积/mL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第2课时学案设计,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知预习,即学即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学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酸碱中和滴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域的中和滴定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域的中和滴定学案设计,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