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3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展开第3讲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课程标准]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考点一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形式
2.氮气与氮的固定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①3Mg+N2Mg3N2。
②N2+3H22NH3。
③N2+O22NO。
[点拨] ①N2到NO2不能通过一步转化完成。
②Mg3N2只能干态制取,在水溶液中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放出氨气。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2O3、NO2、N2O4、N2O5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N2O3和 N2O5。
(2)NO和NO2性质的比较
| NO | NO2 | |
物理 性质 | 颜色 | 无色 | 红棕色 |
毒性 | 有毒 | 有毒 | |
溶解性 | 不溶 | 能溶 | |
化学 性质 | 与O2 反应 | 2NO+O2===2NO2 | — |
与H2O 反应 | — | 3NO2+H2O===2HNO3+NO |
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人体的危害及防治
(1)常见的污染类型及对人体的危害
①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的烟雾。
②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水降到地面。
③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④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2)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
①碱液吸收法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用于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
②催化转化法
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题组一 NO、NO2的性质
1.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NO2,NO2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日光照射下,NO2发生一系列光化学烟雾的循环反应,从而不断产生O3,加重空气污染。反应过程为①2NO2===2NO+2O;②2NO+O2===2NO2;③O+O2===O3。下列对该反应过程及生成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O2起催化剂作用
B.NO只起催化剂作用
C.NO2只起氧化剂作用
D.O3与O2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A。反应过程①+②得O2===2O,NO2起催化剂作用,且反应过程①中N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反应过程②中NO做还原剂,A项正确,B、C项错误;O3与O2互为同素异形体,D项错误。
2.Murad等三位教授提出NO在人体内有独特的功能,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态氮元素的物质的氧化产物
②NO是亚硝酸的酸酐
③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态氮元素的物质的还原产物
④NO是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可变为红棕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它可以是还原产物,如HNO3→NO,也可以是氧化产物,如NH3→NO;HNO2的酸酐是N2O3;NO是无色气体,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红棕色的NO2。
题组二 氮氧化物溶于水的定量判断
3.将40 mL NO2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倒立于水槽且盛满水的试管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20 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体积比为( )
A.2∶1 B.1∶3
C.3∶1 D.1∶1
解析:选C。3NO2+H2O===2HNO3+NO ΔV
3 1 2
30 mL 20 mL
V(NO)=40 mL-30 mL=10 mL, V(NO2)∶V(NO)=30 mL∶10 mL=3∶1。
4.(双选)在一定条件下,将12 mL NO2和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剩余2 mL气体(同温同压下),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为( )
A.1.2 mL B.2.4 mL
C.3 mL D.4 mL
解析:选AD。首先分析剩余的2 mL气体有两种可能。如果剩余的2 mL气体是O2,则混合气体中V(NO2)=×(12-2) mL=8 mL,则V(O2)=12 mL-8 mL=4 mL;如果剩余的2 mL气体是NO,则混合气体中V(O2)=(12 mL-2 mL×3)×=1.2 mL,A、D项正确。
解答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问题首先应明确原理,无论是单一气体(NO2),还是NO、NO2、O2中的二者或三者的混合气体,反应的实质是3NO2+H2O===2HNO3+NO,2NO+O2===2NO2,故若有气体剩余只能是NO或O2,不可能是NO2。故强调牢记以下两个总方程式:
(1)若NO和O2通入水中,总关系式为4NO+3O2+2H2O===4HNO3。
(2)若NO2和O2通入水中,总关系式为4NO2+O2+2H2O===4HNO3。
考点二 氨和铵盐
1.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电子式 | 密度 | 气味 | 水溶性 |
比空气小 | 有刺激性气味 | 极易溶于水 (1∶700) |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NH3+H2ONH3·H2ONH+OH-,氨溶于水得氨水。
①氨水中含有的粒子:NH3·H2O、NH3、H2O、NH、OH-、H+。
②NH3·H2O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NH3·H2ONH3↑+H2O。
(2)氨与酸的反应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有白烟生成,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Cl+NH3===NH4Cl、NH3+HNO3===NH4NO3。
(3)氨与盐溶液的反应
如过量氨与Al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3H2O===Al(OH)3↓+3NH。
(4)氨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
3.铵盐及NH的检验
(1)铵盐的物理性质
铵盐通常是白色固体,绝大多数铵盐易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3)NH的检验
4.氨的实验室制法
(1)常见方法
(2)其他简易方法
方法 |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 发生装置 |
加热浓氨水 | NH3·H2ONH3↑+H2O | |
浓氨水+ 固体NaOH |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 | |
浓氨水+ 固体CaO | CaO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反应放热,促使氨水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NH3↑+Ca(OH)2 |
题组一 氨、铵盐的性质
1.(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列有关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H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NH3与H2O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C.NH3的水溶液不能导电
D.氨催化氧化制硝酸是利用了NH3的氧化性
解析:选B。A.NH3的孤电子对数为1,价层电子对数为4,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故A错误;B.N和O的电负性比较大,半径比较小, NH3与H2O之间存在分子间氢键,也存在同种分子间氢键,故B正确;C.NH3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导电,故C错误;D.氨催化氧化制硝酸,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硝酸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5,化合价升高,NH3做还原剂,利用的是NH3的还原性,故D错误。
2.探究氨及铵盐性质的过程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将集有氨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极易溶于水
B.向氨水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氨水中含有NH
C.加热NH4HCO3固体,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少,
试管口有液滴产生,说明NH4HCO3具有热不稳定性
D.将红热的Pt丝伸入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的红棕色气体,说明氨催化氧化的产物中有NO
解析:选B。B项,因为氨水中存在氨分子,加热氨逸出,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不能证明是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氨,错误;D项,由反应4NH3+5O24NO+6H2O、2NO+O2===2NO2可知,NH3的氧化产物为NO,正确。
3.(双选)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 |
A | 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 | 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 |
B | 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 | 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
C | 氯化物溶液变浑浊 | 该溶液可能是AlCl3溶液 |
D |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
解析:选AC。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HCl与NH3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Cl白色固体,产生白烟;浓硫酸难挥发,与NH3反应生成(NH4)2SO4,观察不到明显现象;NH3与氯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该氯化物可以是氯化铝、氯化镁等;NH3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是一种可溶性碱,而NH3是氢化物。
题组二 氨的实验室制法
4.(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实验室制取NH3时,下列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选B。A.实验室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少量氨气,制取装置中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故A错误;B.碱性气体选用碱性干燥剂干燥,故可用碱石灰干燥氨气,故B正确;C.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故C错误;D.氨气极易溶于水,装置图中导管不能直接插入水中,否则会引起倒吸,故D错误。
5.(双选)(2021·山东高三检测)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NH3并探究其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药品为NH4Cl和Ca(OH)2
B.②中药品为P2O5
C.反应一段时间后,③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D.反应一段时间后,④中锥形瓶收集到液氨
解析:选AC。A.NH4Cl与Ca(OH)2固体共热可制取NH3,故A正确;B.P2O5会与H2O、NH3反应生成(NH4)3PO4,不能用P2O5干燥氨,故B错误;C.NH3具有还原性,可将黑色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单质,则反应一段时间后,③中黑色固体变为红色,故C正确;D.液氨的沸点为-33.5 ℃,无法在冰中液化,氨与氧化铜反应后生成水,过量的氨可溶于水,故④中锥形瓶收集到的是氨水,故D错误。
考点三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
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液体。
气体 | HCl | NH3 | CO2、Cl2、 SO2、H2S | NO2 | NO、O2、 (4∶3) | NO2、O2 (4∶1) |
吸收剂 | 水、NaOH 溶液 | 水 | NaOH溶液 | 水 | 水 | 水 |
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敷、生成气体、使气体发生反应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
(Ⅰ)装置改变了胶头滴管的位置,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试剂瓶中,试剂瓶内压强增大,即可使少量溶液沿导管进入烧瓶中,导致大量的NH3溶解,烧瓶内形成负压而产生喷泉。
(Ⅱ)装置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与水接触(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氨溶于水),即发生喷泉。
(Ⅲ)装置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Ⅳ)装置向烧瓶中通入一定量的H2S和SO2,现象为有淡黄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溶液上喷形成喷泉。
(Ⅴ)装置打开①处的止水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HCl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②处的止水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
(Ⅵ)装置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两个止水夹,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的止水夹,则可产生双喷泉。
1.(2021·绵阳模拟)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解析:选B。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氢气不溶于水,也不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使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促使浓氨水放出氨,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浓氨水压入烧瓶中与HCl反应,故能形成喷泉。
2.(2021·厦门模拟)如图是进行气体性质实验的常用装置,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水槽中盛有水,试管中盛满SO2,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
B.若水槽中盛有水,试管中盛满NO2,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并充满试管
C.若水槽中盛有水(滴有酚酞),试管中盛满NH3,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并呈红色
D.若水槽中盛有NaOH溶液,试管中盛满Cl2,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黄绿色褪去
解析:选B。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溶于水的二氧化硫部分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则可以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故A正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NO不溶于水,则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但水不会充满整个试管,故B错误;氨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部分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使溶液显碱性,遇酚酞变红,则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并呈红色,故C正确;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则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黄绿色褪去,故D正确。
3.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如图所示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示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可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u与稀盐酸不反应,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不产生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Ca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但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的表面,会使反应很快停止,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较多的CO2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远大于烧瓶内压强,从而形成喷泉。(2)浓硫酸、生石灰、烧碱溶于水均能放出大量的热,使酒精大量挥发,形成较大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能使酒精大量挥发,不能形成较大的压强差,故不能形成喷泉。
答案:(1)D NH4HCO3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2)A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挥发,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酒精压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考点四 硝酸
1.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化学方程式:4HNO3(浓)2H2O+4NO2↑+O2↑。
[点拨] ①市售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解在硝酸里。
②硝酸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不能用橡胶塞。
(2)强氧化性
硝酸无论浓、稀都具有强氧化性,而且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①与金属反应(填化学方程式,下同)
稀硝酸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浓硝酸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与C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③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硝酸可氧化H2S、SO2、Na2SO3、HI、Fe2+等还原性物质。
稀硝酸与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Fe2++4H++NO===3Fe3++NO↑+2H2O。
[点拨] 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并非不反应),故浓硝酸可以用铁制、铝制容器盛放。
题组一 硝酸的重要性质
1.硝酸被称为“国防工业之母”是因为它是制取炸药的重要原料。下列实验事实与硝酸的性质不相对应的是( )
A.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酸性和强氧化性
B.不能用稀硝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强氧化性
C.要用棕色瓶盛装浓硝酸——不稳定性
D.能使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红色褪去——强氧化性
解析:选D。浓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表现的是酸性,使其褪色表现的是强氧化性,A项正确;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与锌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B项正确;浓硝酸见光易分解,应用棕色试剂瓶存放,C项正确;硝酸与NaOH溶液中和后,使溶液的红色褪去,利用的是酸性,D项错误。
2.(双选)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浓度越大,消耗的硝酸越少,产生的有毒气体也越少
B.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相同
C.试管内壁上的铜用浓硝酸除去最好,因反应速率快
D.二者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的体积相同
解析:选BD。铜完全反应,在进行相关计算时以铜为标准,等质量的铜在反应中失去的电子数相同,生成的Cu(NO3)2 的量相同,浓硝酸被还原为NO2,氮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每个氮原子只得1个电子,稀硝酸被还原时每个氮原子得到3个电子,故被还原的浓硝酸多、稀硝酸少,生成的NO2比NO多。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3NO2+H2O===2HNO3+NO,故两种情况收集到的气体一样多。
(1)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①HNO3与金属反应一般不能产生H2。
②还原产物一般为HNO3(浓)→NO2,HNO3(稀)→NO;很稀的硝酸,其还原产物也可能为N2O、N2或NH4NO3。
③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酸性。
(2)涉及HNO3的离子反应常见的易错问题
①忽视NO在酸性条件下的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NO不能与Fe2+、I-、SO、S2-等还原性较强的离子大量共存。
②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忽视HNO3的强氧化性,将氧化还原反应简单地写成复分解反应。
题组二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定量判断
3.在标准状况下将1.92 g铜粉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随着铜粉的溶解,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粉完全溶解后共收集到由NO2和NO组成的混合气体1.12 L,则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 )
A.112 mL B.1 008 mL
C.224 mL D.448 mL
解析:选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12 L÷22.4 L/mol=0.05 mol,1.92 g铜粉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设NO的物质的量为n1 mol,则NO2的物质的量为(0.05-n1)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3n1+(0.05-n1)×1=0.03×2,解得n1=0.005,则V(NO)=0.005 mol×22.4 L/mol=0.112 L=112 mL。
4.(2021·河北重点中学联考)足量的铜溶于一定量的浓硝酸中,产生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若与1.12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气体被水完全吸收。若向原所得溶液中加入5 mol·L-1 H2SO4溶液100 mL,则继续溶解的Cu的质量为( )
A.6.4 g B.9.6 g
C.19.2 g D.24 g
解析:选C。设原来溶解的Cu的物质的量为x,Cu失去的电子被N元素得到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再与O2、H2O反应生成HNO3,可看成Cu失电子,O2得电子。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2x=×4,解得x=0.1 mol,所以原所得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3Cu+8H++2NO===3Cu2++2NO↑+4H2O
1 mol 0.2 mol
H+过量,所以继续溶解的Cu的质量为×3×64 g·mol-1=19.2 g。
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思维模型
1.(2020·高考全国卷Ⅲ)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的是( )
| 气体 | 溶液 |
A | H2S | 稀盐酸 |
B | HCl | 稀氨水 |
C | NO | 稀H2SO4 |
D | CO2 | 饱和NaHCO3溶液 |
解析:选B。H2S与稀盐酸不反应,且在稀盐酸中的溶解度较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盐酸,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A项错误;HCl能与稀氨水反应,向圆底烧瓶中挤入少量稀氨水会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能形成喷泉,B项正确;NO与稀硫酸不反应,且在稀硫酸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稀硫酸,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C项错误;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向圆底烧瓶中挤入饱和NaHCO3溶液,不能造成圆底烧瓶内气压明显减小,不能形成喷泉,D项错误。
2.(双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19·高考江苏卷)NH4HCO3受热易分解,故可用作化肥
B.(2018·高考江苏卷)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
C.(2017·高考江苏卷)NH3易溶于水,故可用作制冷剂
D.(2017·高考天津卷)用烧碱处理含高浓度NH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解析:选AC。NH4HCO3可以用作化肥是因为含有氮元素,而不是因其受热易分解,A错误;实验室可用NH4Cl和Ca(OH)2混合共热制NH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B正确;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热,所以液氨可用作制冷剂,C错误;烧碱可与铵根离子反应产生氨,D正确。
3.(2018·高考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解析:选C。雾和霾的分散剂均为空气,A项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形成雾霾的无机颗粒物中含有NH4NO3和(NH4)2SO4,B项正确;根据图示可知空气中NOx、SO2等分别转化为HNO3、H2SO4后,吸收空气中的NH3生成NH4NO3和(NH4)2SO4,即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反应物,C项错误;过度施用氮肥,会导致空气中挥发的NH3浓度增大,与雾霾的形成有关,D项正确。
4.(2017·高考北京卷)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
① | ② | ③ |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解析:选D。①中灼热碎玻璃起加热作用,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NO2,硝酸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必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只能为氧元素,因此,还有O2生成,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A项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所以②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产生的,B项正确;③中浓硝酸挥发才能与红热木炭接触,产生的NO2是还原产物,C项正确;红热的木炭还可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不一定是木炭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生成了CO2,D项错误。
1.(双选)现利用传感技术测定喷泉实验中的压强变化来认识喷泉实验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取氨时烧瓶中的固体X常用CaO或CaCl2
B.喷泉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未充满三颈烧瓶,肯定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C.关闭a,将单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胶头滴管)塞紧颈口c,打开b,完成喷泉实验,电脑绘制三颈烧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则C点时喷泉最剧烈
D.工业上,若出现液氨泄漏,喷稀盐酸比喷水处理效果好
解析:选CD。CaO能和水反应,使c(OH-)增大,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有利于氨的逸出,而CaCl2为中性的盐,能溶于水,但热量变化很小,与水不反应,对氨的逸出几乎没有作用,故A错误;喷泉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未充满三颈烧瓶,可能是因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也可能是因为氨中混有空气,故B错误;三颈烧瓶内气体与外界大气压压强之差越大,其反应速率越快,C点的压强最小,大气压不变,所以大气压和C点压强差最大,则C点时喷泉最剧烈,故C正确;盐酸显酸性,氨水显碱性,因此氨在酸性溶液中的吸收效率高于在水中的吸收效率,故D正确。
2.如图表示铁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时,各种还原产物的相对含量与硝酸溶液浓度的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硝酸与铁反应的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的
B.用一定量的铁粉与足量的9.75 mol·L-1 HNO3溶液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气体2.24 L,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C.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价态越高的成分越多
D.当硝酸浓度为9.75 mol·L-1时,还原产物是NO、NO2、N2O,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5∶3∶1
解析:选B。根据图像可知硝酸的还原产物有多种,因此一般来说,硝酸与铁反应的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的,A正确;参加反应的硝酸包括被还原的,以及没有被还原的(转化为硝酸铁),因此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大于0.1 mol,B错误;根据图像可知随着硝酸浓度的升高,NO2的含量增大,这说明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价态越高的成分越多,C正确;根据图像可知当硝酸浓度为9.75 mol·L-1时,还原产物是NO、NO2、N2O,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6∶2=5∶3∶1,D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0讲铁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10讲铁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铁元素及其原子结构,铁单质,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9讲钠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物理性质,制取及保存,用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讲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2讲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学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