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考前阅读
- 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36练习题 试卷 5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7(有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8(有答案) 试卷 4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39(有答案) 试卷 5 次下载
-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41(有答案) 试卷 5 次下载
2022年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练习题40(有答案)
展开【第40期】中考现代文考前阅读中考热点主题:大家风范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包子、饺子这样承载着浓郁生活情味的吃食。从孩提到长成,漫漫长河之中,总有一样物什使你纵使记忆消融,却忆之意趣独特,念之余韵悠长,谈之百感交集。包子和饺子余华①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②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我的工作就是使劲地按住脸盆,让它不要被父亲的力气掀翻。我父亲高大强壮,我就是使出全身的力气按住脸盆,脸盆仍然在桌上不停地跳动,将桌子拍得“咯咯”直响。这时候,我父亲就会问我:“你猜一猜,今天咱们吃的是包子呢?还是饺子?”③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将脸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将脸盆捂起来,我就会立刻叫:“吃包子。”④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没有加发酵粉,而是将调好味的馅儿端了过来,我就知道接下去要吃到的一定是饺子了。⑤这是我小时候判断包子和饺子区别时的重要标志。包子的面粉通过发酵,蒸熟后里面有许多小孔,吃到嘴里十分松软。而包饺子的面粉是不需要发酵的,我们称之为"死面"。当然,将它们做完后放在桌上时,我就不需要这些知识了,我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形状圆圆的一定是包子;像耳朵一样的自然是饺子了。⑥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他的老家山东。那是冬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枯黄,父亲带着我走进了他姑妈的家。我父亲的姑妈,也就是我祖父的妹妹,当时正坐在灶前烧火,见到分别近二十年的侄儿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了起来,"哇哇"地与我父亲说了一堆我那时候听不懂的山东话。然后揭开锅盖,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⑦在我们快要离开时,我终于吃上了一次饺子。那是我父亲的表弟来看我们,他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块猪肉,一进村庄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这些孩子一年里见不到几次猪肉,他们流着口水紧跟着我父亲的表弟,来到了我父亲姑妈的家门口。当我父亲和他的姑妈、表弟坐在坑上包饺子时,那些孩子还不时地将脑袋从门外探进来张望一下。⑧当饺子煮熟后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我吃到了这一生最难忘的饺子。我咬了一口,那饺子和盐一样,即将一只饺子放进嘴里,如同抓一把盐放进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满头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来消除嘴里的咸味。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家乡的饺子不是作为点心来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时让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们南方喝粥时吃的咸菜一样。⑨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一个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学工,或者是学农和学军。学工就是让我们去工厂做工,学农经常是去农村收割稻子,而我们最喜欢的是学军。学军就是学习解放军,让我们一个年级的孩子排成队行军,走向几十里路外的某一个目的地。我们经常是天没亮就出发了,自带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来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来,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天黑了。⑩这也是我除了逢年过节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亲会给我一角钱,让我自己去街上买两个包子,用旧报纸包起来放进书包,这就是我学军时的午餐。对我来说,这可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美味。⑪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饺子,我的胃消化它们的同时,我的记忆也消化了它们,我忘记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经历,不过有一次令我难忘。那是十年前,我们几个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请我们去狗不理包子铺吃饭。⑫那一天,我们在狗不理包子铺坐下来以后,刚好十个人。各式各样的包子一笼一笼端了上来,每笼十个包子,刚好一人一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个品种,区别全在馅里面,有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还有各种蔬菜馅;有甜的、有咸的,也有酸的和苦的,有几十类。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准备将所有的品种全部品尝,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笼以后,我们谁也吃不下去了,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谁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⑬我们一行人站在街道旁,谁也不敢立刻过马路,我们吃得太多了,走路都非常困难。那天下午,我们就这样站在街道上,互相看着嘿嘿地笑,其实我们是想放声大笑,可是我们不敢,我们怕大笑会将胃笑破。我们一边嘿嘿地笑,一边打着嗝,打出来的嗝有着五花八门的气味,这时候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那句古老的成语——百感交集。1.阅读选文,请你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内容。(3分)2.请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3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3.选文结尾,当“我们”吃完狗不理包子后,为什么想放声大笑?(4分)4.选文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3分)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3分)(1)我小时候判断包子和饺子 (2)小学时学军吃包子 (3)十年前在狗不理包子铺吃包子2.(3分)三次运用“小心翼翼”这一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吃了太多的狗不理包子后的情态。3.(4分)①“我们”终于可以从那个苦难的生活走过来,终于可以敞开肚皮尽情地吃一顿狗不理包子,终于可以让自己的嘴巴不再只是留着口水。②笑“我们”自己竟然一次可以吃下那么多包子,笑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竟然像当初的孩子一样为了满足舌尖上的欲望,可以做出这样令自己不可思议的事。4.(3分)①由“我”来讲述故事,令人真实可信。②“我”作为事件的参与者,贯穿全篇,有推动故事的发展的作用。③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5.(3分)选文通过回忆“我”小时候以及十年前吃包子和饺子的经历,深刻地表达了“我”对那个物质极度贫乏年代里苦涩而又有趣的记忆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的感恩之情。中考高频主题:大家风范一直以来,我们对名家的认识只限于浅薄的人物成就,选文作者从与范敬宜先生交往过程中对他的认识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新闻工作者、人民代表者和教书育人者,让我们透过文字认识了一位除了优秀成就外,更加真实可敬的行业领先者。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命题点:标题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以评价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奠定了文章赞扬的情感基调。)梁衡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老范从小受过严格的国学训练,又上过教会办的大学。论学问是中西合璧,论经历是七上八下,论意志和信念可谓九死而不悔。他曾主持《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两大报纸成绩显著,且人又十分温和善良。每个人总是属于自己的时代,有自己的基因,我想今后中国新闻界这样的人是不多了。我想到老范可与两个人相比。(命题点:人物形象。通过与邓拓和范仲淹对比,突出了范敬宜学识之富、笔耕之勤、写稿编报至细、认真负责、谦虚随和、毫无架子、忧国忧民、爱岗敬业……的特点。)一是邓拓。邓是《人民日报》第一任总编。在过去的十多任总编中,论学识之富,笔耕之勤,当数邓、范。新闻因实用性强,社会上曾流传“新闻无学”。我曾有专文《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谈此事。其实大新闻人必是大文化人,胸中自有八方之学。邓、范都算得上。邓拓从《人民日报》离任时曾有赠诗,中有“笔走龙蛇二十年”、“文章满纸书生累”的佳句;范离任时亦有赠诗,其中有“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的佳句。邓说:“不当新闻官”,躬亲版面;而范写稿编报至细。一次,我当夜班,他出国,远在万里之外的莫斯科,两次来电话只为稿中的一个字。真如古诗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总编之职,说难亦难,说易亦易。大学问家有之,甩手掌柜有之。看大样签字点头亦可,殚精竭虑审稿、拟题、配言论亦可。办报是政治把关,文化兜底,把关易,兜底难,能言传身教,提升记者、编辑和版面的水平更难。办报是很累人的,我们这些人常感叹误入歧途,只好舍命相陪。他却从来没有把编报看成负担。按说总编辑不必细看副刊的大样,但他说这是他的爱好,常常能从稿中学到一些东西。范敬宜继承了中国报人的正宗一脉,警醒于政治,厚积于文化,薄发于新闻,满腹才学,发为文章,并带出一批高徒。在新闻界大家都知道他谦虚随和,乐于助人。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新闻出版署主办一本管理杂志《报纸月报》,为活跃版面,拟在每期封面发一个新闻名人漫画头像,同时发一个人物小传。那时人们还不习惯正面人物用漫画,特别是封面人物。我们正愁这个策划无法实现,他却很痛快地愿意为我们第一个“以身试画”。有他这个名人带头,这个创意终于成功,并一直使用了两年。我从心里是很感谢他的。他平时勤读好学,不耻下问,毫无架子。一次在小饭店里吃饭,见墙上贴着一篇《红烧肉赋》,感觉有趣,便放下筷子,从头至尾抄下来。服务员大奇,以为这文中有什么毛病。(命题点:揣摩人物心理。“我”作为旁观者,此时会慨叹范敬宜的读书好学,毫无名人架子,同时为他引起服务员的侧目而感到好笑。)我读《敬宜笔记》看其随手列举诗、词、书、画、古籍、掌故,总想起瞿秋白的一句话:以后这样的文人是没有了。(命题点:句子作用。类似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一方面照应标题,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范敬宜先生的高度赞扬之情。)二是好比范仲淹。当然,不是比功业,而是比精神。范敬宜是范仲淹之后,又是范仲淹思想研究会会长。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敬宜完全彻底地继承了先祖的忧国思想。他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一次,他提出要到北京的外地人口聚居区视察,答曰:治安不好,环境不好,最好不去。他说:“这样就更要去了。”事后他给我谈起感想说:“回来7天,我的鞋上还有腥臭味,其生存环境可想而知。”戚然良久,忧心不释。他退休之后还常给报纸写稿。一次春节过后他传来一稿《风雪念村官》,原来他与自己三十年前去东北农村时的老房东、老支书还一直保持联系,年节通电话察问民情,知惠民政策见效,喜上心头,急草成一稿。夜班的编辑们都深为感动。他是人大代表,每年开“两会”时都不忘搜集民情,写成稿件。这本来是普通小记者做的事情,但他自觉去做。这正如范仲淹所言:“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范仲淹为政,每到一地必先办书院,一生不知亲自提携、资助了多少后进。范敬宜退下来后即被聘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按说人家是要他这个名,大可不必去多管事。但他很认真,还备课,给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甚至亲自组织课堂讨论,批改学生作业。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了老大难,每到学生毕业时他又四处托人找工作。一年他带的一个研究生毕业,他这个导师要回避,就再三找我去帮忙主持答辩。我说:“老范,你这哪像个院长?”事实上在清华学生背后都叫他“范爷爷”。(命题点:内容概括。本文着重写了范敬宜先生的哪几件事?以身试画、饭店抄赋、躬身视察、年节通话察问民情、教书育人。)《人民日报》十多位总编,自邓拓之后,其才学堪与其比者唯老范一人;范仲淹倡“先忧后乐”已千年,我身边亲历亲见,能躬行其道的新闻高官,唯老范一人。我只有用《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来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命题点:1.主观表达。结合学过的课文和选文,为范敬宜先生写一副挽联或悼词。2.链接课内,《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两篇都是回忆性散文,都是通过回忆与先生有关的几件小事,表现先生高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直接表白内心的悲哀与由衷的赞美。)中考高频主题:感悟抒怀从田间、仓廪到餐盘,一粒米经历了怎样漫长而颠簸的旅程?从典籍中的劝农备荒,到如今的贵粟惜粮,每一餐都是家常妙遇。一年流光将逝,稻黍归仓的傍晚,食味甘醇,一粒米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也让我们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粒米的旅行(命题点:标题的作用。①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王太生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命题点:内容概括。一粒米经历了怎样的“旅行”?五月插秧、大雨浇灌、高温暴晒、秋天收割、脱壳流入城市。)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命题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通过“舒展”“歪着”“咧着”“吮吸”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雨中茁壮生长的姿态。)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命题点:句子作用。通过引用诗句表明六月天的炎热,突出农民农耕的辛苦。)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命题点:插叙的作用。借“我”儿时浪费粮食被外婆教育的事,旨在引导读者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命题点:主旨情感。劝诫人们要珍惜粮食,拒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