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会推导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并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2.会用公式v2-v=2ax进行分析和计算.3.掌握三个平均速度公式及其适用条件.4.会推导Δx=aT2并会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关系式
1.公式:v2-v=2ax.
2.推导:物体以加速度a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设其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则由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x=v0t+at2.
消去时间t得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v=2ax.一、速度位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问题设计]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有能力同时起飞3架歼15战机,如图1为辽宁舰上3个起飞点示意图,1、2号位置为短距起飞点,起飞线长105米;3号位置为远距起飞点,起飞线长195米.如果歼15战机起飞速度为50 m/s,起飞时航母静止不动,且不使用弹射系统,则战机由3号起飞点起飞的加速度至少是多少?(设跑道水平)
图1
答案 根据v=v0+at①
x=v0t+at2②
由①得t=③
把③代入②得
x=v0+a()2
整理得:v2-v=2ax
将v0=0,v=50 m/s,x=195 m
代入上式得:a≈6.41 m/s2.
[要点提炼]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v2-v=2ax,此式是矢量式,应用解题时一定要先选定正方向,并注意各量的符号.
若v0方向为正方向,则:
(1)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a取正值;做减速运动时,加速度a取负值.
(2)位移x>0说明物体通过的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x<0说明物体通过的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两种特殊情况
(1)当v0=0时,v2=2ax.
(2)当v=0时,-v=2ax.
3.公式特点:该公式不涉及时间.
二、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问题设计]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已知一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1)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用v0、v表示).
(2)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图2
(3)这段位移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答案 (1)因为v-t图象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t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可表示为
x=·t①
平均速度
=②
由①②两式得
=
(2)由题图可知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梯形中位线的长度,即:v=.
(3)对前半位移有v2-v=2a
对后半位移有v2-v2=2a
两式联立可得v=
[要点提炼]
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2.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
3.平均速度公式总结:
=,适用条件:任意运动.
=,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v,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意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v=.
[延伸思考]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与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哪一个大?
答案 如图甲、乙所示,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t′对应,故有v>v.
三、重要推论Δx=aT2的推导及应用
[问题设计]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从某时刻起T时间内的位移为x1,紧接着第二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x2.试证明:x2-x1=aT2.
答案 证明:设物体的初速度为v0
自计时起T时间内的位移
x1=v0T+aT2 ①
在第2个T时间内的位移
x2=v0·2T+a(2T)2-x1=v0T+aT2. ②
由①②两式得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
Δx=x2-x1=v0T+aT2-v0T-aT2=aT2,
即Δx=aT2.
[要点提炼]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Δx=aT2.
2.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如果Δx=x2-x1=x3-x2=……=xn-xn-1=aT2成立,则a为一恒量,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
利用连续相等时间段内的位移差Δx,可求得a=.
一、速度与位移关系的简单应用
例1 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点的速度是v,到C点的速度是3v,则xAB∶xBC等于( )
A.1∶8 B.1∶6 C.1∶5 D.1∶3
解析 由公式v2-v=2ax,得v2=2axAB,(3v)2=2a(xAB+xBC),联立两式可得xAB∶xBC=1∶8.
答案 A
二、=v=的灵活运用
例2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 m/s,4 s内位移为20 m,求:
(1)质点4 s末的速度;
(2)质点2 s末的速度.
解析 解法一 利用平均速度公式
4 s内的平均速度==,
代入数据解得,4 s末的速度v4=8 m/s
2 s末的速度v2== m/s=5 m/s.
解法二 利用两个基本公式
由x=v0t+at2得
a=1.5 m/s2
再由v=v0+at得
质点4 s末的速度v4=(2+1.5×4) m/s=8 m/s
2 s末的速度v2=(2+1.5×2) m/s=5 m/s
答案 (1)8 m/s (2)5 m/s
针对训练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3所示,那么0~t和t~3t两段时间内(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图3
B.位移大小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
答案 BD
解析 两段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A错.两段的平均速度1=2=,C错,D对.两段的位移x1=vt,x2=vt,B对.
三、对Δx=aT2的理解与应用
例3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开始计时起连续两个4 s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 是48 m和80 m,则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 解法一 根据关系式Δx=aT2,物体的加速度a== m/s2=2 m/s2.由于前4 s内的位移48=v0×4+a×42,故初速度v0=8 m/s.
解法二 设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0、a.由公式x=v0t+at2得:
前4 s内的位移48=v0×4+a×42
前8 s内的位移48+80=v0×8+a×82
解以上两式得v0=8 m/s,a=2 m/s2
解法三 物体运动开始后第2 s、第6 s时的速度分别为:
v1== m/s=12 m/s,v2==20 m/s
故物体的加速度a== m/s2=2 m/s2
初速度v0=v1-a·=12 m/s-2×2 m/s=8 m/s
答案 8 m/s 2 m/s2
1.(速度与位移关系的简单应用)两个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加速度相同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它们的初速度之比为1∶2,它们运动的最大位移之比为( )
A.1∶2 B.1∶4 C.1∶ D.2∶1
答案 B
解析 由0-v=2ax得=,故=()2=,B正确.
2.(=v=的灵活应用)汽车自O点出发从静止开始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在6 s内分别经过P、Q两根电线杆,已知P、Q电线杆相距60 m,车经过电线杆Q时的速率是15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P杆时的速率是5 m/s
B.车的加速度是1.5 m/s2
C.P、O间的距离是7.5 m
D.车从出发到经过Q所用的时间是9 s
答案 ACD
解析 由于汽车在P、Q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它经过两点时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即=,故vP=-vQ=5 m/s,A对.车的加速度a== m/s2,B错.从O到P用时t′==3 s,P、O间距离x1=·t′=7.5 m,C对.O到Q用时t′+t=3 s+6 s=9 s,D对.
3.(对Δx=aT2的理解和应用)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个相同的小球,释放后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如图4所示的照片,测得xAB=15 cm,xBC=20 cm.试问:
(1)小球的加速度是多少? 图4
(2)拍摄时小球B的速度是多少?
(3)拍摄时xCD是多少?
答案 (1)5 m/s2 (2)1.75 m/s (3)0.25 m
解析 小球释放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每相邻的两个小球的时间间隔相等,均为0.1 s,可以认为A、B、C、D各点是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1)由推论Δx=aT2可知,小球加速度为
a=== m/s2=5 m/s2.
(2)由题意知B点对应AC段的中间时刻,可知B点的速度等于AC段上的平均速度,即
vB=AC== m/s=1.75 m/s.
(3)由于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恒定,所以
xCD-xBC=xBC-xAB
所以xCD=2xBC-xAB=2×20×10-2 m-15×10-2 m=25×10-2 m=0.25 m.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共1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进一步假想,解答规范,当堂训练,总结与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思路,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