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展开习题课四 动力学中的五类常见问题
物理
观念
(1)知道连接体问题,会分析解决连接体问题。
(2)知道几种常见的动力学图像问题并能分析解决这些图像问题。
科学
思维
(1)会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中的临界问题。
(2)会分析解决动力学中的传送带问题。
(3)会分析解决动力学中的木板、滑块模型。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要点归纳]
1.连接体
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弹簧等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2.连接体问题的分类
(1)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
(2)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
3.解决连接体问题的两种方法
[例题1] [多选]如图所示的装置叫阿特伍德机。绳子两端的物体竖直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是小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这使得实验者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从容地观测、研究。已知物体A、B的质量均为M,物体C的质量为m。轻绳与轻滑轮间的摩擦不计,轻绳不可伸长且足够长。物体A、B、C由图示位置静止释放后( )
A.绳子上的拉力大小FT=(M+m)g
B.物体A的加速度a=g
C.的取值小一些,便于观测和研究
D.的取值大一些,便于观测和研究
[解析] 对物体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T-Mg=Ma,对B、C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m)g-FT=(M+m)a,联立解得FT=Mg+,a=g,故A错误,B正确;由a=g=g知的取值大一些,a小些,便于观测和研究,故C错误,D正确。
[答案] BD
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则
(1)对于加速度相同的连接体,如果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2)对于加速度不同的连接体问题一般选择隔离法。
[针对训练]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物块A用轻绳和物块B连接,轻绳跨过定滑轮,物块B悬空,如图甲所示,系统从静止开始,系统运动的加速度为a1,在图乙中,若对轻绳施加一个和物块B重力相等的拉力F,物块A从静止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a2,则( )
A.a1<a2 B.a1=a2
C.a1>a2 D.无法判断
解析:选A 题图甲中两物块构成连接体模型,对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mBg=(mA+mB)a1,可得a1=;题图乙中是拉力F=mBg拉着细绳带动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mBg=mAa2,可得a2=,比较两加速度可得a1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始终不变且大小为F
D.由大变小再变大
解析:选C 在水平面上时,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1+m2)g=(m1+m2)a1,对m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1g=m1a1,联立解得F=F;在斜面上时,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1+m2)gcos θ-(m1+m2)gsin θ=(m1+m2)a2,对m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1gcos θ-m1gsin θ=m1a2,联立解得F=F;在竖直方向时,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1+m2)g=(m1+m2)a3,对m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1g=m1a3,联立解得F=F。综上分析可知,线上拉力的大小始终不变且大小为F,选项C正确。
动力学中的图像问题
[要点归纳]
1.常见的几种图像:vt图像、at图像、Ft图像、aF图像等。
2.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运动图像或受力图像,分析有关受力或运动的问题。
(2)已知物体的受力或运动情况,判断选择有关的图像。
3.图像问题的分析思路
(1)分析图像问题时,首先明确图像的种类及其意义,再明确图线的点、线段、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的物理意义。
(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建立相关方程解题。
[例题2] 两物体A、B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且两物体接触面为竖直面,现用一水平推力F作用在物体A上,使A、B由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如图(a)所示,在A、B的速度达到6 m/s时,撤去推力F。已知A、B质量分别为mA=1 kg、mB=3 kg,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B与地面间没有摩擦,B物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b)所示。g取10 m/s2。求:
(1)推力F的大小;
(2)A物体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
[解析] (1)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设物体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由B物体的vt图像得a=3 m/s2。对于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Ag=(mA+mB)a,代入数据解得F=15 N。
(2)撤去推力F后,A、B两物体分离,A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运动,设物体A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对于A物体
由-μmAg=mAaA得aA=-μg=-3 m/s2,
由v=v0+aAt=0,解得t=2 s,
物体A的位移为xA=t=6 m,
物体B的位移为xB=v0t=12 m,
所以A物体刚停止运动时,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Δx=xB-xA=6 m。
[答案] (1)15 N (2)6 m
求解图像问题的“一、二、三”
[针对训练]
1.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水平推力F的大小分别为(g取10 m/s2)( )
A.0.2 6 N B.0.1 6 N
C.0.2 8 N D.0.1 8 N
解析:选A 由题图知a1=1 m/s2,a2=-2 m/s2,由F-μmg=ma1,-μmg=ma2,解得μ=0.2,F=6 N,选项A正确。
2.如图甲所示,物体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体,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物体先静止后又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随外力F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乙中所标出的数据可计算出(g取10 m/s2)( )
A.物体的质量为1 kg
B.物体的质量为2 kg
C.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D.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解析:选B 由题图乙可知F1=7 N时,a1=0.5 m/s2,F2=14 N时,a2=4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μmg=ma1,F2-μmg=ma2,解得m=2 kg,μ=0.3,故选项B正确。
动力学中的临界问题
[要点归纳]
1.题型概述
在动力学问题中出现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刚好要发生或刚好不发生的转折状态即临界问题。问题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能”等关键词语,一般都会涉及临界问题,隐含相应的临界条件。
2.临界问题的常见类型及临界条件
(1)接触与分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分离)的临界条件是弹力为零且分离瞬间的加速度、速度分别相等。
(2)相对静止或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实际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上的张力恰好为零。
(4)出现加速度最值与速度最值的临界条件:当物体在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力最大时,具有最大加速度;当所受合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度。当出现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处于临界状态,对应的速度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3.解题关键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对临界状态进行判断与分析,挖掘出隐含的临界条件。
[例题3] 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45°的光滑楔形滑块A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重力加速度为g)。
(1)当滑块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线对小球的拉力刚好等于零?
(2)当滑块至少以多大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
(3)当滑块以a′=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为多大?
[解析] (1)当FT=0时,小球受重力mg和斜面的支持力FN作用,如图甲所示,则mgtan 45°=ma
解得a=g。故当滑块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g时,线对小球的拉力刚好等于零。
(2)假设滑块具有向左的加速度a1时,小球受重力mg、
线的拉力FT1和斜面的支持力FN1作用,如图乙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水平方向:FT1cos 45°-FN1sin 45°=ma1,
竖直方向:FT1sin 45°+FN1cos 45°-mg=0。
解得FN1=,FT1=。
由此两式可以看出,当加速度a1增大时,球所受的支持力FN1减小,线的拉力FT1增大;当a1=g时,FN1=0,此时小球虽与斜面接触但无压力,处于临界状态,这时绳的拉力为FT1=mg。所以滑块至少以a1=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小球对滑块的压力等于零。
(3)当滑块加速度大于g时,小球将“飘”离斜面而只受线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如图丙所示。当滑块以a′=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α<45°。由勾股定理得FT′==mg。
[答案] (1)g (2)g (3)mg
求解临界、极值问题的三种常用方法
极限法
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假设法
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数学方法
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公式,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磁铁A、B分别位于铁质车厢竖直面和水平面上,A、B与车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小车静止时,A恰好不下滑,现使小车加速运动,为保证A、B无滑动,则( )
A.加速度可能向右,大小小于μg
B.加速度一定向右,大小不能超过(1+μ)g
C.加速度一定向左,大小不能超过μg
D.加速度一定向左,大小不能超过(1+μ)g
解析:选D 当小车静止时,A恰好不下滑,此时mg=Ff=μFN,要保证A无滑动,则A与小车之间的弹力不能减小,所以加速度一定向左,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竖直方向上受到小车的支持力、重力和吸引力,要保证B无滑动,则受到的摩擦力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ma≤μ(mg+FN),解得a≤(1+μ)g,故选项D正确。
2.[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物块的质量mA=2 kg,B物块的质量mB=3 kg,A与B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4,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现对A或对B施加一水平外力F,使A、B相对静止一起沿水平地面运动,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物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A上,则其最小值为8 N
B.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A上,则其最大值为10 N
C.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B上,则其最小值为13 N
D.若外力F作用到物块B上,则其最大值为25 N
解析:选BD A物块与B物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1mAg=8 N,B物块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2(mA+mB)g=5 N,所以无论外力F作用到物块A上还是物块B上,当F取最小值5 N时,满足题述情况,故A、C错误;当外力F作用到A上,A对B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二者相对静止,F的值最大,对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Ag-μ2(mA+mB)g=mBa,代入数据解得a=1 m/s2,对整体有F-μ2(mA+mB)g=(mA+mB)a,代入数据解得F=10 N,故B正确;当外力F作用到B上,A对B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二者相对静止,F的值最大,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1mAg=mAa′,代入数据解得a′=μ1g=4 m/s2,对A、B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μ2(mA+mB)g=(mA+mB)a′,代入数据解得F=25 N, 故D正确。
动力学中的传送带问题
[要点归纳]
1.两类问题:传送带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两类问题。
2.解题关键:关键在于对传送带上的物块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1)若物块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方向相同,且v物<v带,则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动力,物块做加速运动。
(2)若物块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方向相同,且v物>v带,则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阻力,物块做减速运动。
(3)若物块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方向相反,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阻力,物块做减速运动;当物块的速度减为零后,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动力,物块做反向加速运动。
(4)若v物=v带,看物块有没有加速或减速的趋势,若物块有加速的趋势,则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阻力;若物块有减速的趋势,则传送带对物块的摩擦力为动力。
[例题4]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正在以v=4 m/s的速度匀速顺时针转动,质量为m=1 kg的某物块(可视为质点)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将该物块从传送带左端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上(g取10 m/s2)。
(1)如果传送带长度L=4.5 m,求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将到达传送带的右端;
(2)如果传送带长度L=20 m,求经过多长时间物块将到达传送带的右端。
[解析] 物块放到传送带上后,在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下先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由μmg=ma得a=μg。
若传送带足够长,物块匀加速运动到与传送带同速后再与传送带一同向右做匀速运动。
物块匀加速运动的时间t1===4 s
物块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1=at12=μgt12=8 m。
(1)因为4.5 m<8 m,所以物块一直加速,
由L=at2得t=3 s。
(2)因为20 m>8 m,所以物块先加速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摩擦力变为0,此后物块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
物块做匀速运动的时间t2== s=3 s
故物块到达传送带右端的时间t′=t1+t2=7 s。
[答案] (1)3 s (2)7 s
分析水平传送带问题的注意事项
(1)摩擦力的突变,常常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
(2)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是物体和传送带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
(3)物体与传送带的速度达到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要发生突变(滑动摩擦力为0或变为静摩擦力)。
[例题5]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37°,AB的长度为64 m,传送带以20 m/s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点无初速度地放上一个质量为8 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的时间。(sin 37°=0.6,cos 37°=0.8,g=10 m/s2)
[解析] 开始时物体下滑的加速度a1=g(sin 37°+μcos 37 °)=10 m/s2,
运动到与传送带共速的时间t1== s=2 s,
下滑的距离x1=a1t12=20 m;
由于tan 37°=0.75>0.5,故物体2 s后继续加速下滑,
此时a2=g(sin 37°-μcos 37 °)=2 m/s2,
x2=x-x1,
根据x2=vt2+a2t22,
解得t2=2 s。
故共用时间t=t1+t2=4 s。
[答案] 4 s
倾斜传送带向下传送物体,当物体加速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1)若μ≥tan θ,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2)若μ
1.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选D 开始阶段滑动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sin θ+μmgcos θ=ma1,解得a1=gsin θ+μgcos θ;小木块加速到和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于μ
2.[多选]如图甲所示的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的安全检查仪,用于对旅客的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其传送装置可简化为如图乙的模型,紧绷的传送带始终保持v=1 m/s的恒定速率运行。旅客把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处,设行李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为2 m,g取10 m/s2。若乘客把行李放到传送带上的同时也以v=1 m/s的恒定速率平行于传送带运动到B处取行李,则( )
A.乘客与行李同时到达B处
B.乘客提前0.5 s到达B处
C.行李提前0.5 s到达B处
D.若传送带速度足够大,行李最快也要2 s才能到达B处
解析:选BD 行李放在传送带上,传送带对行李的滑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μg=1 m/s2,历时t1==1 s达到共同速度,位移x1=t1=0.5 m,此后行李匀速运动t2==1.5 s到达B,共用2.5 s;乘客到达B,历时t==2 s,故A、C错误,B正确。若传送带速度足够大,行李一直加速运动,最短运动时间tmin= s=2 s,故D正确。
滑块—木板模型问题
[要点归纳]
1.题型概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两者之间有相对运动。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过程,两物体的运动时间、速度、位移间有一定的关系。
2.解题方法
(1)明确各物体对地的运动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情况,确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方向。
(2)分别隔离两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
(3)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求解中应注意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即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3.常见的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从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滑离木板的过程中滑块的位移与木板的位移之差等于木板的长度;若滑块和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滑离木板时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木板的长度。
[例题6] 如图所示,物块A、木板B的质量分别为mA=5 kg,mB=10 kg,不计A的大小,木板B长L=4 m,开始时A、B均静止,现使A以水平初速度v0从B的最左端开始运动。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水平地面光滑,g取10 m/s2。
(1)求物块A和木板B发生相对运动时各自的加速度的大小;
(2)若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求A的初速度v0的大小。
[解析] (1)分别对物块A、木板B进行受力分析可知,A在B上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1,则有a1==3 m/s2
木板B向右做匀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
a2==1.5 m/s2。
(2)由题意可知,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则A滑到B最右端时的速度和B的速度相同,设为v,则有
v=v0-a1t
v=a2t
位移关系为L=t-t
解得v0=6 m/s。
[答案] (1)3 m/s2 1.5 m/s2 (2)6 m/s
[针对训练]
1.[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足够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其上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t=0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恒力F。分别用a1、a2和v1、v2表示木板、木块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下列图中可能符合运动情况的是( )
解析:选AC 当恒力F较小时,木块和木板相对静止,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a1=a2,v1=v2;当恒力F较大时,木块和木板发生相对滑动,分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a1<a2,v1<v2。故A、C正确,B、D错误。
2.如图所示,厚度不计的薄板A长l=5 m,质量M=5 kg,放在水平地面上。在A上距右端x=3 m处放一物体B(大小不计),其质量m=2 kg,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2,原来系统静止。现在板的右端施加一大小恒定的水平向右的力F=26 N,将A从B下抽出。g=10 m/s2,求:
(1)A从B下抽出前A、B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2)B运动多长时间离开A;
(3)B离开A时的速度大小。
解析:(1)对于B,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1mg=maB
解得aB=1 m/s2
对于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μ1mg-μ2(m+M)g=MaA
解得aA=2 m/s2。
(2)设B运动时间t离开A,则
对A有xA=aAt2
对B有xB=aBt2
位移关系为Δx=xA-xB=l-x
解得t=2 s。
(3)B离开A时的速度大小vB=aBt=2 m/s。
答案:(1)2 m/s2 1 m/s2 (2)2 s (3)2 m/s
1.如图所示,当小车水平向右运动时,用细线悬挂在小车顶部的小钢球与车厢保持相对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小车做加速运动
B.小钢球的加速度为gsin θ
C.细线对小钢球的拉力小于钢球的重力
D.细线的拉力大于小钢球的重力
解析:选D
设小钢球的质量为m,小车、小钢球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小钢球受重力和线的拉力,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tan θ=ma,解得a=gtan θ,方向水平向左,小车向右运动,则小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细线的拉力F=>mg,故C错误,D正确。
2.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将一物体轻轻放在皮带左端,则物体速度大小v、加速度大小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F以及位移大小x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在前t1时间内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同后,物体不受摩擦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vt图像先是倾斜直线后是水平直线,at图像先是水平直线后为0,Ft图像先是水平直线后为0,xt图像先是曲线后是倾斜直线。故A正确,B、C、D错误。。
3.[多选]如图所示,木块A的质量为1 kg,木块B的质量为2 kg,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最大静摩擦力为1 N,B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1,g取10 m/s2。用水平力F推B,要想让A、B保持相对静止,F的大小可能是( )
A.1 N B.4 N
C.9 N D.12 N
解析:选AB 因为A做加速运动是通过B给它的摩擦力产生的加速度,而B对A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f=1 N,故A的最大加速度为a===1 m/s2;要想让A、B保持相对静止,则A、B的加速度的最大值为1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mA+mB)g=(mA+mB)a,解得F=6 N,故F的最大值为6 N,选项A、B正确。
4.如图甲所示,长木板A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物体B(可看作质点)以水平速度v0=3 m/s滑上长木板A的表面。由于A、B间存在摩擦,之后的运动过程中A、B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木板A、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均与运动方向相反
B.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C.长木板A的长度可能为L=0.8 m
D.长木板A的质量是B物体的两倍
解析:选D 由题意可得,A木板所受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B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故A错误;对B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mBg=mBaB,由题图乙知aB== m/s2=2 m/s2,解得μ=0.2,故B错误;物体B未滑出木板A,临界条件为当AB具有共同速度时,B恰好滑到A的右端,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围成面积表示位移,则Lmin=xB-xA= m=1.5 m,故C错误;对A、B分别受力分析,有μmBg=mAaA,μmBg=mBaB,由题图乙知aA== m/s2=1 m/s2,联立解得==2,故D正确。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综合与测试学案,文件包含专题提升6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docx、3牛顿第二定律docx、专题提升5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中的经典模型docx、1牛顿第一定律docx、6超重和失重docx、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docx、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docx、4力学单位制docx等8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0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6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6 超重和失重导学案及答案,共8页。
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学案及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