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音乐 七下 5.6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06/131571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花城版音乐 七下 5.6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06/131571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花城版音乐 七下 5.6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06/131571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花城版七年级下册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
展开课题 | 《太阳出来喜洋洋》 | 课型或模块 | 歌唱综合课 | ||||||||
教学目标 |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通过欣赏、学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产生及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劳动的热情。 |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聆听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 | ||||||||||
3、知识与技能目标 | 能用爽朗的歌声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衬词的朗读及波音的唱法;鼓励学生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 | ||||||||||
教学重点 | 了解《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风格及地域特点,用高亢明亮的声音,愉悦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 ||||||||||
教学难点 | 结合演唱歌曲富有表情体验山歌的自由,歌曲衬词的朗读及波音的唱法; | ||||||||||
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分析 | 《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选自花城版七年级下册音乐课的一首歌,是一首四川民歌,描写了旧时代人们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民歌采用了上、下两句式的乐段结构,其调式为五声商调式。上句四小节:以“ 羽”为主,构成 三音列的旋律进行。这种进行虽然旋律线的起伏不大,但却特别明快。这种级进式的三音列进行,更接近歌词的语言音调。句尾落在属音6上,形成半终止。下句六小节: 以“6”为主,采用了 四音列进行。旋律中强调了 四度进行,这就使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最后也是以 四度进行而结束的,这种终止法很有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歌中运用了模拟锣鼓音调节奏的形声衬词“郎郎扯光扯”,更增添了民歌的欢乐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衬词的的增加使下句扩充为两小节,从而使民歌成为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打破了对称的两句式乐段结构,显得更加活跃。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爱动,这首歌曲旋律更为高亢、豪放、有生气,复合孩子们性格,使孩子们感受到阳光温暖,从而感受旧时代人们上山砍柴的劳动生活。高亢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
| ||||||||||
教学策略 | 听、唱、师生互动、视、创、议。 | ||||||||||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 多媒体课件、黑板、钢琴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程序 | 教师教的活动 | 学生学的活动 |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 ||||||
导入阶(初学) | 1、 师:播放四川地方美景、人物图片。
2、 教师采用清唱(第一段),用自己自由快乐的演唱风格把《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民歌的音乐特色展现出来。
| 1、 学生观看、感受,并回答这是我国哪个省? 2、根据图片感受老师清唱歌曲。
|
相关激发学生的多媒体图片 |
引导、观看 | 通过清唱民歌,使学生迅速进入音乐学习的氛围,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听觉和视觉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展开阶段 (深学)
| 1、 解决:衬词及装饰音上波音 教唱歌曲(把情感逐步示范给学生演唱) ① 朗读歌词把四川方言(衬词)读准。 ②跟琴慢速轻唱(第一段 ③重点体验上波音及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表现意义,以解决难点 ④通过演唱、听赏同学们对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已耳熟能详了。这种人们在山野间劳动时演唱的民歌,称为“山歌”,“山歌”的风格特点(其实山歌只是民歌中的一种,民歌按体裁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 1、 学生感受音乐并回答这首曲子速度、情绪、旋律?【高兴、高亢、激昂 属于山歌】 2、 “郎郎扯光扯”普通话读作……(生读)。四川话读作……(生学)。这衬词的使用,不仅突出地方特色,还渲染了歌曲的欢快情绪。
学生选择且练习体验——互评
A:学生感受:四川是个多山的地区,人们在山野间的交流,会用怎样的声音? 生:声音连贯的、高亢的、悠长的。 B:演唱歌曲时的节奏通常是怎样的? 生:节奏舒展的、自由的 C: 衬词的特点我们也总结过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
钢琴及多媒体图片
多媒体
多媒体
多媒体 钢琴
多媒体 钢琴
|
学生感受
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
学生了解
学生体验 | 3、 高兴、高亢、激昂 属于山歌
4、 这衬词的使用,不仅突出地方特色,还渲染了歌曲的欢快情绪。
声音连贯的、高亢的、悠长的。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 ||||||
拓展阶段 (拓学)
| 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现 ①师:跳第一段舞蹈 ②创编舞蹈动作 |
学生模仿 学生创编 |
多媒体 | 学生体验 | 在四川山区的山歌,通常在人们上山砍柴时演唱,情绪乐观爽朗,抒发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美好生活的感情。 | ||||||
结束阶段
| 欣赏:管弦乐《太阳出来喜洋洋》 | 学生欣赏 | 多媒体 |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 学生欣赏多种形式表达歌曲内容。
| ||||||
课后反思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授的是《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首四川民歌,面对的是初一的学生,为了学生更好的让学生喜欢这首民歌,唱出阳光积极的心态,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 第一、首先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声音描绘的意境,自觉的融入到音乐的情景中。通过自身聆听对比,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更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第二、重难点方面,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朗读歌词,并找出歌曲难读的字“欧郞啰”“啰儿”“郎朗扯匡扯”,四川方言衬词,熟读后加上旋律教唱,在融入上波音记号的教学。上波音我运用了琴的声音一遍有上波音和没有上波音旋律让学生听辨,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耳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充分挖掘歌曲除演唱外的其他作用,歌曲教学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巩固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第三、理解作品方面,在学生模仿、创作舞蹈动作中,学生从书中找出歌词中可以出现的画面,进行创作动作、模仿动作分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的教学中,更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及学生从音乐中联想到美术联想到舞蹈多种艺术的熏陶;也同时调节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活动机性。 “ 同时本课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疑问之处。 首先、在教上波音时,音乐的装饰音,它不仅是歌手自由即兴的歌唱发声,同时是歌曲内在表现,表达了歌曲主题意义。但学生对上波音的练习,不够完美,舌头不够灵活,总是唱的不标准。这是我责任,我应该在平时教学中,教些歌唱的基本功练习,简单的技巧练习,这样使唱出歌、唱出声音才够美、才够标准。 其次、舞蹈创编、模仿过程中,学生表现的不够完美。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渗透是舞蹈的模仿、创编课程,使学生在生情并茂的歌唱的同时,能加上优美肢体语言的动作。 最后、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教师的肢体语言上没能放得开,对教学过程有很大作用;教学中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细胞,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总之,我们要发挥自身特长,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让我们的学生真的做到学有所“乐”。
| ||||||||||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花城版八年级上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及反思,共3页。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 这是一份花城版八年级上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音乐花城版七年级下册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花城版七年级下册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造活动,拓展延伸,畅谈收获,情感延伸,营造氛围,激趣唤情,重视情感体验,实现以情带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