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1693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1693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2)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1693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探究体验,达标检测,课堂小结,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3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位于北师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3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表示、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但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知识。因此,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策略
1.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体验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策略意识;
3.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84—86页
教学目标
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从复式统计图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根据图中数据增减变化的趋势,对后续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与估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吗?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怎么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师:下面是甲、乙两城市2012年上半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单位:℃)
你能完成两市上半年月平均气温变化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师:我们先来看图:横轴表示月份,分别是1-6月,纵轴表示的是气温,每格表示2摄氏度。首先我们先写上标题甲、乙两市上半年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我们需要在图中表示甲、乙两市上半年的平均气温。怎样区分甲市和乙市呢?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段、实线或虚线进行区分。红色的实线表示甲市,蓝色的实线表示乙市,这叫作图例,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一般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
画完图例后再描点:甲市一月份气温是7摄氏度,二月气温是8摄氏度,3月份气温是11摄氏度,4月份气温是13摄氏度,5月份气温是10摄氏度,6月份气温是9摄氏度。最后把这些点依次连线。在每一个点的旁边写上相应的数量。
同样的方法画出乙市的气温变化情况。这样一个完整复式折线统计图就画好啦。
根据完成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两市月平均气温最大相差( 5 )℃。( 2月和5月 )两城市平均气温相同,有( 2)个月乙市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 2 )个月乙市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分别说一说两城市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甲市的平均气温从1月到4月一直升高,4月到6月下降;
乙市的平均气温从1月到3月一直在下降,从3月到6月一直上升。
从总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吧。
写标题
画图例
描点
连线
写数量
师:同学们你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了吗?那接下来的问题你能独立完成吗?按下手中的暂停键,手试一试吧!
三、达标检测
1.下面是某小学2007~2012年入学的男生、女生每年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
⑴根据表中的数据信息,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⑵从图中你能获得了哪些信息?
⑶该年级、男、女生患近视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计2013年男、女生患近视的情况会怎样?
第1小问,根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已给的图,横轴是入学年份,纵轴是人数。首先写出标题:某小学2007~2012年入学的男生、女生每年患近视的情况统计图,第二步画出图例,我们可以用蓝色的实线代表男生,红色的实线代表女生。第二步描点,男生2007年6人,2008年13人,2009年18人,2010年19人,2011年35人,2012年44人,依次用蓝色的实线连起来。女生2007年9人,2008年22人,2009年36人,2010年23人,2011年48人,2012年64人,依次用红色的实线连起来。然后在点的上面把相应的数字标好,这样一个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就画好了。
第2小问,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这道题意思对即可,比如横轴代表入学年份,纵轴代表每年患近视的年份,纵轴的1格是2人等等。
第3小问,该年级男、女生患近视的人数都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女生患近视的情况呈现两个高峰期,在2009年第一次达到高峰期,在2012年再一次达到高峰期。预计2013年男、女生患近视的情况仍旧会呈上升趋势,因此要保护好眼睛、预防近视。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
五、教学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①用图例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数据
②先描点,然后连线
③写清楚标题和点相对应的数量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 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上节课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上下波动。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上不仅能看到准确的数据,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所以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根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作出合适、恰当的选择。
2.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和特点,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缺点:
1.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炼,有时还会重复用用语;
2.图例的探究不够到位,交流的层次不够强,重点不突出。
改进措施:
1.课堂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机动些,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2.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这样的形式更乐于接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数与代数(3),共5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 数与代数(2),共6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整理与复习(3),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