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
第14练 化学实验基础选择题-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
展开这是一份第14练 化学实验基础选择题-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2页。
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
第14练 化学实验基础选择题
1.(2022·广东广州·二模)下列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NO并回收Cu(NO3)2·6H2O,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NO气体
B.用装置乙除NO中的少量NO2
C.用装置丙收集NO气体
D.用装置丁蒸干Cu(NO3)2溶液制Cu(NO3)2·6H2O
【答案】A
【解析】A.Cu与稀硝酸在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Cu(NO3)2、NO、H2O,因此可以用装置甲制NO气体,A正确;
B.为了使混合气体与水充分接触,洗气除杂时导气管应该采用长进短出方式,B错误;
C.NO气体在常温下容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产生NO2气体,因此应该根据NO不溶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采用排水方法收集NO气体,C错误;
D.Cu(NO3)2溶液加热时会促进铜离子水解,且生成硝酸易挥发,应根据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采用冷却结晶法制备Cu(NO3)2·6H2O,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2.(2022·山东·新泰市第一中学二模)水合肼又称水合联氨,广泛用于还原剂抗氧化剂、发泡剂等。其制备原理为:NaClO+2NH3=N2H4·H2O+NaCl。用如图装置制取水合肼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的连接顺序是:f→a→b→d→c→e
B.e所在装置的漏斗可以没入水面以下
C.f所在装置可以快速制备氨气
D.操作过程中要快速滴加NaClO溶液
【答案】C
【解析】从制备反应方程式可知,制备水合肼时需先制备氨气,并将其通入NaClO溶液中,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会污染环境,实验时要防倒吸,进行尾气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A.制备水合肼时需先制备氨气,并将其通入NaClO溶液中,氨气极易溶于水,在两装置中间需要连接安全瓶用于防倒吸,为有利于氨气与NaClO溶液反应,制备水合肼时氨气应从c所在装置的c口进入,最后用e所在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并防倒吸,则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f→a→b→c→d→e(a、b顺序可互换),故A错误;
B.e所在装置的漏斗用于防倒吸,若没入水面以下,则不能起到防倒吸的作用,故B错误;
C.f所在装置中,利用CaO与水反应放热使氨气从氨水中逸出,可以快速制备氨气,故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水合肼具有还原性,而NaClO具有强氧化性,若滴加NaClO溶液过快,过量的NaClO能氧化水合肼,降低产率,故D错误;
答案选C。
3.(2022·北京丰台·二模)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关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a配制100mL1.00mol·L-1NaCl溶液
B.用b制备少量乙酸乙酯
C.用c蒸馏海水得到淡水
D.用d分离Na2CO3溶液与CH3COOC2H5
【答案】A
【解析】A.配制100mL1.00mol·L-1NaCl溶液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除了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以外还有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上述仪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利用乙酸、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备乙酸乙酯,右侧试管中盛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便于分离乙酸乙酯,可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利用上述蒸馏装置可实验海水淡化,蒸馏得到蒸馏水,C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与CH3COOC2H5互不相溶,可利用分液操作分离提纯,上述装置可达到实验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2·陕西汉中·二模)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及尾气处理仪器略去),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装置甲中试剂 | 装置乙中试剂 | 实验目的 | 装置 |
A | 生石灰+浓氨水 | 无 | 制取并收集NH3 |
|
B | MnO2固体+双氧水 | 酸性淀粉KI溶液 | 证明氧化性:O2>I2 | |
C | Na2SO3固体+浓硫酸 | KMnO4溶液 | 证明SO2有漂白性 | |
D | Na2CO3固体+盐酸 | Na2SiO3溶液 |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Cl>C>Si |
【答案】B
【解析】A.NH3的密度小于空气,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乙瓶导气管应该短进长出,A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MnO2固体可催化双氧水分解产生O2,O2能够氧化KI得到I2,I2使得淀粉溶液变蓝,B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2SO3固体与浓硫酸反应生成SO2,SO2具有还原性,能够还原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使其褪色,与漂白性无关,C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盐酸具有挥发性,与碳酸钠反应时除了有二氧化碳生成,还有HCl溢出,两种气体溶于硅酸钠溶液均能使硅酸根沉淀,故不能判断碳酸与硅酸酸性的强弱,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选B。
5.(2022·全国·三模)α-呋喃丙烯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其实验室制备原理如下:
+CH2(COOH)2+CO2↑+H2O
制备α-呋喃丙烯酸的步骤如下:向三颈烧瓶中依次加入丙二酸、糠醛和吡啶,在95℃下回流2小时,停止反应;将混合物倒入冷的3mol·L-1盐酸中析出淡黄色沉淀,将其置于冰水中1小时,过滤,用水洗涤2~3次,得到粗产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仪器A的a口为进水口
B.不产生气泡时表明三颈烧瓶中反应已完成
C.冷的盐酸和冰水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晶体纯度
D.过滤后洗涤时,向漏斗中注满蒸馏水并不断搅拌
【答案】B
【解析】A.仪器A为冷凝管,冷水应从下端流入,上口流出,故a口为出水口,故A错误;
B.由于反应中有生成,会产生气泡,当不产生气泡时表明三颈烧瓶中反应已完成,故B正确;
C.冷的盐酸和冰水的主要作用是析出晶体,提高产率,故C错误;
D.洗涤时操作为:向漏斗中注满蒸馏水浸没固体,静置待水自然流下,重复次,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2·安徽·三模)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装置 | ||||
目的 | 证明AgI的溶解度小于AgCl | 除去Na2CO3中的NaHCO3 | 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将乙醇氧化为乙醛 |
【答案】D
【解析】A.KCl和过量AgNO3溶液混合生成AgCl沉淀,AgNO3有剩余,再滴加2滴1mol/L的KI溶液,AgNO3和KI反应生成AgI沉淀,不能证明AgI的溶解度小于AgCl,故不选A;
B.用适量氢氧化钠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故不选B;
C.左侧试管内盐酸浓度大、金属片活泼性强,不能判断反应速率快的原因,故不选C;
D.用铜作催化剂,乙醇能被氧化为乙醛,2CH3CH2OH+O22CH3CHO+2H2O,故选D;
选D。
7.(2022·湖南永州·三模)向碘水、淀粉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蓝色褪去。为探究褪色原因,实验过程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①后溶液pH明显变小
B.过程③中加入NaCl溶液的目的是除去Ag+
C.过程④中氧化I-的物质不只有O2
D.综合上述实验,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是Ag+氧化了I2
【答案】D
【解析】在碘水中存在如下平衡:I2+H2OHI+HIO,I-与Ag+反应生成AgI沉淀,促进I2与水的反应不断正向进行;过滤,所得滤液1中含有HIO和HNO3,还有未反应完的AgNO3,加入NaCl溶液, Ag+与Cl-生成AgCl沉淀,往滤液2中加入KI溶液,发生I-、HIO、H+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反应4H++4I-+O2=2H2O+2I2,生成I2,使溶液再次变蓝色。
A.由分析可知,过程①后,溶液的主要成分为HIO、HNO3及未反应的AgNO3,所以pH明显变小,故A正确;
B.过程③中加入NaCl溶液,可与Ag+反应生成AgCl沉淀,排除Ag+可能对后续实验产生的干扰,所以目的是除去Ag+,故B正确;
C.过程④中,加入KI,发生HIO、H+、I-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反应4H++4I-+O2=2H2O+2I2,因此氧化I-的物质不只有O2,故C正确;
D.过程①中蓝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Ag+氧化了I2,也可能是Ag+促进了I2与H2O的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D。
8.(2022·广西南宁·二模)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其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目的 | 验证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检验溶液的Fe3+ |
实验操作 |
【答案】C
【解析】A.试管中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错误;
B.浓硫酸密度大,应该将浓硫酸倒入乙醇中,B错误;
C.关闭弹簧夹,长颈漏斗液面保持不变可证明气密性良好,C正确;
D.滴管不能深入试管内部,D错误;
故选C。
9.(2022·湖南衡阳·二模)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B | C | D |
制取乙烯 | 提高HClO浓度 | 配制250mL0.10mol·L-1NaOH溶液 | 除去乙烯中的少量SO2 |
【答案】B
【解析】A.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反应原理为: CH3CH2OH CH2=CH2↑ +H2O,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的反应中,温度必须控制在170°C,温度计的作用是控制反应温度在170°C,而图中缺少温度计,故A错误;
B.氯水含有盐酸、次氯酸,盐酸可与碳酸钙反应,次氯酸与碳酸钙不反应,可增大次氯酸的浓度,故B正确;
C.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长期贮存溶液,故C错误;
D.乙烯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应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乙烯中的SO2,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0.(2022·湖南·雅礼中学一模)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和现象 | 结论 |
A | 向Na2S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然后再将产生的气体导入CuSO4溶液中,产生黑色沉淀 | Ka1(H2CO3)>Ka1(H2S) |
B | 向KBrO3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然后再加入少量苯,有机层呈橙红色 | 氧化性:Cl2>Br2 |
C |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1mol/LCH3COONH4溶液和0.1mol/LCH3COONH4溶液的pH,测的pH都等于7 |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
D | 将炽热的木炭与浓硝酸混合,产生红棕色气体 | 加热条件下,浓硝酸被木炭还原成NO2 |
【答案】A
【解析】A.产生黑色沉淀,说明向Na2S溶液中通入足量CO2生成了H2S气体,强酸制弱酸,所以Ka1(H2CO3)>Ka1(H2S),故A正确;
B.有机层呈橙红色,说明有Br2生成,则KBrO3作氧化剂,Cl2作还原剂,并不能得出氧化性Cl2>Br2,故B错误;
C.测得的pH都等于7,说明醋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水解程度相同,但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所以同温下,不同浓度的CH3COONH4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C错误;
D.可能是浓硝酸发生分解生成NO2,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故D错误;
答案选A。
11.(2022·湖南·雅礼中学一模)下列装置对应的实验目的能够实现的是
A.用甲装置随关随停制取CO2
B.用乙装置快速制取并收集NH3
C.用丙装置制取NaHCO3固体
D.用丁装置萃取溴水中的溴,并从下口放出溴的苯溶液
【答案】C
【解析】A.纯碱可溶于水,甲装置不能达到随关随停制取CO2的实验目的,故A错误;
B.收集氨气时,试管口不能塞单孔塞,应塞一团棉花防止与空气对流,故B错误;
C.侯氏制碱法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得到碳酸氢钠固体,图中装置合理,故C正确;
D.萃取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溴的苯溶液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在上层,应该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
答案选C。
12.(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预测)乙苯经水蒸气稀释后脱氢制备苯乙烯的原理为+H2↑。在生成和纯化苯乙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A.乙苯经水蒸气稀释后脱氢制备苯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加热制得,A不合题意;
B.由实验目的和原理知,装置①的圆底烧瓶中收集到的是液态有机物和水,故不需要进行蒸发浓缩、降温结晶操作,B符合题意;
C.反应所得苯乙烯和乙苯混合液与水溶液不互溶分层,通过分液先分离出有机混合液,C不合题意;
D.利用苯乙烯和乙苯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分离出苯乙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2022·广东·二模)利用固体和溶液可制取和,下列实验操作(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 配制溶液 | 制取 | 干燥并观察气体流速 | 制取 |
实验操作 |
|
|
|
|
选项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A.容量瓶不能作为溶解、稀释和长期贮存溶液的仪器,A不合题意;
B.由反应Na2SO3+H2SO4=Na2SO4+H2O+SO2↑可知,用B图装置可以制备SO2,B符合题意;
C.由于通入SO2的导管末端未插入浓硫酸中,不能起到干燥的目的,C不合题意;
D.蒸发溶液需用蒸发皿而不是坩埚,坩埚是用于灼烧固体的,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2·北京丰台·二模)下列除杂试剂或方法选用正确的是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试剂或方法 |
A | NaHCO3固体(Na2CO3) | 加热 |
B | 苯(苯酚) | 浓溴水 |
C | NaCl溶液(Na2SO4) | BaCl2溶液、Na2CO3溶液 |
D | CO2(SO2) | BaCl2与H2O2混合溶液、浓硫酸 |
【答案】D
【解析】A.NaHCO3固体受热易分解,Na2CO3稳定性好,所以不能利用加热的方法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A错误;
B.苯酚虽能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但生成的三溴苯酚易溶于苯中,引入新的杂质,不能达到除杂目的,B错误;
C.过量的BaCl2溶液可除去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多余的钡离子可有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但多余的碳酸钠中碳酸根离子无法除去,不能达到除杂目的,C错误;
D.SO2具有还原性,可与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硫酸根离子,再与钡离子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除去,再利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即可达到除杂目的,D正确;
故选D。
15.(2022·广东惠州·一模)用所给试剂与图示装置能够制取相应气体的是(夹持仪器略)
| A | B | C | D |
X 中试剂 | 浓盐酸 | 浓硫酸 | 双氧水 | 浓氨水 |
Y 中试剂 | MnO2 | C2H5OH | MnO2 | NaOH |
气体 | Cl2 | C2H4 | O2 | NH3 |
【答案】C
【解析】A.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氯气必须在加热条件下,且氯气可溶于水,收集氯气不能用排水法,选项A错误;
B.乙醇消去制乙烯需要加热,选项B错误;
C.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制取装置用固液不加热制气体,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选项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6.(2022·广东茂名·二模)检验碳粉与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装置和所加药品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有SO2
B.b中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SO2
C.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d中Ca(OH)2溶液变浑浊,说明混合物中存在CO2
【答案】C
【解析】检验碳粉与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也就是检验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是否存在,二者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先检验并除去二氧化硫再检验二氧化碳。
A.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不能,当a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有SO2,A项正确;
B.b中的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SO2,防止对后续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B项正确;
C.题中所给离子方程不符合元素守恒电荷守恒,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项错误;
D.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已被除尽,此时d中Ca(OH)2溶液变浑浊,说明混合气体中存在CO2,D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当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同时存在检验二者时,先检验二氧化硫并除尽,防止二氧化硫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再检验二氧化碳。
17.(2022·河南·模拟预测)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含铁的铜屑为原料制备Cu(NO3)2·3H2O晶体,并进一步探究用SOCl2制备少量无水Cu(NO3)2。设计的路线如图:
已知:;SOCl2熔点-105℃、沸点76℃,遇水剧烈水解生成两种酸性气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②步调pH适合的物质是CuO或Cu(OH)2或Cu2(OH)2CO3
B.第③步操作包括蒸发结晶、过滤等步骤
C.为得到较大颗粒的Cu(NO3)2·3H2O晶体,可采用减慢冷却结晶速度或冷却后静置较长时间的方法
D.第④步中发生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NO3)2·3H2O+3SOCl2=Cu(NO3)2+3SO2↑+6HC1↑
【答案】B
【解析】铜屑中混有铁屑,加入足量硝酸溶解后,应通过调节pH,让Fe3+转化为Fe(OH)3沉淀;过滤后,将滤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以防止晶体失去结晶水并发生水解。
A.第②步调pH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常加入铜的氧化物、氢氧化铜及难溶性铜盐等,所以适合的物质是CuO或Cu(OH)2或Cu2(OH)2CO3,A正确;
B.第③步操作是从溶液中提取Cu(NO3)2·3H2O晶体,由信息可知,晶体受热易失去结晶水,易发生水解,所以采取的措施是蒸发浓缩(至液体表面有晶膜出现)、冷却结晶等,不能蒸发至干,B不正确;
C.减慢冷却结晶速度或冷却后静置较长时间,可得到较大颗粒的Cu(NO3)2·3H2O晶体,C正确;
D.第④步中,SOCl2与结晶水作用,生成SO2和HC1气体,发生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NO3)2·3H2O+3SOCl2=Cu(NO3)2+3SO2↑+6HC1↑,D正确;
故选B。
18.(2022·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B. | C. | D. |
测定氯水的pH | 测定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 | 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不变色 | 保存液溴 |
|
|
【答案】C
【解析】A.氯水具有漂白性,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故A不能达到目的;
B.测定测定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速率,根据反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测定,需要使用的漏斗应该是分液漏斗,而长颈会导致气体逸出,故B不能达到目的;
C.电解中铁做阳极产生二价铁离子,而溶液中有氢氧根离子,能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煤油能隔绝空气,故能长时间不变色,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液溴具有挥发性,又具有腐蚀性,能腐蚀橡胶塞,故D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答案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13练 电化学基础-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7页。
这是一份第12练 化学反应与热能-2022年高考复习化学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研究表明,已知,一定条件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4练 化学用语-2022年高考化学复习考前20天必练小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下列表示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