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06-凸透镜成像 学案
展开初三物理春季班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
2.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其实验
教学重难点
(考试要求B;出题频率高)
1.熟练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会用不等式解焦距、物距、像距的范围,找到所求
教学安排
版块
时长
1
考点汇聚
20分钟
2
典型例题
25分钟
3
考点链接
35分钟
4
课堂总结
10分钟
5
课后作业
30分钟
6
能力提升
30分钟
凸透镜成像
考点汇聚
近年来,凸透镜成像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为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透镜成像实验。这类题型主要有: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物距、像距、焦距大小的判断;凸透镜在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中的应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知识储备:涉及到的物理量有物距(u)、像距(v)、焦距(f)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u<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u=2f
无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2f
投影仪
u=f
不能成像
u<2f
正立
放大
虚像
像与物在同侧
放大镜
二、规律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________,二倍焦距分________。成实像时,物近像________像变________;成虚像时,物近像________像变________。
三、解题方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其次要会简单的不等式求透镜焦距、物距或像距的大小或范围,且能综合分析已知条件最终找到所求。
【答案】二、大小;虚实;远;大;近;小
典型例题
题型一: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
【例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cm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到凸透镜前10cm处,所成的是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难度】★
【答案】B
【解析】成倒立缩小的实像,10cm是像距,f<10cm<2f,焦距5cm<f<10cm,当物体移动到凸透镜前10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B
【例2】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缩小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难度】★★
【答案】B
【解析】物距为20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即f<20cm<2f,10cm<f<20cm。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物距为12cm,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一定成放大的像。
【例3】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一定是 ( )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难度】★
【答案】D
【解析】由题知,f<40cm<2f,即20cm<f<40cm。远离透镜方向40cm,物距为80cm,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D
【例4】物体放在凸透镜12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cm时,所成的像 ( )
A.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能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难度】★
【答案】C
【解析】由题知:f<12cm<2f,即6cm<f<12cm,物距为8cm时,可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C
【例5】一凸透镜的焦距在10~20cm之间,当物体距透镜25cm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缩小的像 B.放大的像 C.正立的像 D.倒立的像
【难度】★★
【答案】D
【解析】由题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故选D
题型二:物距、像距、焦距大小的判定
【例1】物体放到凸透镜前,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此时光屏上得到的是缩小的像,则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4cm B.8cm C.10cm D.18cm
【难度】★
【答案】A
【解析】由题知:16cm>2f,焦距f<8cm,则可能是4cm,故选A
【例2】物体放在焦距为16cm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难度】★
【答案】D
【解析】由题知,物距要大于两倍焦距,即u>32cm,故选D
【例3】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
A.20cm B.15cm C.10cm D.5cm
【难度】★
【答案】B
【解析】由题知,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即10cm<v<20cm,故选B
【例4】某同学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12cm处得到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10cm B.12cm C.24cm D.6cm
【难度】★★
【答案】A
【解析】由题知:f<12cm<2f,6cm<f<12cm,故选A
【例5】一个物体放在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前,移动物体和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同样大小的清晰实像时,光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 )
A.32cm B.24cm C.16cm D.8cm
【难度】★
【答案】A
【解析】由题知,物距等于像距等于2f,光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为4f,即32cm,故选A
【例6】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距u1=30厘米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厘米,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3=10厘米,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 )
A.大于20厘米 B.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15厘米
【难度】★★
【答案】D
【解析】由题知:u1=30cm>2f,f<15cm;f<u2=20cm<2f,10cm<f<20cm;u3=10cm<f,故选D
题型三:凸透镜的应用
【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 ( )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显微镜
【难度】★
【答案】B
【解析】由题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故选B
【例2】小明同学喜欢摄影,一天清晨,他用照相机对同一片树叶拍了两张清晰的照片。如图甲和乙所示,小明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焦距相同,那么拍摄______照片时树叶与相机距离大一些。树叶上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露珠相当于________,通过露珠而形成的________ (填“虚”或“实”)像。
【难度】★★
【答案】乙;凸透镜;虚
【解析】用照相机照相时,树叶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甲的实像大于乙的实像,所以甲的物距小于乙的物距,所以拍摄乙照片时树叶与照相机距离大一些。水珠的中间比边缘厚,是一个水凸透镜,树叶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题型四: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例1】某兴趣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
(2)小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3)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150cm处移至距透镜10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7cm。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______cm,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运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焦距与实际相比___________(偏大、偏小、等于)。
(4)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远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难度】★★
【答案】(1)同一高度;光屏中央
(2)放大
(3)7;物距大于10倍焦距时,像距约等于焦距;偏大
(4)远离
【例2】小张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
(1)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小张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___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3)小张再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0cm刻度线处,他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烛焰
_________的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4)以上(1)、(2)步骤中,小张将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向30cm移动时,若要让烛焰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此时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难度】★★
【答案】缩小;倒立;正立;远离;变大
考点链接
1、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另一侧距透镜28厘米的光屏上,呈现一个放大清晰的像,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40厘米 B.3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难度】★
【答案】D
2、离凸透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难度】★
【答案】A
3、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距为15厘米时,像距可能是 ( )
A.5厘米 B.10厘米 C.20厘米 D.30厘米
【难度】★
【答案】D
4、据我们所知,人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那么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离物体的距离应 ( )
A.大于一倍焦距 B.大于两倍焦距
C.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D.小于一倍焦距
【难度】★
【答案】B
5、如图所示,用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应该小于________厘米,当蜡烛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大于_________厘米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正立、放大的________像。
【难度】★★
【答案】30;40;虚
6、在图(a)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20厘米,物距为________厘米,光屏中心呈现清晰的烛焰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用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继续实验,如图(b)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像距为________厘米,透镜B的焦距_______透镜A的焦距(选填“大于”或“小于”)。
(a) (b)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A
B
【难度】★★
【答案】30;幻灯机;20;小于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请简述主要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焦距
①1与2与3
②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③像距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④物高与像高的比值等于物距与像距的比值
⑤不完善,他们只用了一个焦距的透镜进行探究,得出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性
8、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2厘米,在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在图中,若光屏中心呈现了清晰的烛焰像,此时物距为_________厘米,所成烛焰像应该是_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处靠近5厘米,则移动光屏再次在光屏上成的烛焰像将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难度】★★
【答案】同一高度;30;缩小;变大
9、如图中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___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难度】★
【答案】放大;左
10、如图所示的“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光屏上正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应该是____________(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的。若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蜡烛由光具座的10厘米刻度处向30厘米刻度处移动过程中,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____________(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位置不变”)。
【难度】★★
【答案】缩小;向右移动
11、小磊在探究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将不同的凸透镜A、B和C(fA>fB>fC)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a)、(b)和(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
(c)
(b)
A
B
C
(1)分析比较图(a)或(b)或(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a)和(b)和(c)可得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
(2)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小,像距也越小
12、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某小组同学利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f1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4
24.0
24.0
等大
5
30.0
20.0
缩小
6
48.0
16.0
缩小
表二(凸透镜焦距为f2)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1
20.0
20.0
等大
2
30.0
15.0
缩小
3
50.0
12.5
缩小
表一(凸透镜焦距为f1)
表三(凸透镜焦距为f3)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成像
情况
7
30.0
30.0
等大
8
45.0
22.5
缩小
9
60.0
20.0
缩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3)进一步分析比较各表中的数据,寻找物距、像距与成像大小的联系,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5、6、8、9,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物体在凸透镜中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增加而减小
(2)2与5与7
(3)(a)像距小于物距(v/u<1)
(b)不同的凸透镜成等大的像时,像距等于物距,且像距、物距随焦距增加而增大
课堂总结
1、默写凸透镜成像规律。
2、总结物距、像距变化规律口诀。
3、凸透镜成像实验注意点有哪些?
课后作业
1、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所成像的性质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等大倒立的实像
【难度】★★
【答案】A
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30cm处向透镜处移动时,则下列叙述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
A.像始终变大 B.像始终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 D.像先变大后变小
【难度】★
【答案】A
3、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放在距该透镜焦点10厘米处,所成的一定是 ( )
A.倒立的像 B.正立的像 C.放大的像 D.缩小的像
【难度】★
【答案】C
4、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大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难度】★★
【答案】A
透镜
像的性质
甲
放大
倒立
实像
乙
缩小
倒立
实像
丙
放大
正立
虚像
5、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将这三个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做成像实验,在保持各透镜跟烛焰的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实验记录如表所示,由此表可知甲、乙、丙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 ( )
A.f甲>f乙>f丙 B.f丙>f甲>f乙
C.f甲
【难度】★★
【答案】B
6、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当物体距凸透镜5厘米时,所成的像 ( )
A.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一定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可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难度】★
【答案】B
0
10
20
30
cm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7、如图所示,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光具座上“60厘米”刻度处),为了验证u>2f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在光具座上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蜡烛,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时在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找像。
【难度】★★
【答案】0~40;70~80
8、如图所示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此时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放大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把蜡烛移到20厘米处,则成像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5厘米~17.5厘米;正立放大的虚像
9、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
(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则此时的像是___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厘米刻度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___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难度】★★
【答案】同一高度;缩小;左;虚像
10、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应大致在_______________。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若要验证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的规律,可将_________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同时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像的_________。当烛焰放在光具座的45厘米刻度处时,通过移动光屏,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难度】★★
【答案】同一高度;光屏;清晰程度;不能
11、小红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正确。每一次实验,她改变物距,并移动光屏,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像,其成像情况如图(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①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像距均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12、小华和小红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们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的凸透镜,取高度h为8厘米的物体进行实验。调节好实验装置后,他们分别取不同的物距u、并移动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将相应的像距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1
32.0
14.4
3.6
2
25.0
16.7
5.3
3
22.0
18.3
6.7
表二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h′
(厘米)
4
19.0
21.1
8.9
5
15.0
30.0
16.0
6
12.0
60.0
40.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数据中物距u、像距v及成像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或3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且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3)小红同学计算了表一中物距与像距之和,由此得出结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与像距之和越小,成的像越大。小华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判断小红的结论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错误”)。
(4)小华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物距与像距之和,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与像距之和最小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该猜想,他们应将物距设定在____________厘米的范围内继续进行实验。
【难度】★★
【答案】(1)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2)物距大于像距
(3)4、5和6;错误
(4)19~22
能力提升
1、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压强相等,已知ρ甲>ρ乙,若在两个正方体上部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剩余部分的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m甲'一定小于m乙' B.m甲'一定等于m乙'
C.m甲'一定大于m乙' D.m甲'可能等于m乙
【难度】★★
【答案】A
S
R1
V
A
R2
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两电表只有一个有示数。若电路故障只发生在电阻R1、R2上。
①电路中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原故障电路中,将电压表改接在R2两端,请判断能否进一步确定故障所在,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①R1断路;R1短路;R1断路且R2短路。
②不能,当R1断路,R1断路且R2短路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情况相同。(回答合理均给分)
(a)
S
M
N
A
(b)
3、在图(a)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4伏且不变。①将定值电阻R1接入M、N接线柱,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的示数如图(b)所示。(a)求电阻R1的阻值;(b)求电阻R1的电功率P1。
②现将标有“10Ω,1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R2与R1以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接入M、N接线柱,分别闭合电键S,移动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求两种不同连接方式电路消耗总功率的最大比值。
【难度】★★
【答案】①R1=U/I=4伏/0.4安=10欧
②P1=UI=4伏×0.4安=1.6瓦
③当R1和R2并联,且通过R2最大电流为1安时,电路消耗总功率最大
P最大=U(I1+I2)=4伏×(0.4安+1安)=5.6瓦
当R1和R2串联,且R2接入电路电阻最大时,电路消耗总功率最小
P最小=U2/(R1+R2)=(4伏)2/(10欧+10欧)=0.8瓦
P最大:P最小=5.6瓦∶0.8瓦=7
4、如图所示,底面积为S1的均匀圆柱体A和底面积为S2的圆柱形容器B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A的密度为2×103千克/米3,B中盛有重为200牛的液体。
A B
①若A的体积为4×10-3米3,求A的质量mA。
②若B的底面积为5×10-2米2,求液体对B容器底部的压强pB。
③现将质量为m,密度为ρ的甲物体分别放在A上面和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液体未溢出),当圆柱体A对桌面压强的变化量与液体对B容器底压强的变化量相等时,求B容器中液体的密度ρ液。
【难度】★★
【答案】①mA=ρAVA=1.0×103千克/米3×4×10-3米3=8千克
②FB=GB;pB=FB/SB=200牛/5×10-2米2=4000帕
③ΔPA=ΔPB ΔFA/S1=ρ液gm/ρS2 ρ液=ρS2/S1
5、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小张决定自主实验。首先依照图(a)所示电路图正确连接器材,闭合电键后,他观察到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别为6伏和0.58安;为了减小误差进行多次测量,他又从“10Ω,1A”、“20Ω,1A”两个变阻器中选择一个接入电路,当滑片置于一端时,电流表示数如图(b)所示,在滑片向另一端移动过程中,他发现两电表示数始终不变。思考后他重新连接并进行实验,将正确测得的两组实验数据记录在草稿纸上,如图(c)所示。
0.34安
0.28安
3.5伏
2.8伏
S
Rx
V
A
(a) (b) (c)
①实验过程中出现两电表示数始终不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张选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请根据上图及相关信息,将下表填写完整。(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Rx
(欧)
电阻Rx平均值
(欧)
1
6
0.58
2
3
【难度】★★
【答案】①滑动变阻器相当于定值电阻接入电路中。
②“20Ω,1A”。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Rx
(欧)
电阻Rx平均值
(欧)
1
6
0.58
10.3
10.2
2
3.5
0.34
10.3
3
2.8
0.28
10.0
③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7-情景归纳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7-情景归纳 学案,共20页。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08-压强选择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08-压强选择 学案,共1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涉及的物理量,涉及的公式,解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9-估算 作图 学案: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学期专题复习知识点专练-19-估算 作图 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估算,作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