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三章区域合作章末总结学案
展开章末总结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产业转移的直接表现是部分或全部产业在地域空间上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成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两类,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如图所示: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①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②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③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注意”和两个“明确”角度进行分析: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移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承接区。
(3)明确转移产业的产业类型:转移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地区转出的产业还有相当部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是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
素养专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在美国形成规模以来,半导体产业总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成就了东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美国逐步把半导体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并将制造业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转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日月光等大型厂商。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转入地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在承接半导体产业的第三次转移,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了部分国外半导体封装、制造等业务。随着全球电子化进程的开展,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兴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1)简析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
(2)第二次半导体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判断此阶段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生产特点。
(3)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为规模转移。简述我国承接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答案:(1)半导体加工产业利润降低;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掌握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
解析: (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行第一次产业转移,其原因为:半导体产业设计研发环节附加值高,加工环节利润降低;随着经济发展,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较为落后,劳动力较美国廉价。
(2)第二次半导体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开始主动将生产线外搬,采用委外代工的模式,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转移。体现了半导体产业不断发展与升级;产业链更加完整、细化;一些低利润的封装环节搬到经济较落后、劳动力较丰富廉价的国家和地区,本土仅掌握利润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等高技术环节。
(3)我国承接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我国资金充裕;政府大力扶持;等。
地理实践力——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的判读
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通常以某一资源或资源调配为背景,以区域图或资源调配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及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等。
1.结合区域图,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明确该区域资源的分布状况;二是明确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如图1所示,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经济发达、用水量大、降水较少,水资源贫乏,故“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终点均有华北地区。图2中云贵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广东地区能源匮乏,故将云贵地区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后输往广东地区。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
线路选择一般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三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如图1中东线的选取主要考虑利用京杭大运河输水。经济条件主要考虑城市分布、线路长短等,如图2中中线通道的终点为华东地区而非广东地区。技术条件决定线路开工的早晚,如图1中东线开工最早,西线开工最晚。
3.探究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
对于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影响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三个角度:起点、沿线和终点,然后结合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如图3中“三西”资源开发,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及城镇化的发展,但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而会缓解京津冀地区资源短缺状况,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在煤炭运输过程中,也会对沿线地区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素养专练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川气东送”工程是我国继“西气东输”工程后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该工程西起四川普光气田,跨越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总长2 170千米,年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下图示意“川气东送”管道线路方案。
(1)说出影响“川气东送”工程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2)从输入地和输出地两方面,简要分析“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原因。
(3)简述“川气东送”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
答案:(1)城市分布(消费市场);地形、地质条件。
(2)输入地:能源相对贫乏;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输出地: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能源的需求量小,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3)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大气质量。
解析:(1)读图可知,“川气东送”工程线路经过宜昌、武汉、宣城、上海等多个城市,所以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分布;从自然条件来看,“川气东送”工程经过地区的地形较为平坦,施工难度较小。
(2)能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主要从需求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析。“长三角”地区作为天然气资源的输入地,能源贫乏,但需求量大;而四川盆地作为天然气资源的输出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但需求量小。
(3)从能源供给、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和环境等方面分析。
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流域开发的分析思路
素养专练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江是长江重要的支流,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以上河段为上游河段,属峡谷盆地相间的地形,大部分河段在蜿蜒曲折的峡谷中奔流。汉江上游干流长448千米,流域面积95200平方千米,水力资源丰富。丹江口水库上游共规划有8个梯级水力开发设施,目前已建成6个,在建2个。下图为汉江上游规划梯级水电站分布示意图。
(1)简析汉江上游水能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
(2)指出汉江上游梯级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3)从能源安全及消费结构方面说明汉江上游梯级开发对我国的意义。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多峡谷地貌,适宜建坝的地方多。
(2)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
(3)缓解能源不足;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外能源的依存度(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解析:(1)水能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应该从降水、落差等角度来分析。
(2)水能资源的开发要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地质灾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3)汉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梯级开发发电量巨大,缓解能源不足;水电属于清洁能源,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外能源的依存度(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电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