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学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1731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学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1731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学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31731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第9讲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学案
展开第9讲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
必备知识
知识体系
学科素养
1.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的成因、主要类型及分布。
2.地貌观察的地点、顺序和内容。
1.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常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地壳中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①地表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
面积较大,底部平坦
峰丛、峰林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
孤峰、残丘
由峰林演变而来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溶洞
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石钟乳、石幔、石帘
从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石笋
底部向上发育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
2.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
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冲积平原
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平原地区。
②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③形态特点: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①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②形态特点:河道呈“S”形弯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4)三角洲
①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的河口段。
②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③形态特点: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形态多种多样,如呈鸟嘴状、扇形、鸟趾状。
3.风沙地貌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
①风蚀地貌
类型
成因
形态特征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盛行风对地表进行侵蚀
沟槽和垄脊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②风积地貌
a.沙丘: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b.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c.分类
类型
形态特征
对环境的影响
固定沙丘
沙丘上生长植物
植物能固定流沙
流动沙丘
没有植被
随风移动,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4.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①海蚀地貌
类型
形态特征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在海蚀崖前方形成的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
②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二、地貌的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点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观察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2.地貌观察的内容
(1)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2)高度观察
①分类: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②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③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3)坡度观察
①观察内容:坡度和坡向,其中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②坡度
a.大小表示: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b.影响:坡地耕作易引发水土流失;“人”字形线路,利于降低坡度。
③坡向
a.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b.影响: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④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拓展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为例,当水中含有CO2时,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的综合反应式是CO2+H2O+CaCO3Ca(HCO3)2,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正反应为流水溶蚀作用,逆反应为流水沉积作用。当水中CO2的含量增加时,其溶解CaCO3的能力也相应增强,从而加强水的溶蚀作用。相反,若水中的CO2含量减小,则可引起水中CaCO3重新淀积。如溶洞中的石柱、石钟乳和石笋就是CaCO3重新淀积形成的沉积地貌。
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及地下暗河、溶洞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溶洞中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是流水的淀积(沉积)作用形成的。
辨析 峰林和峰丛
基部完全相连、成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峰丛。它是喀斯特地貌的早期发育阶段。峰丛顶部多呈圆锥状,通常大面积的分布于山地的中心部位,峰丛常与溶蚀洼地组合在一起。
峰林是基部断续相连,群峰林立的石灰岩区地貌形态。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的边缘。
拓展 牛轭湖的形成
点拨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特点
(1)形成:在定向风的作用下,风沙遇到草丛或灌木的阻挡堆起了小沙堆,逐渐增大的小沙堆对风携带的沙所起的阻挡作用变大,风在迎风坡上发生吹蚀,沙粒被吹动并越过丘峰,下落到沙丘的背风坡进行堆积逐渐形成新月形。
(2)特点: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拓展 流动沙丘的移动
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辨析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结构差异
技法 阴阳坡的判断
(1)山的阴阳坡
阳坡是面向太阳的山坡,阴坡是背对太阳的山坡。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阳光主要从南方照向北方,所以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阳光主要从北方照向南方,所以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
(2)河谷的阴阳坡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河谷的北岸为阳坡,南岸为阴坡;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河谷的南岸为阳坡,北岸为阴坡。
辨析 不同地区的主导作用与地貌类型
区域
主导作用
主要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作用
风沙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
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
高山、高纬地区
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
沿海地区
海浪作用
海岸地貌
技法 坡度的计算
喀斯特地貌
【命题情景】
游石花洞记
龚裕阳
别府洞天疑仙宫,栈道横山作霓虹。
白石出地春天笋,素雪悬梁晓时空。
万年鬼斧一景胜,百代沉积千秀钟。
流水从来无定意,唯有山河气最雄。
【问题探究】
探究1 材料中描述的洞是如何形成的?洞内地下暗河众多的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
探究2 材料中洞内的各种地貌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哪些典型地貌?[综合思维]
探究3 请描述洞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区域认知]
[提示] 1.材料中描述的洞为溶洞,因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 地表水下渗流入地下溶洞,相连形成暗河。
2.因流水的溶蚀作用和堆积作用而形成,主要表现为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帘等地貌形态。
3.阴暗潮湿,地表崎岖不平,顶部有岩石下垂并常有水滴落下。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
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其形态和成因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淀积
各种喀斯特地貌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喀斯特地貌区开发利用的地理背景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石漠化;滑坡、崩塌、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
(2)农业基础薄弱: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
(3)工程建设难度大,交通建设困难,水利设施容易发生渗漏。
(4)石灰岩可烧制水泥和石灰。
(5)喀斯特地貌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021·北京通州区高三一模)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A
读下列三幅图,回答1~3题。
1.三幅图表示了什么地貌的形成过程( )
A.海岸地貌 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 D.喀斯特地貌
2.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三幅图的排列顺序依次是( )
A.Ⅱ-Ⅲ-Ⅰ B.Ⅰ-Ⅱ-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3.形成图示地貌的作用类型主要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海蚀作用 D.搬运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溶洞等景观,推断图示是喀斯特地貌。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Ⅲ阶段岩层比较完整,侵蚀作用较弱,Ⅱ阶段岩层逐渐受到较强的侵蚀作用,变得高低不平,且溶洞发育,到Ⅰ阶段溶洞进一步发育,所以形成的时间顺序为Ⅲ-Ⅱ-Ⅰ。故选C。第3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被流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故选B。
答案:1.D 2.C 3.B
河流地貌
【命题情景】
材料一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千米。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问题探究】
探究1 简析橘子洲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探究2 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综合思维]
探究3 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综合思维]
探究4 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产生哪些影响?[人地协调观]
[提示] 1.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
2.河床宽浅。
3.会造成水流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1.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各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详细分析
2.理解河曲的形成
(1)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3.河流阶地
(1)定义: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
(2)形成
1.河流堆积地貌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河水流速减慢,导致泥沙堆积,在堆积时,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2.利用水系、水文特征判断流域的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
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①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②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地。
(2018·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A 2.A 3.D
(2021·扬州中学月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
B.乙地地势低平,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
D.丁地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冲积扇
2.黄河( )
A.源头的水量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B.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C.中游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易发生凌汛现象
D.下游水量稳定航运发达
解析:第1题,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A正确。乙地地势低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B错误。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上游移动,C错误。丁地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河口三角洲,D错误。故选A。第2题,黄河源头的水量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A错误。黄河为外流河,上游参与海陆间水循环,B正确。中下游自南向北流的河段在每年的冬春季节易发生凌汛现象,C错误。下游水量不稳定,不利于航运,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2021·江苏省新高考模考)因河流下切,老河床超出洪水影响,保留在岸坡上并形成阶梯状的地形,被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某河谷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是( )
A.砾石层 B.古土壤层
C.红黏土 D.风化壳
4.对于黄土层来说,( )
A.形成时代越早,厚度越大
B.不同阶地上的黄土沉积物形成时代一致
C.形成时代与河流阶地无关
D.其底部年代可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
5.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高程差是( )
A.甲乙之间 B.乙丁之间
C.甲丁之间 D.丙丁之间
解析:第3题,古土壤层代表河流阶地历史上逐级下切的过程,是其判断标志,故选B。第4题,据图可知,黄土层是河流下切之后在老河岸上堆积形成的土层,因此其底部年代即代表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D正确,B、C错误;黄土层厚度的大小与河流阶地接受沉积的时间和河流的搬运能力有关,A错误。故选D。第5题,要估算河流下切幅度与速度,最可靠的是河床只受到河流的下蚀作用,没有受到其他的影响,图中甲乙之间和乙丙之间都有断层,因此它们之间的高差可能受到断层的影响,而丙丁之间没有断层,其高差仅代表河流下切的高度,故选D。
答案:3.B 4.D 5.D
风沙地貌
【命题情景】
材料一 风蚀蘑菇,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长期侵蚀,会形成顶部大于底部的蘑菇外形。
材料二 敦煌隶属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一提起敦煌,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敦煌莫高窟,想起鸣沙山和月牙泉。月牙泉位于敦煌高地南部,为古河道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存在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
【问题探究】
探究1 分析风蚀蘑菇所在地区利于其形成的地理环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探究2 从风蚀角度分析风蚀蘑菇上下岩层的差异。[综合思维]
探究3 分析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形成该地貌类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综合思维]
探究4 一支科考队在敦煌西北部发现了一处“魔鬼城”,试说明这里可能有哪些地貌形态,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并探究该地被称为“魔鬼城”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 1.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2.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多,侵蚀能力强。
3.沙丘。 风力堆积作用。
4.可能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均属风蚀地貌。 该地风蚀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在夜晚刮大风时会发出各种尖厉的叫声,故称“魔鬼城”。
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
柱状岩石
风蚀蘑菇
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较多,磨蚀强烈
顶部岩石较大,底部较小
雅丹地貌
极干旱地区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
3.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1)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2)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堆积。
(3)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
(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下图为某探险穿越地航拍图,该地分布着灰白色的长条状土丘群。土丘形如“白龙”,故曰白龙堆。《汉书·地理志》有“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据此完成1~2题。
1.该探险穿越地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2.图中长条状土丘沿主风向延伸,该地盛行(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风 D.南风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A
(2021·湘赣十四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
解析:第1题,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可判断先有流水沉积过程;后经风化、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图中地貌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会较平坦,则D正确。第2题,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迎风坡因风力强而侵蚀作用强,破坏更严重而残留物少,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背风坡因风力小而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
答案:1.D 2.B
(2021·湖南长郡中学学考模拟)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下图为某沙丘2000-2010年沙尘堆积层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时间段该沙丘的成长速度为( )
A.慢—快 B.快—慢
C.慢—快—慢 D.匀速
4.当沙丘由固定发展为移动时,A、B两侧的主要作用分别为( )
A.风力侵蚀、风力侵蚀
B.风力侵蚀、风力堆积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风力堆积
解析:第3题,根据示意图可知,不同沉积层厚度大致相同,但沉积时间不同,从2000年开始,相同厚度的沙层沉积所需时间分别为1、2、3、4年,故沙丘成长速度越来越慢。故选B。第4题,根据沙丘的陡缓可判断,A坡为迎风坡,B坡为背风坡。迎风坡主要为风力侵蚀作用,背风坡主要为风力堆积作用。故选B。
答案:3.B 4.B
海岸地貌
【命题情景】
在海边游玩时常常见到如下景观:
【问题探究】
探究1 图中属于海岸侵蚀地貌的有哪些?属于海岸堆积地貌的有哪些?[区域认知]
探究2 分析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提示] 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洞、海蚀窗、海蚀拱桥、海蚀柱。
海岸堆积地貌:砾滩、沙滩。
2.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
海蚀柱: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海岸地貌的类型
主要地貌
地貌特征
图示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穴
波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蚀柱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
海浪抵达海岸时,携带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的海岸。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离岸堤
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沙堤
沙嘴
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图示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的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1~2题。
1.“蓝窗”景观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2.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D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类型为(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2.甲、乙两处地貌分别为( )
A.海蚀柱、砾滩 B.海蚀崖、砾滩
C.海蚀崖、海蚀平台 D.海蚀崖、沙滩
解析:第1题,图示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地貌类型为海岸地貌,故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甲为悬崖,应为海蚀崖;乙较为平坦,为海滩,沉积物颗粒较大,为砾滩。故B正确。
答案:1.D 2.B
地貌的观察
【命题情景】
某地理研学团队计划对贺兰山进行研学探究,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队员们对贺兰山周边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了研读,确定了观察步骤和方法。按照前往贺兰山C地点的过程,逐步对贺兰山整体、山体的一侧坡地、山麓的冲积扇体进行观察。
【问题探究】
探究1 观察贺兰山整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图A),根据经纬网和海拔,判断图示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等高线描述贺兰山的形态特征。[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探究2 对图A中局部地区进行放大(图B),观察图B,说出图中主要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主要特征。[地理实践力]
探究3 对图B中的局部山麓地带放大(图C),根据等高线判断图C的东南半壁的地貌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探究4 对图C中东南部的地形不同部位进行仔细观察,组成物的颗粒大小有什么规律?[综合思维]
探究5 结合对图示区域地貌的判读,总结观察地貌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
[提示] 1.西部是山地,东部有地势较平坦的平原。 贺兰山海拔较高,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较窄;山地东西不对称,西坡和缓,坡度较小,东坡陡峻。
2.主要是山体东南侧的坡地。 地势起伏大、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3.冲积扇。 理由:等高线突然变得稀疏,坡度上陡下缓;等高线呈圆弧形,呈现出以山谷出口处为顶部的扇形。
4.扇顶颗粒物最粗,越往下部的扇缘,颗粒物越细,边缘最细。
5.先进行宏观地貌的观察,图A总体是山地和平原;在此基础上观察次一级地貌,图B中显示的是山坡地貌,重点观察坡度、坡向等指标,如图B中等高线数值是单向递减的,是山体的东南坡,地势高差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然后再对坡地的微观地貌继续深入观察,图C就是坡地最低处的部分微观地貌,山麓地带的冲积扇;还可以再深入仔细观察冲积扇的扇顶、扇体、扇缘等微观地貌,并且坡度、物质组成、地下水水位等各有不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1.地貌形态的观察
观察方式
主要方面
手段
观察顺序
定性观察
主要包括地貌的几何形态、规模、空间分布及切割程度等
有选择地采用摄影、剖面或素描图等,并附以必要的文字描述
由于观察到的地貌有不同的相对等级和组合,记录时一般都循着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定量测量
主要是测量地貌形态的相对高度和坡度
利用地形图或航空、卫星照片对地面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进行统计
2.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
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坡
坡度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
坡向
阴坡和阳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3.地貌观察的顺序
(2021·盐城高三模拟)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N地出发沿N→P→M→N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N→P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B.P→M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C.N→P一直上坡,P→M段一直下坡
D.M→N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2.下列地点中,在营地P处不易观察到的是( )
A.a B.b
C.c D.d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D
读我国某地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类型为( )
A.平原 B.丘陵
C.峡谷 D.河岸
2.观察图示地貌全景,最佳方式是( )
A.游船上观察 B.观光亭里观察
C.大型客机上观察 D.乘坐直升机观察
解析:第1题,根据景观图可知,图示地貌为峡谷。第2题,观察地貌全景,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大型客机飞行高度过高,直升飞机飞行高度适中且机动灵活。
答案:1.C 2.D
下图为湖北某地等高线分布图,图中最高峰海拔为1 527 米,等高距相同。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M、N两地的高差最大为( )
A.29米 B.39米
C.99米 D.89米
4.山区道路受地形影响,随意超车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自M地开车至N地,最适合超车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中最高峰海拔和图中1 500米等高线数值判断,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0米。读图可知,图中M地海拔为1 470~1 480米,图中N地海拔为1 440~1 450米,因此两地的高差范围为20~40米,因此图中M、N两地的高差最大应接近40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4题,题意表明,山区道路受地形影响,随意超车可能酿成严重后果。读图可知,甲处即将翻越鞍部,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排除A;乙处即将由缓坡开往陡坡,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排除B;丙处为急弯道,不能看到对面来车,此时超车非常危险,排除C;丁处已经开过弯道,且地形平坦,视野开阔,此时超车危险性系数较低,最适合超车,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3.B 4.D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9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9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含解析),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常见地貌类型,地貌的观察 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