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貌章末综合检测检测含解析
展开(2021·威海等级考模拟)位于大兴安岭余脉的黄岗岭(下图),平均海拔1 800米,年平均气温0~1 ℃,一年中有150~200天在0 ℃上下波动。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岭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北部是阿斯塔图石林,其沿山脊线延伸,岩层像“千层饼”状错落有致,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而南部有大大小小数百个石臼(坑穴),且在不断扩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地常年盛行东风
B.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C.黄岗岭东侧植被比西侧茂盛
D.“千层饼”状岩层含有化石
2.石臼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岩浆活动
C.地壳下陷 D.冻融作用
解析:第1题,倒塌的石林都是向东倒塌,说明当地常年盛行偏西风,A错误;石林由花岗岩组成,不属于喀斯特地貌,B错误;大兴安岭黄岗岭东侧为寒冷冬季风的背风坡,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相对温暖的生长环境,植被比西侧茂盛,C正确;“千层饼”状岩层由花岗岩组成,不会含有化石,D错误。故选C。第2题,当地晴天较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岩石多裂隙,偏西风强劲,携带湖泊水汽进入岩石缝隙中,在凹陷处汇集,气温多在0 ℃左右,缝隙中的水易产生冻融现象,结冰时撑开石臼缝隙,融冰时水进一步渗入岩石缝隙中,如此循环往复,使石臼不断扩大,D正确;风力侵蚀、岩浆活动、地壳下陷不会使石臼不断扩大,A、B、C错误。故选D。
答案:1.C 2.D
(2021·山东等级考模拟)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攀岩爱好者评价这里说:“这是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造的天然攀岩圣地。”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的典型地貌为( )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丹霞地貌 D.岱崮地貌
4.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是( )
A.峰顶多植被,保护作用强
B.岩体为石灰岩,质地坚硬
C.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
D.岩体为花岗岩,质地坚硬
5.从利于攀岩的自然因素考虑,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每年的(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材料“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可判断出甲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B正确。第4题,峰顶多植被与岩壁表面坚硬无关,A错误。石灰岩质地不坚硬,B错误。岩壁上的风化物被雨水及时冲走,使得坚硬岩体裸露,这是该地山体岩壁表面较为粗糙坚硬的原因,C正确。由材料“岩壁节理发育”可知,岩体为沉积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D错误。第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4-9月为雨季,不适宜攀岩,B、C错误。1-2月气温较低,不适宜攀岩,A错误。10-11月降水少,气温适宜攀岩,因此在该地举办“攀岩节”多选择在10-11月,D正确。
答案:3.B 4.C 5.D
(2021·辽南五校协作体适应性训练)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南北走向),“悬挂”于崖壁的天然凹槽处。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示意悬空寺及其所在山谷形状。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悬空寺能“千年不倒”的自然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凹槽阳光被遮挡可避免风化
B.较高的位置可阻挡雨水冲刷
C.港湾形山谷减少风力的侵蚀
D.山体遮挡可避免洪水侵袭
7.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峡谷两侧山地下沉
B.峡谷底部地壳抬升
C.峡谷河流泥沙沉积
D.峡谷河流侵蚀下切
解析:第6题,凹槽处阳光被遮挡,并不能避免风化,风化现象并非完全由阳光导致,A错误。该地降水相对较少,悬空寺能“千年不倒”与较高的位置可阻挡雨水冲刷关系不大,B错误。该地特殊的港湾形山谷使流入该区域的风速下降,减轻了风力侵蚀作用,C正确。悬空寺距谷底较高,本身可避免洪水侵袭,D错误。第7题,据该地材料可知该地地处恒山的金龙河峡谷,可推测其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最有可能是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升,C正确。
答案:6.C 7.C
(2021·章丘高三月考)河槽展宽,出现分汊现象。河槽沉积物具有河域与海域来沙的混合沉积特征,总体呈现主槽粗、边滩细。下图示意长江口河槽等深线(理论最低潮面)分布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甲地的地貌类型是( )
A.洪积扇 B.冲积岛
C.江心洲 D.河漫滩
9.南、北两支河槽等深线分布特征表明( )
A.长江干流北移 B.南支不断淤塞
C.北支河槽发育 D.南支径流量大
解析:第8题,从图中等深线分析,甲地是理论最低潮时出露水面,高潮时没入水下的泥沙沉积体,地貌类型是河漫滩,D正确。洪积扇为河流出山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A错误。冲积岛和江心洲是高潮时也能出露水面的河心岛,B、C错误。故选D。第9题,从图中分析,南支河槽宽度大,北支河槽宽度小,根据北半球河流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分析,北支河槽流量小,泥沙沉积快,河道变窄,南支冲刷强,河道变宽,长江干流南移,A、B、C错误。南支河槽宽,河道深,径流量大,D正确。故选D。
答案:8.D 9.D
(2021·烟台期末)青藏高原研究人员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微地貌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绒布河谷上游东侧新冰期(又名绒布德寺冰期)的侧碛垄上发育有高度不一的土柱,因其出现在冰川的侧碛垄上,故称其为冰碛土柱。这种局部地区特殊微地貌体发育过程划分为孕育期、成熟期及消亡期三个发育阶段。下图为研究人员绘制的冰碛土柱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冰碛地貌体的形成演化不是单一的自然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存在显著日变化的有( )
①冻融作用 ②风力侵蚀
③流水侵蚀 ④崩塌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下列关于冰碛土柱在发育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受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冲沟
B.图b中,冻融作用使冲沟两侧冰碛物变松散
C.图b中,流水作用下冲沟深度变大,形成土柱
D.图c中,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侧碛垄坡度变大
解析:第10题,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日温差大,引起冻融作用,使侧碛垄内部结构变得松散,为土柱形成前的侵蚀作用创造了条件,①正确;绒布河谷地形复杂,引起沿河谷的温度差异大,该地区大气环流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山谷风明显,风力侵蚀存在显著日变化,②正确;流水侵蚀、崩塌作用的日变化不显著,③④错误。故选A。第11题,图a中,古冰川侧碛垄斜坡受降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发育冲沟,A说法正确;图b中,冻融作用使冲沟两侧冰碛物变松散,B说法正确;图b中,流水作用下冲沟深度变大,形成土柱,C说法正确;图c中,土柱高度降低直至消失,侧碛垄坡度变小,D说法不正确。故选D。
答案:10.A 11.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位于三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会部位,周围高山环绕。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新构造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后又出现了尕海、耳海等子湖。
材料二 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已形成滩坝保存与否的地质命运。青海湖存在多期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下图示意青海湖滩砂与坝砂的分布。
(1)简述青海湖滩砂和坝砂的空间分布特点。
(2)据图中滩坝的分布位置判断青海湖区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3)推断青海湖多期成排滩坝的形成与水位变化的内在关系。
解析:(1)青海湖滩砂和坝砂的分布特点,需要依据图示从分布位置、分布面积等方面分析。(2)结合材料信息,滩坝砂体受波浪影响形成,可推测波浪对滩坝砂体起到了搬运作用,而波浪的动力来自风力,据此通过滩坝的分布位置判断风向。(3)由“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已形成滩坝保存与否的地质命运”可知,水位稳定期形成一期滩坝,水位不断下降,多期成排滩坝形成。
答案:(1)滩砂和坝砂多分布于湖泊东岸(东南岸、东北岸);滩砂呈线状,分布面积大,坝砂呈点状,分布面积小;滩砂多分布在湖泊凹岸或湖岸线平缓地带,坝砂多分布在湖泊凸岸。
(2)偏西风(西北风)。
波浪为滩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而波浪的动力来自风力,滩坝多分布于湖泊东岸(东南岸、东北岸),推断主导风为偏西风(西北风)。
(3)湖泊周围山地上升,气候由湿润转为半干旱,蒸发增强,水位间歇性下降;在每一次湖泊水位进入相对稳定期,滩砂和坝砂沉积,形成一期滩坝,多期成排滩坝是湖泊水位不断间歇性下降造成的。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沙物质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堆积而形成的一种风积生物地貌类型。植被、沙源和风力等对灌丛沙丘的发育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柽柳为落叶灌木,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可在干旱沙漠地区形成特有的灌丛沙丘。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
(1)植被是灌丛沙丘形成的基本条件。概括灌丛沙丘植被的生态特性。
(2)以柽柳灌丛沙丘为例,简述灌丛沙丘的形成过程。
(3)说明灌丛沙丘对减轻荒漠化的意义。
解析:(1)灌丛沙丘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因此其必须具有耐旱、耐风沙、耐高温和低温的特征。根据图片还可发现灌丛植被地表植株较为矮小,叶片为了防止水分蒸腾而退化,而在根系部分可发现其根系十分发达,深入地下以吸收水分。(2)据材料可知该地灌丛沙丘主要是植株增加了地表粗糙度从而削弱风力,降低风力的搬运能力,导致沙粒沉积,在植株附近形成了沙丘,而植株扎根于沙丘之后,继续阻挡风沙,进一步使灌丛沙丘扩大并达到稳定。(3)灌丛沙丘是植被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案例。由于植被的覆盖导致该地地表粗糙度增加,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从而减少风沙的危害。此外植物的根系发达,还具有防风固沙的能力,可防止流沙的形成与发育。
答案:(1)耐旱、耐风蚀、耐沙埋、耐低温和酷暑;地表植株矮小,叶退化,地下根系发达;寿命长。
(2)风沙流被灌丛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沉积,柽柳耐旱耐风沙,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继续阻挡风沙流,使沙丘不断沉积、发育。
(3)灌丛沙丘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弱风沙流;灌丛沙丘本身相对稳定,不易就地起沙,减少沙源;从而减缓荒漠化发展,利于沙漠的治理。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六)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六) (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九)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十九) (含解析),共5页。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综合检测检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综合检测检测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