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设计
展开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 1.从“时空观念”角度,搜集两次工业革命前后世界变化的史实,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了解工业革命的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作用。 3.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从“史料实证”角度搜集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体会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
时 空 坐 标 |
知识点一 工业革命的背景
1.概念: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18世纪中期首先从英国开始。
2.条件
(1)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农业经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殖民扩张: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科技: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5)英国17世纪中期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
(6)市场需求: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大变革(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也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提示: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客观上扩大了国内市场;土地集中使资本趋于集中,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英国
领域 | 时间 | 发明 | 影响 |
纺织 | 18世纪30年代开始 | “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 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
生产组织 | 1771年 | 水力纺纱厂 | 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
动力 | 1785年 |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 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生产技术史上的飞跃;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
交通 | 19世纪初 | 汽船、火车 | 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
机械制造 | 19世纪中期 | 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 工业革命完成 |
(2)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美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条件 |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 |
成就 | 电力技术 |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内燃机 | 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 |
化学工业 | 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 |
旧产业部门 |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 |
特点 | ①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③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 |
工厂制
它是指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机械动力替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形成规模化生产。工厂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成就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请指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美、德。原因: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德国完成了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两国工业落后,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关系: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
(3)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③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④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②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④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⑤人口增加明显。
(5)世界市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消极影响
(1)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此时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环境急剧恶化,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健康,最终导致人口死亡率的提高。
工业革命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材料 17世纪,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进入18世纪后,英国本土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战乱。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封建残余的阻碍比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和地区更小,农业产量高,农产品价格下降,这也意味着英国人可以通过较低的消费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由于英国较早地废除了行会制度,城镇手工业的发展不受地方行会势力的限制,具有更加自由的环境。1861年,英国下院议员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
提示:有利条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农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行会制度的废除为国内手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广大的殖民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2.论证观点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 在一般情况下,如熊彼特所言,“当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没有其他要素的配合,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导致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最清楚地表现在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象征,然而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上的经济革命
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提示:观点:经济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阐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要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蒸汽机并非18世纪的新发明,但在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推广和改进。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急剧扩大,对工业生产能力要求提高,对动力的需求增强,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进,并很快应用于生产领域。
人类很早就认识了“电”,1831年法拉第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是在生产领域一直没有出现突破性的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动力的要求更高,促使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并迅速推广,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
■素养形成··································································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
政治前提 |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及政局稳定 |
资本 | 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国内搜刮 |
劳动力 | 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科学技术 | 工场手工业积累生产技术、自然科学发展 |
市场 | 国内: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外:殖民扩张 |
政策 | 专利法等政策的支持 |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技术来源: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3)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
(4)范围:首先发生在英国,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技术来源: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范围: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时间: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4)重要部门: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工业、能源工业领域;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侧重于轻工业。
工业革命的影响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
1876年费城世博会展出的蒸汽机 英国纺织工厂
鸦片战争中的海战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剧了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论证观点 工业革命是人类的福祉或灾难
材料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
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提示:观点一: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福祉。
评析: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
评析: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素养形成··································································
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2.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布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工厂制度的确立,形成了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使社会阶级发生了分化,社会阶级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6.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
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继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3.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1.(2021·抚顺高一检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后,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
A.推动了英国议会制改革
B.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C.加剧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国内市场和劳动力,促使工业革命的发生,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在工业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 D.汽轮
B [由材料中“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可判断,“它”应是改良蒸汽机,故选B项。]
3.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
A.蒸汽机车 B.多桅帆船
C.珍妮机 D.汽车
D [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多桅帆船是工业革命前的船只,借助的是自然力,故B项错误;珍妮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借助的动力是内燃机,故D项正确。]
4.(2021·日照高一检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巨大变革,其中生产组织形式的飞跃表现在( )
A.工厂制度到垄断组织
B.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动力
C.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这些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项正确。]
5.(2021·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答案] D
6.(2021·聊城高一检测)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 )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促进了工人参政
C.改变了社会结构 D.开拓了国际市场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因此英国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走进教材,素养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