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
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试题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中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抗体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B.蛋白质和核酸在细胞内合成时都需要模板、能量和酶
C.糖元、脂质、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D.细胞中运输各种离子和氨基酸的物质都是蛋白质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核酸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C.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均降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许多变化
D.细胞凋亡是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不再表达
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和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婚前检查不属于优生措施
B.胎儿的性别可通过羊膜腔穿刺进行确定
C.早孕期接触致畸剂是形成畸形胎的遗传因素
D.新出生婴儿和儿童易表现单基因病和染色体病
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十分广泛,下列关于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症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喜热恶寒 B.喜怒无常 C.耗氧量增加 D.血中胆固醇含量常偏低
5.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集群分布的原因主要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蚯蚓因趋湿性形成集群分布,属于原因①
B.沙漠植物因争夺水分形成集群分布,属于原因①
C.雪松和橡树常形成集群分布,与原因②密切相关
D.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与原因③密切相关
6.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保证
B.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C.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越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D.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
7.下列关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都是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B.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均匀分布以便涂布
C.对含有尿素的培养基进行灭菌时,需降低高压蒸汽灭菌的压力与温度
D.称取土壤、稀释土壤溶液、涂布平板这些操作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8.下列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自交实验要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时
C.测交结果不能反映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的比例 D.孟德尔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基因的遗传
9.质膜作为细胞系统的边界,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质膜上的受体
B.磷脂、糖脂等脂类化合物可存在于质膜中
C.膜蛋白在质膜上分布的差异体现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D.磷脂和蛋白质位置不固定使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10.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人体内四种不同的体液。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只有在甲内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乙和丙中
C.乙到丁的过程受阻可引起组织水肿
D.甲、丁可分别表示肌细胞的细胞内液、淋巴
11.下列关于“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取色素时,研磨应充分、细致而缓慢,力求提取更多色素
B.将研磨液倒入小玻璃漏斗时,应在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纱布
C.若收集的滤液呈淡绿色,原因可能是未加碳酸钙、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D.色素分离后,滤纸条最上方是胡萝卜素,说明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12.生活在马来西亚雨林里的一种枯叶螳螂,翅膀和背板都形似枯叶,利于其躲避天敌和捕食。下面对枯叶螳螂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导致其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枯叶螳螂个体从而导致其发生适应性进化
C.枯叶螳螂的形态是其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枯叶螳螂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13.1953年,Howard和Pelc用32P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苗,然后于不同时间取根尖做放射自显影。根据实验结果,将细胞周期划分为4个时期:G1期、S期、G2期和M期。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都由这4个时期构成。有些细胞发生分化后会暂时停止细胞分裂,长期处于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并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胞称之为Go期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间隙期细胞虽暂时离开细胞周期,但仍能进行新陈代谢
B.不同生物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度及比例肯定各不相同
C.染色体的形成、复制和移动等正常活动,保证了核DNA的均分
D.生物的体细胞包括持续分裂的细胞和高度分化丧失分裂能力的细胞
14.人体的膝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膝反射的完成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传出神经元与伸肌之间可形成多个神经肌肉接点
C.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条件适宜依然能发生膝反射
D.适宜强度敲击膝盖下方,a处释放的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15.防止杂菌污染和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也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和试管中时必须使用三角漏斗
B.接种环在划线前后都要进行灼烧并立即划线以免灭菌失效
C.无菌技术只能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
D.高压蒸汽灭菌时,灭菌时间应从高压蒸汽灭菌锅开始加热时计时
16.野生果蝇的某条染色体可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①和②
B.果蝇条形棒眼的出现与变异类型②有关
C.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
D.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17.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尤其是病毒出现了新变异株-德尔塔、奥密克戎,更是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研究发现,德尔塔毒株至少有15处突变,奥密克戎毒株至少有32处突变,这些突变的综合效应使病毒能部分避开一些中和抗体,造成免疫逃逸,传染性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变异病毒的各种突变可能来源于染色体畸变
B.新冠变异病毒避开抗体后可以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
C.核酸定性检测时使用PCR扩增技术有利于发现被感染者
D.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可激发人体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8.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内
B.噬菌体的壳体蛋白是由细菌控制合成的
C.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核苷酸种类数不变
D.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19.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对细胞内折叠错误和受损的蛋白质、衰老的细胞器等进行降解,降解后的物质可再利用。溶酶体内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的膜上有质子泵,不断将H+泵入溶酶体内,维持酸性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可能会在核糖体内发生蛋白质的错误折叠
B.若少量溶酶体破裂,多种水解酶溢出会破坏整个细胞
C.哺乳动物在冬眠时,体内的细胞自噬过程会明显加强
D.酵母菌、乳酸菌等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自噬意味着个体的死亡
2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标志重捕法能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B.影响“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的大量生长,使沉水植物由于缺少生存空间而受到影响
D.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1.ATP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能量载体,是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M表示腺苷,N表示核糖
B.光合作用过程中只涉及“ATP充电”
C.食物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为“ATP充电”
D.肝脏中乳酸再生成葡萄糖不需要“ATP放能”
22.1958年,科学家将DNA被15N全部标记的大肠杆菌(第一代)转入以14NH4C1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中培养,分别取完成一次细胞分裂的细菌(第二代)和完成两次细胞分裂的细菌(第三代),提取其DNA并做离心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采用了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
B.提取DNA后离心是为了排除蛋白质、RNA等含氮物质的干扰
C.探究DNA复制方式实验时,可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D.通过观察第二代细菌的DNA条带分布,无法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23.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裂时卵裂球及其细胞的体积均变小
B.分割的胚胎或细胞可直接移植给受体
C.可采用饲喂激素的方法促进良种母畜超数排卵
D.克隆蛙可经核移植、胚胎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获得
24.赤霉素(GA)对水稻生长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信号转导途径如图所示,GA与GID1结合可以活化SCF。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可由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合成
B.外施赤霉素对GA受体缺失突变体茎的伸长不起作用
C.水稻种子萌发时GID1的表达量可能会增加
D.DELLA蛋白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25.Per1基因是人体内生物节律分子振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机体的其他生理、生化活动。假设Per1基因含有Q个碱基,其中含有P个胸腺嘧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erl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可能不影响生物节律
B.Per1基因进行第n次复制消耗胞嘧啶2n-l(Q-P)个
C.Per1基因转录形成RNA产物的过程属于基因表达
D.Perl基因转录形成的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肽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26.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人类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现如今已成为多种鸟类生存的乐园。回答下列问题。
(1)荒漠化现象的出现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或“变快”或“变慢”),演替的方向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在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以缩短演替时间,是因为_________
(3)调查发现某种鸟大约只有200只,若再投放200只,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_________,将原因是_________。
(4)在该人工林中,大气CO2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____直接相关。当该人工林演替到顶极时,净生产量几乎为零,是因为_________
27.图1为某高等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A~G表示物质)。为研究高温对不同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甲、乙、丙三种植物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会_________(填“增加”或“不变”或“下降”)。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和__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
(2)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提供能量。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
(3)据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是_________植物。高温会V使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
(4)图2中,与处理前相比,甲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_________(填“光反应”或“碳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28.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花色红花和白花受等位基因A、a控制;茎长受B+(高茎)、B(中茎)、b(矮茎)3个基因控制,B+对B、b为完全显性,B对b为完全显性,某种茎长基因型胚胎致死。现将一对高茎红花植株个体杂交,产生的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取F1中茎红花随机交配,F2矮茎红花个体占7/32。
性别
F1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株
42高茎红花雌株、18中茎红花雌株
雄株
21高茎红花雄株、8中茎红花雄株、19高茎白花雄株、12中茎白花雄株
请回答:
(1)基因B+、B、b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的表达过程中,_________结合在启动部位,基因开始转录。
(2)亲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若同时考虑花色与茎长基因,F1致死的胚胎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3)取F1高茎红花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有_________种基因型。取F2中中茎红花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3中中茎红花占_________
(4)欲鉴定F1中高茎红花雌株的基因型,取矮茎白花雄株与其杂交,发现有矮茎白花雌株产生,请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非选择题组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原产于亚洲西部的葡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具有生津消食、缓解疲劳、补血益气的功效。利用葡萄生产的葡萄果汁、葡萄酒、葡萄醋等因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而倍受人们喜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可以从某些微生物如_________等中获得果胶酶。在葡萄果汁生产中,用果胶酶处理显著增加了产量,其主要原因是果胶酶水解果胶使_________
(2)用如图装置制作葡萄酒,在酒精发酵的过程中,需对气阀_________进行关闭。比色法测定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首先用_________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比色计测定后,绘制出标准曲线,再分别吸取等量经脱色处理的葡萄酒,加入_________,得到样品管,用比色计测得_________,最后计算得到酒精含量。
(3)在生产葡萄酒时由于操作不当,发现葡萄酒变酸。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可以观察到一层白色菌膜,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4)为了降低葡萄醋的生产成本,可对发酵菌进行_________处理。
(二)脓毒症的发病与肝素结合蛋白(HBP)的水平相关性显著,研制抗HBP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HBP定量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关抗HBP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流程如下。
(5)用_________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可诱导小鼠发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6)无菌取小鼠脾脏,提取脾细胞后可使用效率很高的_________技术使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7)利用_________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培养。通过抗体检验筛选阳性细胞系,经过多次_________,获得可稳定分泌抗HB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_________。
(8)若要使能产生抗HB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普通抗血清的_________问题。
评卷人
得分
四、实验题
30.佛手雌雄异花同株,果实在成熟时各心皮分离,形成细长弯曲的果瓣,状如手指,故名佛手。一般情况下佛手为指状,但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诱导得到拳状佛手。欲研究温度对佛手果形建成机制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列材料进行了实验。
实验材料:青皮佛手、培养箱、液氮、超低温冰箱、解剖工具、显微镜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挑选20盆青皮佛手,_________
②_________,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培养60d;
③60d后置于昼温25℃、夜温18℃的培养箱培养,分别取7个花发育时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开花前6d、开花当天、开花后3d、开花后6d、开花后9d)的花器官样本,在_________中速冻后于-80℃的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④用解剖工具,在显微镜下观察_________。
(2)分析:
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佛手早期花芽的解剖比较,发现在开花前6d,甲乙两组花芽的内外两层心皮出现了差异。甲组花芽内外心皮未出现明显分离,乙组花芽内外心皮之间界限清晰。由此推测,佛手出现指状和拳状的原因是_________。
(3)该实验中,研究小组还发现CRC基因与心皮的发育调控有关,分别测定了两种形态的佛手中CRC基因在7个花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结果如下图。
上述结果表明,CRC基因在指佛手和拳佛手中的表达模式中___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差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开花后3d CRC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开花后6d几乎都不再表达。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单体都以碳元素为核心元素,因此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
A、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因此酶不一定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而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产生的,A错误;
B、蛋白质是 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该过程需要模板、能量、原料和酶,核酸在细胞中有两类,DNA和RNA,细胞中的DNA是通过复制产生的,而RNA是通过转录过程实现的,无论复制还是转录过程在细胞内发生时都需要模板、能量和酶,B正确;
C、糖元、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而脂质不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
D、细胞中运输各种离子的物质都是蛋白质,而运输氨基酸的不都是蛋白质,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运送氨基酸的是tRNA,D错误。
故选B。
2.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分化后的细胞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详解】
A、细胞的癌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DNA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细胞内的RNA会发生改变,故细胞内的核酸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正确;
C、衰老细胞中大多数种酶的活性降低,但与衰老有关的酶活性较高,衰老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许多变化,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
A、优生优育的措施有:婚前体检、进行产前诊断、提倡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适龄生育、孕妇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等,A错误;
B、羊膜穿刺技术获得羊水细胞可用来进行染色体分析和性别确定等,B正确;
C、畸形胎产生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类,常在早孕期形成,早孕期接触致畸剂不是畸形胎产生的遗传因素而是环境因素,C错误;
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在出生前发病风险最高,单基因遗传病在儿童时发病风险最高,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有:1、在婴幼儿和儿童期间,甲状腺激素促进大脑和生长发育。如果婴幼儿和儿童期间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导致智力减退、身材矮小,称为呆小病。2、促进能量代谢,增加产热效应,增加机体的代谢率。3、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脏排血量增加。
【详解】
A、喜热恶寒是体温异常,不一定与甲状腺激素有关,A错误;
B、喜怒无常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组织细胞代谢加快,好氧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基础代谢,胆固醇可转变为脂肪,进而转变为糖类,参与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A。
5.B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详解】
A、蚯蚓因趋湿性形成集群分布,属于原因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A正确;
B、沙漠植物因争夺水分形成均匀分布,而不是集群分布,B错误;
C、雪松和橡树常形成集群分布,与原因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密切相关,C正确;
D、人类在地球表面呈集群分布,与原因③(动物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B。
6.A
【解析】
【分析】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保证,而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性限制被捕食者的数量,避免一种或几种物种独占优势,留给其他物种生长的空间,即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正确;
C、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越高,在面临环境变化时,可能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概率就越大,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C正确;
D、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降低生物多样性,因此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分离土壤中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的原理: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能以尿素为氮源生长,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由于缺乏氮源无法生长。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选择作用,要有对照,对照组是全营养的培养基。
【详解】
A、在尿素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不一定都是以尿素为氮源的,可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A错误;
B、振荡培养可以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所以振荡培养条件下细菌生长速度加快,B错误;
C、对含有尿素的培养基进行灭菌时,不能降低高压蒸汽灭菌的压力与温度,否则达不到灭菌的效果,C错误;
D、为防止杂菌污染,称取土壤、稀释土壤溶液、涂布平板都要在火焰旁进行,D正确。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
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故豌豆自交实验不需要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雌雄配子形成过程中,B错误;
C、测交实验可以反映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反映F1雌雄配子数目的比例,C正确;
D、孟德尔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D错误。
故选C。
9.A
【解析】
【分析】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重要功能之一,交流方式多种多样:
①间接交流,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递质)随血液到全身,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直接交流,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③胞间连丝交流,相邻细胞间通过通道传递信息(如植物的胞间连丝)。
【详解】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胞间连丝交流不依赖于质膜上的受体,A错误;
B、质膜属于生物膜,其主要成分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B正确;
C、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在只质膜表面,体现了膜结构的不对称性,C正确;
D、磷脂和蛋白质具有一定流动性,使质膜具有一定流动性,D正确。
故选A。
10.D
【解析】
【分析】
通过图示分析可知,丁是淋巴、丙的血浆,乙是组织液,甲是细胞内液。
【详解】
A、丁是淋巴、丙的血浆,乙是组织液都不含细胞,只有甲表示细胞内的液体,故只有在甲内可能发生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乙组织液和丙血浆中,B正确;
C、乙组织液到丁淋巴的过程受阻,导致组织液增多,可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丙表示血浆,则甲表示生活在血浆中的细胞,不可能是肌细胞,D错误。
故选D。
11.C
【解析】
【分析】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用到研磨法和纸层析法,选材需要新鲜的绿色植物叶片,研磨时要加入碳酸钙保护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无水乙醇溶出色素。纸层析法要注意层析液不能没过滤液线,滤液线要画得细、直、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否则越慢,所以能用层析液将四种色素分离。
【详解】
A、提取色素时,应快速研磨,以免叶绿素见光被破坏,A错误;
B、提取光合色素时需要用尼龙布来过滤研磨液,B错误;
C、若收集的滤液呈淡绿色,原因可能是未加碳酸钙、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叶绿素含量较少,C正确;
D、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否则越慢,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自发变异的结果,自然选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自然选择不会使其发生适应性进化B错误;
C、枯叶螳螂的特征是长期适应马来西亚雨林生态环境的结果,即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分析】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2、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3、.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内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持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4、根据题意可知,Go期细胞暂时停止细胞分裂,长期处于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并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说明没有离开细胞周期,仍然处于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
【详解】
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Go期细胞没有离开细胞周期,仍然处于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而且是活细胞,只要是活细胞就会进行新陈代谢,A错误;
B、不同生物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度及比例一般不相同,也有出现相同的情况,B错误;
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间期进行了DNA复制,每一条染色体形成了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两组相同的子染色体进入不同的子代细胞中,所以保证了核DNA的数量、结构均不变化,C正确;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Go期细胞没有离开细胞周期,仍然处于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所以生物的体细胞包括持续分裂的细胞、暂时停止细胞分裂的Go期细胞和高度分化丧失分裂能力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Go期细胞”的材料为情景,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识记和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结合题意进行分析与综合,获取有效信息,对各选项进行推理,准确判断。
14.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
A、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中包括神经中枢,而神经中枢包含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即膝反射的完成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A正确;
B、传出神经元与伸肌之间通过传出神经末梢相连,而传出神经末梢是轴突末端的多个分支组成的,因此传出神经元可形成多个神经肌肉接点,B正确;
C、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并不代表传入神经末梢受损,因此,条件适宜依然能发生膝反射,C正确;
D、适宜强度敲击膝盖下方,产生神经冲动,传至a处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D。
15.A
【解析】
【分析】
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详解】
A、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和试管中时必须使用三角漏斗,A正确;
B、接种环在划线前后都要进行灼烧并在冷却后立即划线以免杀灭菌种,B错误;
C、无菌技术能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还能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C错误;
D、高压蒸汽灭菌时,灭菌时间应从高压蒸汽灭菌锅达到要求温度时开始计时,直至灭菌完成为止,D错误;
故选A。
16.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
【详解】
A、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在高倍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A错误;
B、果蝇条形棒眼的形成是染色体上区段增多导致,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与变异类型②有关,B正确;
C、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故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C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可能含有片段O,故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故选A。
17.C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
A、新冠变异病毒的各种突变来源于基因突变,不可能来自染色体畸变,因为病毒没有染色体结构,A错误;
B、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具有独立代谢能力,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据此可知,新冠变异病毒避开抗体后也不会在内环境中完成增殖,B错误;
C、核酸定性检测时使用PCR扩增技术有利于增加待测核酸的量,从而有利于发现被感染者,C正确;
D、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具有抗原特性,不具有侵染特性,因此,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可激发人体较强的体液免疫,而不会激发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C。
18.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DNA还有P元素,而噬菌体的蛋白质不含P元素,故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内,A正确;
B、噬菌体的壳体蛋白是由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的,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借用细菌体内的核苷酸和成自身的DNA,但是不改变细菌体内核苷酸种类数,C正确;
D、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故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D正确。
故选B。
19.C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均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2、溶酶体中酶的适宜pH为5.0左右,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
【详解】
A、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可以对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加工,如折叠、组装、加糖基团等,因此蛋白质的错误折叠过程可能发生在内质网中,A错误;
B、溶酶体中酶的适宜pH为5.0左右,而细胞质基质中的pH在7.0左右,由于pH改变,水解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因此,若少量溶酶体破裂水解酶溢出,一般也不会损伤细胞结构,B错误;
C、冬眠动物不再进食,需要通过加强自噬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溶酶体等其它细胞器,不能发生细胞自噬,D错误。
故选C。
20.B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呈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详解】
A、采用样方法能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A错误;
B、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影响“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睡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因此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的大量生长不会影响沉水植物的生存空间,C错误;
D、垂直结构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因此浮游动物白天分布在较深水层,夜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21.C
【解析】
【分析】
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
A、图中M表示腺嘌呤,N表示核糖,A错误;
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合成ATP,暗反应过程中ATP水解,因此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只涉及“ATP充电”,B错误;
C、食物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ATP,即为“ATP充电”,C正确;
D、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转变成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即需要“ATP放能”,D错误。
故选C。
22.C
【解析】
【分析】
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14N培养基中进行复制,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最终只有2个子代DNA各含1条15N链,1条14N链,其余DNA都含14N,所以复制若干次以后含有15N的DNA分子数是2个
【详解】
A、该实验采用了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A正确;
B、提取DNA后离心去除各种物质,是为了排除蛋白质、RNA等含氮物质的干扰,B正确;
C、探究DNA复制方式实验时,应选用繁殖周期短、结构简单的细菌作为实验材料,C错误;
D、第二代细菌的DNA条带分布,可能是全保留复制方式产生,D正确。
故选C。
23.B
【解析】
【分析】
胚胎分割:(1)概念:胚胎分割是指借助显微操作技术将早期胚胎切割成几等份,再移植到代孕母体子宫中发育,产生同卵多仔后代的技术。(2)过程:①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入含有培养液的培养皿中。②在显微镜下用切割针或切割刀把胚胎分割开,或用酶处理等方式将卵裂球中的细胞分散开。③分割的胚胎或细胞直接移植给受体,或在体外培养至囊胚阶段。④移植到受体内,着床发育产仔。
【详解】
A、随着卵裂的进行,卵裂球细胞的体积变小,卵裂球的体积有可能不变,有机物总量减少,A错误;
B、胚胎分割后的胚胎或细胞可直接移植给受体,B正确;
C、超数排卵需要用到的激素为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蛙是体外发育,不需要胚胎移植技术,D错误。
故选B。
24.D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此外,它还有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等作用。
2、由图分析可知,赤霉素一旦与G1D1结合,就会启动G1D1与蛋白降解复合体SCF的相互作用而活化SCF,SCF可以降解信号转导网络中重要的枢纽DELLA蛋白,使GA能够促进茎伸长的反应。
【详解】
A、赤霉素可由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合成,A正确;
B、若无GA受体,施加外源赤霉素也不起作用,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故在水稻种子萌发时,赤霉素含量较多,G1D1的表达量可能会增加,C正确;
D、DELLA蛋白对赤霉素诱导的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故推测DELLA蛋白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5.B
【解析】
【分析】
Per1基因含有Q个碱基,其中含有P个胸腺嘧啶,则腺嘌呤也有P个,胞嘧啶和鸟嘌呤都有(Q-2P)/2个。
【详解】
A、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可能不影响生物性状,故Perl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可能不影响生物节律,A正确;
B、Per1基因进行第n次复制消耗胞嘧啶(2n-1)×(Q-2P)/2=(2n-1)(Q-2P)/2,B错误;
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的产物是RNA,因此Per1基因转录形成RNA产物的过程属于基因表达,C正确;
D、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多条相同肽链,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
故选B。
26.(1) 变快 未发生改变
(2)覆土中含有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或繁殖体)
(3) 不变 K值由环境资源量决定,与迁入量无关
(4)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此时的总呼吸消耗量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初级生产量相等
【解析】
【分析】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1)
结合题意分析,本地区自然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即向着种群数量减少的方向发展,而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导致了数量变少的趋势加快,故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而演替的方向一致,即未发生改变。
(2)
由于覆土中含有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或繁殖体),故在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以缩短演替时间。
(3)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K值由环境资源量决定,与迁入量无关,故若再投放200只,K值不变。
(4)
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故大气CO2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当该人工林演替到顶极时,此时的总呼吸消耗量达到了最大值并几乎与总初级生产量相等,故净生产量几乎为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结构特征,掌握群落的演替的类型、过程及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27.(1) 增加 A和B
(2) C和D 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
(3) 甲 失水过多,影响气孔导度,CO2供应减少
(4) 光反应 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或光能捕获效率低)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A是水,B是氧气,C是NADPH,D是ATP,F是二氧化碳,E是C3,G是C5;图2中,与25℃环境条件比较,移入40℃环境培养,甲植物光合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均上升,气孔开放程度不变;乙、丙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开放程度以及光能捕获效率均下降;而高温主要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越强,散热越快,能降低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1)
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CO2),碳(暗)反应速率减慢,碳(暗)反应消耗的NADPH减少,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 NADPH 的量会增加。在供应给C18O2极短时间后,在碳(暗)反应过程中C18O2被转化成糖类,同时产生了H218O。在供应给C18O2较长时间后,光合作用产物H218O 在光反应中被光解,生成18O2,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被呼吸作用利用生成了C18O2,C18O2继续被光合作用利用生成了糖类,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A水和B氧气。
(2)
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提供能量,即图1中的C和D。光合作用过程中,ATP 是由光反应(在类囊体膜进行)产生的,将用于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故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
(3)
光合作用是酶促反应,温度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的。分析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在40℃环境中,甲植物在高温环境中光能捕获效率、光合速率均最高,最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存。高温会使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是高温影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增强,植物失水过多,影响气孔导度,导致气孔关闭,CO2供应减少,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
(4)
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与处理前相比,在40℃环境中,甲植物的光能捕获效率和光合速率均增大,说明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的光能捕获率明显低于乙植物的,说明丙植物的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故丙植物的光合速率更低。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场所、物质变化,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以及发生的场所。
28.(1) 不遵循 RNA聚合酶
(2) B+BXAXa或B+bXAXa( 4
(3) 20 5/6
(4)
高茎红花雌株:矮茎白花雌株:高茎白花雌株:矮茎红花雌株:高茎红花雄株:矮茎白花雄株:高茎白花雄株:矮茎红花雄株=1:1:1:1:1:1:1:1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花色在雌雄植株中有差异,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茎高在雌雄植株中均有出现,说明控制茎高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由题意,取F1中茎红花随机交配,F2矮茎红花个体占7/32可推知,F1中茎红花为雌为1/2BbXAXA,1/2BbXAXa,雄为BbXAY,则亲本应为B+bXAXa,B+BXAY。
(1)
基因B+、B、b是控制茎长短的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结合在DNA的启动子上开始启动转录。
(2)
高茎红花植株B+_XA_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中茎,中茎由B基因控制,说明亲本控制茎高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子代出现白花,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型也为杂合子。若雌性个体基因为B+BXAXa,则雄性个体为B+BXAY或B+bXAY时均满足条件;若雌性个体为基因型为B+bXAXa,则雄性个体为B+BXAY即可满足条件。由题意,取F1中茎红花随机交配,F2矮茎红花个体占7/32可推知,F1中茎红花为雌为1/2BbXAXA,1/2BbXAXa,雄为BbXAY,则亲本应为B+bXAXa,B+BXAY。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茎高基因型为B+B+时合子致死,若同时考虑花色与茎长基因,F1致死的胚胎有B+B+XAXA,B+B+XAXa,B+B+XAY,B+B+XaY共4中基因型。
(3)
由②可知,F1中针对茎高可能有B+B、B+b两种基因型,可产生B+、B、b三种配子,F2可形成B+B+、B+B、B+b、BB、Bb、bb共6种基因型,其中B+B+致死,还剩5种;针对花色可能有XAXA、XAXa、XAY三种基因型,可形成雌配子XA、Xa,雄配子XA、Y,F2可形成XAXA、XAXa、XAY、XaY共4种基因型,故F2中共有5×4=20种基因型。
由题意,取F1中茎红花随机交配,F2矮茎红花个体占7/32可推知,F1中茎红花为雌为1/2BbXAXA,1/2BbXAXa,雄为BbXAY,则亲本应为B+bXAXa,B+BXAY,推出F1中高茎(1/2B+B,1/2B+b)红花雌(1/2XAXA,1/2XAXa)、雄(XAY)个体随机交配,取F2中中茎(1/3BB,2/3Bb)红花雌(3/4XAXA,1/4XAXa)、雄(XAY)个体随机交配,F3中中茎红花(B-XA-)占(1-bb)×(1-XaY)=(1-1/9)×(1-1/8×1/2)=5/6。
(4)
根据题意,矮茎白花雄株与其杂交,发现有矮茎白花雌株产生,说明该高茎红花雌株为B+bXAXa,矮茎白花雄株为bbXaY,遗传图解如下: 高茎红花雌株:矮茎白花雌株:高茎白花雌株:矮茎红花雌株:高茎红花雄株:矮茎白花雄株:高茎白花雄株:矮茎红花雄株=1:1:1:1:1:1:1:1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理,考生根据题干分析个个体的基因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求考生可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相关问题。
29.(1) 黑曲霉(或苹果青霉) 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细胞受损
(2) a 酒精标准溶液(或一系列浓度梯度的酒精溶液) 等量显色剂 光密度值
(3)酒表面氧气浓度较大,醋化醋杆菌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膜
(4)固定化
(5)肝素结合蛋白(或HBP)
(6)电融合
(7) 选择培养基 克隆培养 细胞株
(8) 注射到小鼠腹腔内:体外培养 异质性
【解析】
【分析】
1、果胶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初生壁和细胞中间,果胶物质是细胞壁的基质多糖。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首先要给小鼠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然后将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选择培养基两次筛选,最后获得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等动物细胞工程技术。
(1)
果胶酶可以从一些微生物如黑曲霉(或苹果青霉)中获得;酶具有专一性,果胶酶水解果胶使水果组织软化疏松及细胞受损,故在葡萄果汁生产中,用果胶酶处理显著增加了产量。
(2)
酒精发酵需要营造无氧条件,故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对气阀a进行关闭;用比色法测定酒精的含量,首先用酒精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比色计测定后,绘制出标准曲线,再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发酵时间的葡萄酒,加入等量的显色剂,得到样品管,用比色计测得光密度值,最后计算得到酒精含量。
(3)
在变酸的酒的表面可以观察到一层白色菌膜,其形成原因是醋化醋杆菌是好氧菌,在酒的表层氧气浓度较大,醋化醋杆菌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膜,从而在变酸的酒的表面会形成一层白色菌膜。
(4)
为了降低葡萄醋的生产成本,可对发酵菌进行固定化处理。
(5)
分析题意可知,本过程目的是制备抗HBP单克隆抗体,故需要先用肝素结合蛋白(或HBP)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可诱导小鼠发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6)
促使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可用电融合技术。
(7)
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都不能存活;通过抗体检验筛选阳性细胞系,经过多次克隆培养,获得可稳定分泌抗HB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8)
若要使能产生抗HB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注射到小鼠腹腔内进行体内培养或在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其研发成功解决了普通抗血清的异质性问题。
【点睛】
本题考查果胶酶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1) 随机均分成两组,编号为甲、乙 甲组置于20℃培养箱,乙组置于4℃培养箱 液氨 佛手心皮的离合(或分离)情况
(2) 不同温度处理 处于相同发育时期 温度不同引起心皮的融合程度(或分离程度)不一致
(3) 有 开花前6d及雌雄蕊分化期拳佛手CRC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指佛手 开花当天拳佛手CRC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指佛手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研究温度对佛手果形建成机制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佛手心皮的离合(或分离)情况,其它无关变量各组应相同且适宜。
(1)
根据分析可知,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佛手心皮的离合(或分离)情况,实验材料的生长状况等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因此①挑选20盆青皮佛手,随机均分成两组,编号为甲、乙;②甲组置于20℃培养箱,乙组置于4℃培养箱,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培养60d;③60d后置于昼温25℃、夜温18℃的培养箱培养,分别取7个花发育时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开花前6d、开花当天、开花后3d、开花后6d、开花后9d)的花器官样本,在液氨中速冻后于-80℃的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目的是保证花器官样本停留在取样时;④用解剖工具,在显微镜下观察佛手心皮的离合(或分离)情况。
(2)
由于温度为自变量,因此发育时期为无关变量,故应对不同温度处理、处于相同发育时期的佛手早期花芽的解剖比较,发现在开花前6d,甲乙两组花芽的内外两层心皮出现了差异。甲组花芽内外心皮未出现明显分离,乙组花芽内外心皮之间界限清晰。由此推测,佛手出现指状和拳状的原因是温度不同引起心皮的融合程度(或分离程度)不一致。
(3)
根据(2)分析可知,在开花前6d,甲乙两组花芽的内外两层心皮出现了差异,说明佛手出现指状和拳状的原因是温度不同引起心皮的融合程度(或分离程度)不一致。据图可知,开花前6d及雌雄蕊分化期拳佛手CRC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指佛手,开花当天拳佛手CRC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指佛手,开花后3d CRC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开花后6d几乎都不再表达,因此可说明CRC基因在指佛手和拳佛手中的表达模式中有明显差异。
【点睛】
本题考查温度对佛手果形建成机制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的分析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浙江省慈溪中学等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 PDF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生物 PDF版,共9页。
这是一份2022届浙江省慈溪中学等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生物 PDF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