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应用集训含解析
展开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应用集训】
1.(2017课标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2.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服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 )
A.转嫁了财政危机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 C
3.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 )
A.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金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C.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
D.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 C
4.(2020浙江7月选考,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5.《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下表是《武林旧事》中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 )
项目 | 小说 | 角抵 | 杂剧 | 杂扮 | 唱赚 | 演史 |
数量 | 52 | 44 | 38 | 26 | 22 | 20 |
项目 | 唱耍令 | 说经 | 说浑话 | 嘌唱 | 鼓板 | 弹唱姻缘 |
数量 | 18 | 17 | 15 | 14 | 14 | 11 |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答案 C
6.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如下图)。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
答案 A
7.(2017海南单科,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9分)
答案 (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6分)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教师用书专用]
【应用集训】
1.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 ( )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
答案 B 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赞赏“群臣敢言者”,这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C项错误;建言与提高官员政治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D项错误。
2.《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答案 B 材料体现了南宋都城菜品、酒类、咸鱼等生活品品种多样的状况,反映出临安商品经济发达,丰富了市民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城市商品经营的多样性,与经济重心是否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贸情况,C项错误;仅凭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说明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故D项错误。
3.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 ( )
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
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 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
答案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便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体现的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说明理学观念影响绘画,C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等级秩序,A项排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不能体现,B项排除;山水画比较高雅,无法体现艺术呈现平民化的趋势,D项排除。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视异见表达的审议慎议精神,言官谏议制度化就是这一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在集议、廷议、专题会议等各种形式的“协商”会议中,如何让问题暴露出来,集中精力关注焦点问题,而不是“自说自话”“泛泛而谈”或“议而不决”,这需要发挥“谏议”的制度功效,“谏议”更能攻其要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亮观点表明支持或反对,抑或揭露问题所在,引起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交融、交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集中讨论,促使“商以成事”。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而社会管理却相对分散,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通过共商合作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在基层社会,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治水、修路、教育、福利保障等都有士绅的参与甚至负责,涉及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非权力影响力与地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二者既协商合作又彼此制约,共同维系着大一统国家的基层治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惠
《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因素制度化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中“协商”因素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5分)
答案 (1)表现:言官谏议制度化。(2分)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对用人监察的需要;协商过程中保障问题导向的需要;决策过程中提高合理化程度的需要;重大事务中群策群力的需要。(8分)
(2)特点:以士绅为核心力量;士绅与地方政府既合作又相互制约;着眼于公共事务。(6分)
作用: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增强了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有利于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有助于妥善处理地方公共事务。(9分,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需要、问题导向、决策合理化、群策群力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核心力量、士绅与政府的关系、“协商”着眼点等多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作用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