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成套应用集训含解析
山东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九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应用集训含解析
展开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应用集训】1.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约公元前4年的罗马思想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中毒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6世纪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传教士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一大原因是 ( )A.欧洲的内需 B.中国的强盛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答案 A 2.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C.狭隘民族观的影响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答案 C 3.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答案 B 4.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颁布《广州市舶条》。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答案 D 5.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答案 A 6.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条件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了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B.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C.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D.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答案 D 7.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答案 B 8.1910年,英国某作家认为:由于全球化,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战争行为已经变得“无利可图”,即使对于胜利国来说也得不偿失,因为通过战争掠夺的有限战利品和领土,远远无法抵消商贸信用的毁灭。他的观点 ( )A.认为全球化抑制了国家间的冲突B.被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是错误的C.符合和平发展是世界潮流的判断D.忽略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答案 A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二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演变时间摩擦概况初发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日本纺织产业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日本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对美出口不断扩大。1955年日美之间首次爆发纺织品贸易纠纷,拉开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序幕。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主要围绕轻工业品、杂货品等展开,其中,围绕纺织品的摩擦最为激烈。在美国压力下,日本对美出口棉织品实行自愿限制频发时期(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日美贸易战的领域从钢铁扩大到家电、汽车、半导体等。贸易战的结果,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钢铁、家电)到不得不接受扩大进口、取消国内关税(如汽车)、开放国内市场(如电信)等条件——据徐梅《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12分)答案 示例: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处于被动妥协的地位。(2分)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和政治地位下降。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扶植日本,美日同盟形成,日本在经贸、政治等方面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极高。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日美双边贸易中,美国从顺差转为逆差,日本对美国从依赖逐渐变成竞争。为避免两国贸易摩擦影响到整个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日本在美日贸易摩擦中大多采取了妥协性对策,如对美国出口实行自愿限制。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迫切需要获得美国的支持,因而对美采取扩大进口、开放国内市场等妥协措施。(8分)在日美贸易摩擦之中,日本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类做法虽短期内在局部领域产生了缓解摩擦的效果,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引发摩擦的深层次问题,因而难以改变日美贸易摩擦频发并升级的态势。(2分)(其他视角,言之有理也可以得分)[教师专用题组] 【应用集训】1.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答案 D 图中瑞典的“中国宫” 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圆明园的海晏堂吸收了西洋建筑元素,结合图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中后期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清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因此D项符合题意。清代建筑风格以中式为主,仅凭一个海晏堂不能得出清代建筑风格全盘西化的结论,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1901年,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只符合第一幅图片,不符合“海晏堂”,排除C项。知识拓展 圆明园古迹海晏堂的“海晏”一词取意“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颂世界和平的吉祥之意。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楼门阶下有一个大型喷水池,池子左右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代表12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就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水力钟”。2.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以披挂或缠绕的方式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后来,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答案 D 由材料信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以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设计变化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B、C两项错误。希顿设计的变化是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和崇尚,故D项正确。3.下表是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 ) 国别年份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1870年22%8%13%10%—1913年15%11%13%8%4%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农奴制存在阻碍俄国经济发展C.英国丧失了贸易的优势地位D.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答案 D 根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据此可知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A项排除;俄国于1861年已经进行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故B项排除;英国此时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虽然下降,但依然占主导地位,没有丧失贸易优势地位,故C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