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
展开自主学编号
41126
班级:
姓名: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
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资料分析,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内容。(综合思维)
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人地协调观)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2.为什么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观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
4.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是什么?
第1课时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P94-96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
①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 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 作用较强。
②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 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 。
(2)农业社会时期
①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 变得稳定而可靠,人口开始 。
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 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③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 的科学认识。
(3)工业社会时期
①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②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 ,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资源、 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4)现代
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 转变。
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 、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 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拓展延伸] 人地关系是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甚至局部改造自然。
自学参考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历史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生产力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不断发展,有了很大提高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开始迅速增长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
人地关系
思想
崇拜、依赖环境(依附自然)
改造自然(半依附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特征
①群体采集、狩猎;②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③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
①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②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③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④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①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②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①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②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环境问题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使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全球范围内如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示意图法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问题探究
一、阅读教材P96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2.你还能举出其他体现生态文明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实例吗?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太阳石,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圆形巨石直径约为3.6米、重约25吨,表面用繁复的文字符号和图画形象地记载了阿兹特克人的历法。石头被雕刻成一轮发光的太阳,太阳石中间的人像是给生命以力量的太阳神。它充分反映了古印加文明对太阳神的崇拜。
问题1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问题2 (综合思维)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现代文明发展中,人类又把开发利用的目光聚焦到太阳上,主要是指什么?
目标检测
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阶段Ⅰ 阶段Ⅱ
1.阶段Ⅰ中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雾霾频发 ②水土流失 ③全球变暖 ④森林被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阶段Ⅱ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崇拜自然 B.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 D.人地和谐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4.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自主学编号
41227
班级:
姓名: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
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资料分析,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及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内容。(综合思维)
2.分析相关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人地协调观)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何特点?
2.为什么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观对国家安全有何影响?
4.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是什么?
第2课时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P96-98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 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
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 。
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 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 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
①推进 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 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特别提醒] 人类只要科学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保障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视野拓展] 绿色GDP
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推行绿色GDP核算,就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扣除。其目的是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自学参考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2.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措施
3.绿色生产方式
方式
内容
绿色农业
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
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
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绿色工业
绿色开采
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行清洁生产,对排放的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置
绿色服务业
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
服务过程清洁化
流通领域节能减排
优化运输结构
4.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们要从内容、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解,具体表解如下:
项目
内容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容
要发展
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基本思路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持续发展)
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持续发展)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5.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项目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要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6知识构建与要点整理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人地关系思想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从盲目崇拜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发展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我们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
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问题探究
一、[微思考] 洞庭湖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何种变化?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9月9日,在无锡举办的涉渔工程生态影响评价报告会发布消息, 禁捕一年后,长江刀鱼密度增加 1 倍。为保护长江生态,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从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即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长江刀鱼进入全面生产性禁捕时代。下面是漫画“小鱼的哀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判断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江刀鱼?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不禁捕则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出现《小鱼的哀求》这种局面?
目标检测
下图为以沼气为纽带的西藏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西藏发展此种清洁生产模式的有利条件是( )
①农牧区沼气原料充足 ②地形复杂多样 ③年平均气温较低 ④太阳能、地热能丰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此模式有利于( )
①延长沼气产业链,促进当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②逐步实现能源替代,促进高原植被的恢复 ③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推进绿洲农业进一步发展 ④生产绿色食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鄂旗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下图,完成3~4题。
3.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B.持续性C.共同性D.效益最大化
4.下列关于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自主练编号
4115
班级:
姓名: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
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基础练习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
A.人类社会发展早期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现代发达国家
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
老虎在中国文化中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20世纪,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大量捕杀老虎。近年来,我国与其他有野生虎分布的国家通力合作,大力推动野生虎的保护工作,并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结合下图,完成3~4题。
甲 乙 丙
3.甲、乙、丙三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表明( )
A.现代人与古代先民都崇拜自然,喜爱老虎
B.20世纪人类猎杀老虎和现代人保护老虎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谋求人地协调
C.20世纪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
D.古代先民拜虎为神是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现代人保护老虎是谋求人地协调
4.甲、乙、丙三图中人类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 )
A.拜虎为神会导致老虎繁殖过度,生态失衡,威胁人类生存
B.猎杀老虎就是破坏生态平衡,保护老虎就是保护生态平衡
C.老虎圈养越多,被猎杀的可能性越小,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
D.大量猎杀老虎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5~6题。
5.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秸秆有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 )
A.购物时使用塑料袋 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定位置 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1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符合( )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定胜天思想C.可持续发展思想D.天人相关论
11.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GDP的重要举措。读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酒精厂产生的废弃物会造成怎样的全球环境问题?该酒精厂生产过程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应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合上图,简述实现绿色GDP应该采取的措施。
素养训练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在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史前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生态文明时代
13.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科技的进步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资源质量的提高
在北京的郊区存在众多的废品回收中转地,数以万计的人在此谋生。他们每天蹬着三轮车将城里的废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经过分拣、压缩等简单处理后,再运往邻近小城市进行加工。近年来,这些废品回收市场不断地迁移,从业人员的生活也越发艰难。2015年,专注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某上市公司启动了分类回收互联网平台“回收哥”,回收人员可按照手机预约上门回收废品,并通过微信进行收费,回收便利,日废品回收量大大提高。据此回答14~15题。
14.废品回收站不断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发展B.影响市容市貌C.污染环境 D.废品货源减少
15.“回收哥”将会( )
A.稳定废品客户群体 B.改善收购人员的生活环境
C.减少收购人员数量 D.促进废品分类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高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下图示意我国某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1)与传统林业比较,说明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
(2)指出并说明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3)分析许多木材制品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4)请为该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自主学编号26
问题探究:一:1与主动屋相比,被动屋有用于热量存储的石板地板与墙面;在房屋结构的连接点上减少热能损失,增加大面积高性能玻璃获取太阳能;通过合理的空气流动设计降低能耗等。
2.略(举例合理即可如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产品 、温室大棚、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等)。
二、1: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3:主要是指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标检测:1.D 2.B [第1题,阶段Ⅰ是农业社会,人类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森林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是该阶段主要的环境问题;雾霾频发、全球变暖主要是阶段Ⅱ工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第2题,阶段Ⅱ是工业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3.A 4.B [第3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 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之间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A项正确。第4题,依据上题分析,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百分比/人口百分比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B项正确。]
自主学编号27
问题探究:
一、:围湖造田反映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而退田还湖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的具体体现。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反映了人类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了能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二、1: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2:持续性原则。
3: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标检测:1.D 2.D [第1题,青藏高原的显著特点是高寒,年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沼气的生成,但太阳能和地热能丰富,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为沼气池保温;西藏农牧区沼气原料充足,也为该地区发展此种清洁生产模式创造了条件。第2题,发展沼气主要是为了保障农牧民生活能源供应,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利用沼肥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
3.B 4.D [第3题,该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减轻了社会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属于持续性原则,B正确;没有体现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A、C项错误;效益最大化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D项错误。故选B。第4题,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A、B、C正确。该产业链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但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无法实现污染零排放,此说法太绝对,D不正确。故选D。]
自主练编号15
基础练习:1.B 2.C [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社会时期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社会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3.D 4.D [第3题,现代人保护老虎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人地协调,与古代先民崇拜自然的思想不同,A项错误;20世纪人们大量猎杀老虎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B项错误;20世纪至今,从总体看,全球生态环境仍在恶化,故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是最大的,C项错误;D项正确反映了两个时代人与环境的关系。第4题,拜虎为神只能表明人类不干涉老虎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老虎过度繁殖,老虎也不一定会威胁人类生存;适度猎杀老虎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老虎被圈养就不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故并不是老虎圈养越多,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越好;大量猎杀老虎会影响老虎这个物种的生存及整个生态系统,因而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受损,D项正确。]
5.D 6.A [第5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6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7.D 8.B [第7题,甲方式是直接还田;乙方式是用作薪柴;丙方式是作为沼气原料,且沼渣、沼液肥田;丁方式是作为牛的饲料,然后牛粪制沼气,且沼渣、沼液肥田,故丁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第8题,乙表示人类燃烧秸秆作为能源,这样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
9.A 10.C [第9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利于垃圾回收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10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11.[解析] 第(1)题,酒精厂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会造成全球变暖;该酒精厂注重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行清洁生产。第(2)题,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多角度分析。第(3)题,实现绿色GDP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污染物达标排放等方面阐述。
[答案] (1)全球变暖。注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水平,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搞好环境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实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
素养训练:12.A 13.B [第12题,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第13题,在生态文明时期,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时期,人口数量并没有下降;环境质量改善与资源潜力没有直接联系;资源质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14.A 15.D [第14题,由材料可知,废品回收站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占地面积较大,其位置变化主要是城市化发展造成的,A正确。该题需要考生明确城市废品回收站的分布位置。通过材料可以确定其主要分布在郊区。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郊的位置也不断变化,导致废品回收站不断向外迁移。第15题,根据文字信息“专注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某上市公司启动了分类回收互联网平台”中的“分类回收”可推知,“回收哥”将会促进废品分类,D正确。]
16.[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围绕林业可发展一、二、三产业,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排放。整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谈,森林作为植被本身的作用主要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其次是作为木材的经济意义。第(2)题,注意从产业链角度分析,要延长产业链,还要利于环境保护。可以分析现有的产业结构优缺点,尤其是缺点,如粪便等可以继续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同时林木资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过度樵采,要注意树木的更新利用,发展可持续产业和绿色产业。第(3)题,可从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角度分析。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业三废,对环境产生破坏。第(4)题,可从林木品质、附加值提升,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如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知名度,不断创新,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等。
[答案] (1)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推进造纸业、家具制造业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增值;对“三剩物”回收再利用,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推广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森林氧吧和优美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森林环境中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推进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2)利用禽畜类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和草被植物生产沼气,解决林场生活用能问题,减少林木樵采;采伐区应划分轮采区,及时进行抚育更新,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家具制造业和造纸业要把好环保关,发展绿色家具制造和造纸业,减少环境污染。
(3)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污染环境,其环境效益较差。
(4)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速生优质树种,缩短木材的生长周期;保护生态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业+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如何完成美丽蜕变——怎么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