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1892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1892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7《壶口瀑布》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1892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壶口瀑布
■教学说明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之前所学的《小石潭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等均为游记的“早期形态”。学习这一单元,既要回顾学过的游记,体会它们的异同,还要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见”“所感”,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壶口瀑布》是本单元的教读课,本文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教会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学习目标
- 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 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
-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的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课堂呈现
一、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完成《语文作业本》预习任务:
- 自主阅读单元导语,圈画出关键语句,了解单元要求。
- 朗读课文,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课前预学”部分。
二、联系旧知,引入新课
- 回顾《小石潭记》,说说作者是怎么写他这次的出游的。教师顺势再明确游记的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一个基本的经验与知识框架。要求学生用三种符号,画出文中表示“所至”“所见”“所感”的句子。
-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语文作业本》预习一(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四字短语,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大声朗读这些四字短语,品味凝练典雅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韵味和气势),结合《语文作业本》课后拓展材料二、材料三(如图示),初步感知本文的语言特色。
(2)检查《语文作业本》预学二,初步感知作者的游踪。示意图通过希沃上传,同学质疑、修改。
(3)检查《语文作业本》预习三( 朗读课文第3、4段,用你的朗读演绎“壶口瀑布”,并用几个词语来表达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带给自己的感受),交流感受。
三、初读课文,明确“所至”
- “所至”是作者的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
(1)游记有两种典型写法,移步换景和定点换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完成《语文作业本》导学一(1)(移步换景:跳读课文,圈画出表示时间及“我”的游踪变化的词句,并填写表格)。
| 时间 | 游踪变化 |
第一次 | ①雨季 | ②下到滩里——逃离到岸上 |
第二次 | ③枯水季 | ④下到沟底——走到河心 |
表格希沃上传,同学修改。
(2)移步换景是游记中非常常见的手法,除此之外,游记还会使用定点换景来呈现游踪。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第3、4段,结合《语文作业本》导学一(2)(在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请仔细阅读第3、4段,然后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着重理解定点换景的写法。完成后,同桌间互评,交流思考结果。
明确: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再仰视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河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再随彩虹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着,作者平视龙槽两边,细摹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作者的视角转换到自己脚下,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2.如果梁衡不是枯水期去壶口瀑布,能否见到文中之景?如果他不是下到河心,能否见到文中之景?(经由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应当能对“所至”在游记中的作用有所理解)
四、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 游记中描写景物,要避免不加选择,一一写来,而应当有所侧重。要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物才有灵性,有生命。刘心武曾在他的《关于游记写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PPT出示)。
3.那么,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呢?完成导学二(2)的“观点交锋”(如图示。说明:为了避免重复,教学过程中调换导学二(1)和导学二(2)的使用顺序),体会作者在选材上的用意。
明确:写雨季的瀑布并不画蛇添足,反而从不同的季节来表现壶口瀑布不同的美。正因为雨季的时候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飞瀑,所以才有枯水季的重游。几笔带过雨季时的瀑布,重点写枯水季的瀑布,使文章自出新意又详略得当。
写了壶口瀑布又写“石”,是因为壶口瀑布是由水和石共同造就的,石约束水,水激荡石——没有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没有壶口瀑布。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也为下文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个性奠定了基础。
3.那么在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又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细读第3、4、5段的内容,完成《语文作业本》导学二(1)(根据课文第3、4段内容,选择可以概括景物不同特点的词,填在横线上。说明:《语文作业本》该部分只要求关注3、4两段,但为了关照所有景物,也为了与导学二(2)相呼应,教师应加入第5段的阅读)。
明确: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视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重叠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
另,在《语文作业本》导学二(1)的基础上,补充第5段对河底巨石的描写,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重在震撼人心。
4.壶口瀑布之所以成为文人墨客争相题咏之处,就是因为它在黄河的诸多景观中独具特色。反复阅读第3、4段的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壶口瀑布的特点的。
提示:赏析选择其中一点,从文本出发细加分析,分条阐述;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不要简单概括、脱离文本。(先独立思考,找出文中具体的语句做赏析,再小组合作交流。)
片段实录:
生1:节奏感强,张弛有度。在表现河水滚滚而来、急坠而下、四溢奔流的场景时,作者多次使用“更闹,更挤,更急”“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这样的短促急骤的句式,突出画面的动态。
生2:善用拟人,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能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生3: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生4:适当重复,形成特殊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拟人与动词的精到妙用,为我们展现了壶口瀑布这一独特景观。面对如此美景,和作者一样,我们也受到了触动,产生了情思。
五、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 从创作论的角度来看,“所感”其实是游记创作的动因,所谓“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南行前集叙》)(PPT出示)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与思考,既可以独立于写景之外,也可以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先在文中画出表达作者感受的文字,再完成《语文作业本》导学三(“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所感”的文字,填写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1)小组交流思考成果,展示。同学质疑、修改,教师点拨。
| 摘抄表达“所感”的文字 | 理解其作用或内涵 |
直接体验 | ①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 ②凸显水势之大之快。 |
引发感想 | ③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 ④把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是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讨论做铺垫。 |
理性思考 | ⑤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 ⑥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和精神;表达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
(发现:每一处的“所感”都与景物的特征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相通”。)
(2)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三种体悟感受的顺序为何不能调换。
明确:观景时,人的直接感受最为直观,也最先被传递出来。再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开始融情于景。进一步由脚下的巨石引出对黄河个性的解读,表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这是建立在对所写景物文化内涵有着深刻体认的基础上的。由具象到抽象,联系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走向更高阶的思维,也使游记的内涵走向深处。
六、总结本课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壶口瀑布》,再一次明晰了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看到了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和景物的特点,理解了作者的所感所想,也领会了黄河的伟大的性格。这篇游记写法比较典型,为后面三篇游记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开阔视野,拓展阅读
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我们这一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壶口瀑布》带我们真正地走进了游记的殿堂。当然,四篇游记肯定是不够的,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创作过优秀的游记。老师给大家带来三篇游记(分发文章):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和王充闾的《读三峡》。这三篇文章,老师有一些阅读建议供大家参考:1.读《西溪的晴雨》,思考郁达夫通过怎样的语言表现文人雅趣?2.读《黄山记》分析作者的写作视角,体会其博大的胸怀。3.品味《读三峡》诗性的语言,思考其历史感想的价值。读完后,请同学们从选材、构思和语言等角度比较这三篇文章的特点,并完成表格。
| 选材 | 构思 | 语言 |
《西溪的晴雨》 |
|
|
|
《黄山记》 |
|
|
|
《读三峡》 |
|
|
|
语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抓住特点,赏析语言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四自然段,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7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共2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