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全解全析).docx
    • 练习
      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参考答案).docx
    • 练习
      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考试版).docx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1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2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3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1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2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1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02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文件包含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全解全析docx、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参考答案docx、语文-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上海卷03考试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

    语文·全解全析

    【答案】11樯橹灰飞烟灭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樯橹、弩、谊、哀、鉴。

    【答案】21C

    2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含有贬意。语境指的是思考的状态,应用一发不可收。(一发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B.“集腋成裘指积少成多,多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坏习惯,感情色彩不当。

    D.“多如牛毛形容极多。此处修饰对象为学术名家,数量不可能太多,成语使用不恰当。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文主语北京冬奥场馆群可见,陈述对象应是冬奥场馆,只有①③场馆设施为主语,故排除CD

    提到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与中举例夏奥会场馆闲置而引起对冬奥会场馆云影问题的思考联系紧密,应排列到一处。

    ②③都是谈影响是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对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的影响,从顺序来看,应该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即②③

    最终排序为①④②③

    故选A

    【答案】3D

    4.喻指科学与艺术之间携手合作,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5D

    6.论证充分。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两种文化的观点;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这就是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分化的文化背景。

    7.选C。三位化学家受建筑艺术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究中加以运用,取得巨大成就,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这些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后文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可知此处应该说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分化,而不是互助或独立,据此排除ABC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是科学与艺术”“联姻

    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可知,联姻指二者要联合起来,在观念和理论上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二者的相通性,以在追求普遍性真理的路上有更强强创造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错误,原文为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工出现了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不等于细致的分工,选项偷换概念。

    B.“都一致推崇错误,文中只提了斯诺、李政道两位这样的学者,不代表所有这类人,选项以偏概全。

    C.“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错误,文中有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则当高度足够的时候,是可以实现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论证充分。

    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观点;

    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的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

    文段既有观点,又有事实,充分论证了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分化的文化背景。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作者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的具体内容。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可知为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选项C中,三位化学家受造型极具观赏性的建筑所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实验中加以运用,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二者具有的相通性,科学受到了艺术观念和理论的渗透和启发,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创造性,所以这个例子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

    【答案】8.这句话一一列举我和晓星所有的家当,这样列举更突出生活条件极为匮乏,虽然物质匮乏,但还要一一列举出来,又增加了一种自嘲(幽默、调侃、诙谐)的意味。

    9.第两段画线句作者通过景物烘托自己的心理(或者以实写虚),用眼中同一景物的变化表现我的心理变化。

    段景物瑰丽、喜气,表现出我跨上自行车后充满自信,而且对景物特征充分的描写使的心理具有感染力,第段景物瞬息黯淡下来,表现出自己失去信心的沮丧心理。这两处景物描写使过去的时光充满形象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

    10.第段描写初到林场时行路之难,表现出16岁的女孩到一个完全陌生地方的青涩(稚嫩)而迷茫的形象,第12段描写离开林场、走向新的人生之路的情景。而蹒跚走路的小孩又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两段文字选取了生命成长的两个重要时间点,写出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

    11.示例:编辑,您好:向您推荐指尖《骑自行车的人》,作品描述一段我在林场的生活经历,富有丰富的意蕴,从少年学车手忙脚乱,到进入林场骑自行车接触社会,最后离开农场重新选择人生之路,自行车见证了我的青春成长。而文中自行车道摩托车再到晓星离开林场时坐的汽车,表现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我、晓星和那些农场女孩恰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完成了各自的成长。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艺术特点的能力。

    手法上运用铺陈和白描,作者把我们两人共同拥有的东西一间房屋、两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凳子、两只水盆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没有对这些物品的过多描写,简洁地反映出物质的贫瘠与条件的艰苦。

    本就不多的家当,却还要一一列举出来,仿佛守财奴在点着自己的财宝一般,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自嘲意味。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手法及艺术效果的能力。

    这两段景物描写主要作用的烘托人物的心情变化。

    段描写黄昏云霞的光芒带给村庄的变化,村庄变得通红,场院、饲养处、庙院,包括谷秸、柰子树、牲口和我们,都变得红彤彤的,天地间洋溢着一股喜气,这种辉煌的红不仅给景物染上喜庆的色泽,而且也给了莫大的欣喜与鼓舞,于是一种强大而蛮横的力量让我毫不费力地跨上自行车,从而在高高的车座上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景色,感受到了一种能完全支配自己与自行车的力量。景物的壮美烘托出的自信。

    眼前的红霞瞬息暗淡下去,既是写时间和霞光的变化,更是写自己那种掌控自我失败的心理感受,因为妹妹没有跳上来,激烈的扭动和拉扯,导致我手里的车把左右摇晃起来无暇再去感受先前看到的那特别的景象,霞光带来的美好感受被现实打碎,红霞瞬息暗淡下去也是心情瞬间低落的写照。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段时我刚刚十六岁”“一个笨拙的我”“用力穿行在颠簸不平的公路上……眯起双眼,屏住呼吸,跨下自行车,等待尘土缓慢散去,道路重现可见,此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稚嫩青涩,面对困难毫无办法,迷茫笨拙地用力前行、忍受一切的小女孩。

    段时,已经在林场度过了很多年,曾在此处留下生活的痕迹,结识了许多本地人,既在平静中度过,又满含对外界的向往。而当着一切将成为过去时,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迷茫青涩,周围空荡荡的,所有吸附在身后的目光,都已消散”“似乎成为一个与林场和师傅们再无瓜葛和关联的人”“那些曾经坐在门口的女孩们都不见了已经经历过认识的女孩们包括晓星都已成长、离去,也将要走向新的人生之路。在此时只遇见那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我朝他笑笑,拐上了公路成熟了,而一个新的生命正在蓬勃生长,仿佛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这两段文字分别选择了来到林场之初与离开林场之时的重要节点,写出从青涩稚嫩的少女,成长为淡定从容,能平静接受变化,走向新的生活的成人的变化历程。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并鉴赏评价文本意蕴的能力。

    写推荐信的栏目要求在文字描述背后,尽可能地拥有丰赡的意义,故应该探究本文中呈现的丰富意蕴。

    这篇文章情节内容经由自行车的一来一去串联,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一些片段,骑自行车、到闺蜜家串门、喝糖水、学习编织等,但对于这些生活,作者并没有非常详尽地呈现,反而很注重描述心理感受,如喝完后骑车回到宿舍依然残留甜味的白糖水、回忆学骑自行车及一次自觉有了足够的力量却载人失败的经历、在与世隔绝的林场接收外界信息时对外界懵懂模糊的向往冲动与对未来的迷惘等,真实地再现了青春的成长历程。自行车是文中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驾驭它曾让感到风驰电掣、强大自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摩托车”“汽车渐渐取代了自行车的地位,而也与晓星、农场女孩们一样经历了成长,最终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之路。作者虽然写林场生活,但行文中却又仿佛抽离于这些生活经历,呈现出高于生活的审视性态度,青春朦胧而不确定的摇摆心绪到最终镇定从容地骑车告别林场的成长,含着丰富的意蕴,令人深思。

    【答案】12A    13C

    14.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 惯弹琵琶解歌舞,这句诗中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她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辽东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笛声哀怨、悲凉,自然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李诗是借女子弹奏的音乐,从侧面来表达战土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

    此诗题为古意,表明是一首拟古诗。本诗不是律诗和咏史诗,排除BC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本诗不是五言古诗,作者为唐人,排除D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特点的能力。

    C.“虚实相生错误。本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用环境的渲染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画线部分与诗中男儿的形象有关联。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意思是: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

    【答案】15.(1)合适            2)正好、恰巧

    16.(1A                  2C

    17.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18.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19.(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

    2)上疏70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而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

    20.(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宜:合适。

    2)翻译: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适:恰好,刚好。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王曾声望正高。崇:高大。

    故选A

    2)翻译: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厌:通,满足。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以下得分点:异时,过去;直,通,价钱、价值;蠲,免除,减免;职,名词作动词,称职;活,使……活,救活;冗役数百,定语后置句,数百种多余的劳役。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人臣尽力事君人臣是主语,是谓语,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后断开;

    死生以之死生是主语,是谓语,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后断开;

    至于成败天也,判断句,应在后断开;

    ,于是,一般放在句首,应在前断开。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和人物形象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特别抓住题干要求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刻画人物妙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两点,首先分析语言运用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分析如此运用语言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

    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中三个三字动宾词组,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短句体现了节奏快,事情急,照应了句中的字,体现了主人公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上疏70余次属于列数字的写法,直观明确,说明了韩琦上疏次数之多,彰显了其爱国爱民、嫉恶如仇的品性。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韩琦让天下人感动的原因,因此,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韩琦的事迹,筛选出韩琦所做的感动人的事情。

    文章有四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内容大意,即可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如,第一段表明韩琦天资聪慧的特点,但能感动人们的只是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的特点。

    据此可以分析下面三个段落,得出其他原因: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参考译文

    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官为将作监丞(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还像平常的样子。

    他历经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没有不说的,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以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弥补弊端的八件事。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   

    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他为韩公。嘉祐、治平年间,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人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怕家都没地方了。”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呢?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至于成败,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

    【答案】21A

    22.感叹句可叹啊承接上文,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但同时用诚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为后面论述的并存关系(相匹配)作铺垫。(或为后面论述若获取财物保有良心则无掺,而失去良心则不仅不能保存货还可能祸及子孙做铺垫)

    23C

    24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指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愿望之外,只留一点产业给后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给子孙的产业不在于多少,而关键在于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更是通过葛君留与后代的物质产业极少,但寄寓其中的明达礼义、安贫乐道的家风、美德恰恰是子子孙孙可以不断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含义在物质至上,重视留下物质遗产忽视精神财富的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抵制物欲对心灵的侵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素养,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软实力。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意思是,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拿来,名堂给他的堂取名,这是两个动词短语,中间需要一个连词连接,表目的关系。表目的关系时,一般连接两个句子;都没有此用法。只有符合。

    故选A

    22.不同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意思是,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

    内容上,嗟夫!是一个感叹句,上文指出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的现象,乃是所留不止于一身的人之常情,此感叹句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而若是则诚不可禁已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使作者的观点具有思辨色彩,更有启迪意义。

    结构上,这句话总结出若是则诚不可禁已,然后以虽然转折,提出了其所留者则必与是心俱的观点,后面论述的并存关系。可见,划线句起到为后面论述做铺垫的作用。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若夫,至于;,带来的;,实际的功用;犹外物也对葛君来说,符合其寡愿少取的为人处世之道。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取自《增广贤文》,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格言,教导子孙后代要十分珍惜土地,勤劳躬耕,节俭持家,自食其力。方寸地,一寸见方的地方。这里的方寸地是比喻,指的就不是土地,而是人心,是心态,是人的素质,人的道德修养。留与子孙耕,即为人处事留有余地,遇事为对方或别人的利益多考虑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深意是: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与其为富有仁、刻薄成家,将田连阡陌的产业留传给后代,不如以忠厚之心传家,让子孙在小块田地中自食其力,辛勤耕种。

    本文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作为立论的依据,记述了葛自得以这句谚语作为堂名的始末,着重阐述了为人处世宅心忠厚、寡愿少取的道理。提出了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的主旨,并以葛君之子为例,劝戒人们的忠厚传家。

    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社会里,有一定的启迪人心、劝善惩恶的教化作用。联系现实理解,不能只留给子孙后代物质遗产,更要重视留下精神财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在孩童时,听到乡村里传诵这句谚语,就已懂得它的义蕴;长大后外出四处游学,所到乡里没有不用这句话来相告劝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来给他的堂取名,大概是这句话意义质朴而劝勉戒惧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话说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窥见的。

    ②大凡一个人的衣食、居处、嗜好所需,只是满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为数不多了。然而,人们的思想为家庭所迫促,觉得没有为之积余什么;受爱护子孙的感情所牵制,觉得没有为之置什么产业。士、农、工、商各行备业的人,朝朝暮暮经营追求,各自拚命用务,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险也不惧怕,已经很多还不满足,都是因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给他独自一人的缘故。唉!如此看来那就确实不能禁止人们对财产的追求了。尽管如此,人们所留存的就必须要和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违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谬。即使田地连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样堆积,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审度一下,没有什么惭愧的,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这样,财产虽然留存了而良心却没有一起留存下来。那么,这财产留给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给子孙,子孙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杀身之祸,或者遭到水火灾害被盗被劫,过不久回头看看财产的丧失,都是这个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获取少,贪图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争执。这样,财产虽然没有保存遗留下来,可是良心却足以留存给子孙。这句话难道只是对乡村的人来说的,而士大夫却偏偏不是这样呢!

    ③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几亩,没有高墙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树,也隐约可数。有二子,行为和文章相称,恭谨谦逊,不符合礼的事不做,过着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却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为乐事。这样,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无穷的,而他留存给子孙的也不同于人们所留存的。至于人们从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对葛君来说,犹如身外之物,只是人们自己的事啊!

    【答案】25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题目的关键词(或者说短语)非常清晰,那就是重复的生活。一上来,就说生活重复;然后用引出三个例子;最后的写作引导语再次确认讨论对象重复的生活。这里要防止把重复的生活扩大为。这个题目的要点之一在于,举出的三个例子指向不同的层面。一日三餐的重复,是生存层面的物质摄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是生活方式层面的作息规律;古老的习俗代代相传,是文化传承层面的仪式强化。而这一切,最后还要落实到生活这个关键词上。这也就是说,虽然题目说的是重复的生活,但是重复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层面,还在群体的层面;不仅仅是在物质的层面,还在精神文化的层面。这一点要想把握好,很考验平日的积累。

    此外,对于重复本身,也可以有深层次的理解:重复的生活只是生命的躯壳,是抽离掉人生里种种价值后的极简形态,犹如木心诗中立于旷野中的一株枯树,葳蕤、风华、零落的时态尽数消散,只见得生命本真的模样,那是一种无论世事、河山如何移变,人始终能够活着的智慧;是动荡归于寂寞的终点,更是生命勃发的起点,始与终之间的万般变化,才是人立于天地,心怀期冀的所在。

    从利弊的角度来讲,重复的生活的弊端比较容易把握,比如消弭意义,形成思维定势、遏制创造性等。考生可调动的材料也相对丰富,比如马孔多式的重复,比如西西弗斯式的重复,比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史观下的群体生活等等。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难道重复的生活就没有益处吗?一日三餐保证了人的正常生存,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作息的重复会形成生活的规律,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习俗在代代重复中给予个体以安全感、归属感,培养了文化的认同。而且不存在没有变化的重复,一日三餐是重复的,但是其内容可以变动;作息是重复的,但是作了什么、怎么息可以变动;仪式是重复的,但是文化在不断创新。所以说重复中也蕴含着创造的种子。所以,像这样的作文题,题目给定材料中的例子本身就具有很深的内涵,写的时候,最好不要丢开不管,自顾自去写别的重复。应该养成读透材料、用足材料的习惯。

    【参考立意】

    1重复中透新变。

    2重复有利也有弊。

    3有时候重复能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相关试卷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全解全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4: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4,共9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3: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上海卷)-语文(考试版)A3,共5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答案解析03(上海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