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1900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19001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共5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作者几次进入阿尔卑斯山地区所看到的景象。2.体会牧羊人崇高的品质和精神。3.学习作者塑造通真而具有感染力的故事的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作者几次进入阿尔卑斯山地区所看到的景象.件会牧羊人崇高的品质难点:学习作者望造遇真而具有感染力的故事的手法。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用1988年第60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植树的牧羊人》的图片配文字解说(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导入;可以播放 《植树的牧羊人》的情境诵读视频,通过展示精美的画面和情感充沛的朗读,辅以优美的配乐和对应的课文内容字幕,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画出重点字词,并标注拼音。落实重点词语。先通过自主 和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再根据学情点拨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正音与释义: “坍塌”“废墟”“流淌”“缝隙”“琢磨”“干涸”“溜达”“不毛之地”等。 3.默读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要求7分钟内读完课文,合上书本回答: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培养学生默读时集中注意力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点拨:概括事件要抓住要素——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以此规范学生的概括。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原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改变荒原面貌的故事。叙事部分是时间顺序,但首尾两段是议论,因此课文总体上总—分—总的顺序。 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学生从文中找到的语句往往是一大段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复述课文,体会详略安排的意图。 复述前点拨:参考表格填写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以时间为顺序,讲清楚“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复述中点拨:可指定同学简要复述故事,其他同学补充内容,教师指导复述方法。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完成圈点勾画批注任务: (1)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分析他的形象。 (2)表现环境变化的语句,体会奇迹的发生。 (3)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课堂集体讨论品味。 2.以小组比赛的方式交流研讨,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提示学生注意:(1)小组内先把成果分类汇总。(2)交流时说清文句所在的具体自然段的句序。(3)按先总说后分说,先概括再举例说明的逻辑顺序交流本组的成果。(4)其他成员仔细聆听,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补充完善或质疑他组的问题。 点拨(1):关于牧羊人的形象。按照课后第二题的要求,指导学生仔细研读题中的“示例”,再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形式来说说对牧羊人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我们沿着山路……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中的“戳”“放”“盖”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又通过二人简短的对话,揭示了牧羊人纯净无私、心无旁骛的内心世界。 点拨(2):抓住体现环境变化的语句,了解奇迹的发生,联系牧羊人的事迹和环境体会牧羊人所作所为带来的重大价值。 点拨(3):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与表达议论的语句往往结合在一起,要重点抓住开头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与结尾“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两段话。两段话首尾呼应,从直接议论的方式,渗透着作者的赞美,表达了作 者的写作意图。文中还有一处“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第三课时 1.研读体味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通过屏幕课件提示学生研读体味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四个支架:(1)思考荒原环境的变化与表现牧羊人形象的关系。(2)批注文章中各种描写方法对塑造牧羊人形象 的作用。(3)批注议论性语句对表现牧羊人形象的作用。(4)思考作者对三次相见的详略安排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先由学生自己阅读批注,归纳总结,再小组交流。教师最后总结点拨: (1)抓住环境变化,即在牧羊人的不懈努力下荒原前后的变化。(2)品味描写语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应该如何读出情感。(3)文中议论语句不多,但很关键,起到了点明题旨并串联起文章结构的作用。(4)讨论详略安排的意图。“初遇”写得最详细,着重写高原破败的景象,牧羊人的生活状况,挑选树种子的认真仔细、如何种树,以及家庭遭遇等,这样详写给读者全方位的展示;“再见”主要交代了牧羊人生活的变化和他种的树的生长情况;“最后一次相见”只交代了牧羊人的年龄,对高原的景象则是运用多种感官细致地描写。这样安排明显突出了高原的变化。从1913 年6月至1945年6月,历经32 年,时间跨度之大,高原由寸草不生的荒漠变化成林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沃土绿洲。这天翻地覆的变化要归功于这位植树老人,归功于老人的种树恒心和毅力,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天动地。 2.深化认识,写作实践。 (1)文章第2段到第7段,写的都是发生在一天之内的事情,这一天的意义似乎象征了主人 公一生的意义,是主人公一生的缩影;而略写部分几乎是一笔带过。如第12段“第三天我和牧 羊人道了别”,第18段“从1920 年开始,我几乎每一年都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和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样极其明显的详略安排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 尤其是略写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联系全文置身于文境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其中“道别”与“艰难”的情景。 (2) 结合自身经历与阅读体验,分小组讨论:我们今天如何学习牧羊人的这种精神?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评价和感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读音释义,整体把握,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看篇——统筹梳理文本内容,看层——读通读懂牧羊老人,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