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导学案
展开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律美。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所含的道理,激发自己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情境导入】
这里山高水长,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这里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读准了吗?“横”念作héng,在这里“横看”就是“从正面看”的意思。想要读好这首古诗,就要注意“侧、各、真、此”这几个字要重读。现在小朋友们根据停顿再来读一遍古诗吧!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来哦!
理解文题:
“题”是什么意思呢?没错,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那“西林壁”呢?哦,西林寺的墙壁。那你能连贯地解释下题目的意思吗?对,就是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歌。那西林寺和庐山有什么关系呀?嗯,小朋友们说对了,西林寺就在庐山上。我们在读题目的时候,注意“题”字后面要停顿哦!(题/西林壁)
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专精诗、文、书、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顾名思义,肯定是唐宋时期的八位文学大家,那是谁呢?我们作为一个小拓展来了解一下吧!他们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就是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作。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诗人的逸兴壮思,让我们一起好好品味诗歌包含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难点问题解析:“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横看成岭,连绵起伏。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层峦叠嶂,所以,我们常说“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成峰,高耸巍峨。“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高耸入云,我们常说“孤峰耸峙”,说明峰一般是独立的。
拓展迁移:《画杨桃》一文中我们应该还记得老师说过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看的角度不同,所观察的物体的样子也就不同。正如作者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所以看的结果就不同: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从远看、从近看、从高看、从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难点问题解析: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明确:“识”是认识、辨别的意思,“真面目”是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正样子呢?“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自己处于庐山之中。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得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多认识而对庐山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拓展迁移:现在我们就把《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两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对比一下。
《登飞来峰》中含有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是不害怕的意思。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自缘:自然是因为”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不畏”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题西林壁》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是指不能辨识,之所以“不识”,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也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事物应全面全析,不能片面理解。
诵读了诗歌,理解了诗句,相信你一定可以轻松完成这道题啦!请你写一写吧。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朋友,你做对了吗?
庐山秀丽的风景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赞颂不已。今天老师再给你推荐首古诗,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奇特而自然,使得整个瀑布的形象变得更为雄奇瑰丽。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形近字组词。
题( ) 侧( ) 峰( ) 庐( )
提( ) 则( ) 锋( ) 芦( )
二、选择下列加点的词语正确的解释。
1. 题西林壁( )
A. 问题 B. 题写
2. 只缘身在此山中。( )
A. 因为 B. 原因 C. 缘分
三、品读古诗,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2.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说明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及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素养能力提升】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 1 \* GB3①鹿柴: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同“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2 \* GB3②但:只;= 3 \* GB3③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4 \* GB3④复:又。
1. 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分的幽静景色。
2. “但闻人语响”中的“闻”的意思是( )
A. 不过,可是 B. 用耳朵听见 C. 用眼睛看见
3. 《鹿柴》一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题目 侧面 山峰 庐山
提出 寓言两则 锋利 芦苇
解析:本题考查对形近字的区分。
二、
1. B 2.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理解,重点词语解释要牢记。
三、
1. 横——侧 高——低 远——近
2. 苏轼 身在庐山当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
1. 傍晚
2. B
3. 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人教部编版暮江吟优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暮江吟优质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读通古诗,小组合作,了解诗意,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暮江吟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暮江吟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基础知识达标,素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导学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基础知识达标,素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